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对于各级企业履行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升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是市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就如何做好我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市企业办公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就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和薄弱环节,提出如下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在市委、市企业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牡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为切实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2005年,市企业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各位副市长、市长助理、企业秘书长为副主任的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22个专项指挥部。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指定了具体办事机构。从市到乡到村,基本形成了“市企业统一指挥、专项指挥部重在处置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应急预案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按照国家关于应急预案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要实现全覆盖的要求,市应急办和市直有关部门加强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截止目前,审核、修订、发布了市级预案43个,其中,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35个,保障预案7个。多数乡镇均印发了本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部分专项应急预案,基本搭建起了全市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三)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公安、消防、武警、解放军、民兵预备役、医疗救援等专业力量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各乡镇和部门坚持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电视专题片、企业门户网站专栏、发放应急手册等多种宣传形式,积极面向公众,宣传普及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市委、市企业针对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领域,认真组织隐患排查、预测预警、防疫防灾、矛盾化解工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应急机构不健全
目前,各乡镇、各部门还未设立应急管理专兼职办事机构和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不能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应急预案配套不到位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需要部门联动,仅有牵头部门的主体应急预案是不够的,还须有相关部门的配套预案。目前,大部分单位没有科学性的配套预案。
(三)应急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多种原因,我市许多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以下结果:一是应急装备、物资短缺,导致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不完善;二是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滞后,现代化技术监测手段不到位,应急专家人才库难以建立。
(四)应急资源尚待整合
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市委、市企业要求纷纷开展应急体系、应急队伍建设,但还需有效整合,不断加强部门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的合理衔接,实现资源共享。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一是应在各重点部门成立相应应急机构,指定专人专司其职,并接受市应急办的业务指导;二是科学划分应急响应职能,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明确牵头部门和协作部门,确保应急工作落实到位。
(二)完善预案,规范程序。一是督促各乡镇、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尤其要加快配套预案的制订;二是根据应急需要,强化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推动应急程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应急工作效率。
(三)加大投入,增强实力。一是逐步加大应急保障经费的投入力度,用于应急机构、指挥体系、应急队伍等建设和编制预案、组织演练等应急业务,提升我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实力;二是多渠道争取资金,逐步提升应急队伍装备与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建档成册,对破损缺失等装备及时予以更新和补充,以备应急状态下的征集调用;三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建设专家人才库步伐。从各部门抽调应急救援工作专业人才,分批进行专项培训,建立一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骨干作用。
(四)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一是结合我市应急救援队伍、应急装备、应急演练等情况,统筹各乡镇、各部门的应急力量,逐步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和相关资源;二是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安排布署相关工作,完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做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