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润时期,企业的运营已出现不正常现象,甚至有些中小企业已经被排挤到生死存亡的边缘线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希望通过这一方法使企业生存下去。然而,残酷的“价格战”不仅没能有效的让企业起死回生,反而将企业进一步拖进了“泥潭”。归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中小企业没有真正明白,导致企业生存“危机”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企业的利润来源点在哪里?以及要何如有效的进行质量管理的控制等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他最主要的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另外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一般的企业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个是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业务市场或增加新的业务订单,进而赚取其中的最大差价来实现目标。而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则是开拓市场的基础,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占有市场的“利器”,因此,如何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关键。
2、中小企业质量过程控制的现状
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他们的发展是从小家庭作坊转变而来的,是从不规范到规范,不完善的到完善的过程。其质量管理在这些企业中未能得到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处于质量管理的初期阶段,主要还局限于质量检验,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对产品的检验和把关上,没能认识到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性,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充当英雄式的“消防员”,哪里出现问题就赶往哪里,没有从根本原因去分析,发生这么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忽视了对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质量意识薄弱
企业的管理层质量意识淡薄,并且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全面,进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认为生产部门的工作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生产出产品。至于产品质量那是质量部门的事,将产品质量与生产分开,当“质量”与“产量”发生冲突时,先是确保“产量”和“交期”,其次才是质量,始终认为只要客户接收的产品就是合格产品。对质量部门提出的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预防不与重视,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质量部门没有管好,而不是生产部门没有做好。另外,中小企业的生产操作人员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的现象,企业招聘的工人更多的是“农民工”而非真正的技术“工人”。他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质量”的概念,只知道我做了多少事,而不在乎自己做的产品好还是不好,当检验员检测不合格时,甚至还出现闹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2.2质量控制面狭窄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将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等同,赋予质量管理部门的权力是从事质量检验,对产品仅仅负责检验,判定好与不好,而实际承担的却是质量管理的责任,对产品质量的分析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产品质量的最终决定权未能明确。企业的质量管理局限于简单的质量检验和数据统计,质量管理部门实质上就是产品质量检验小组。
2.3质量控制设置不合理
在质量岗位及人员配备方面不齐全,基本上只设置了原材料进货检验和成品出厂检验两个岗,而很重要的过程检验岗位基本上没有设置。就是有设置,也是为了应付诸如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之类的,形同虚设,表面上虽有但实质上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多的还是由生产部门自行把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始终处于失控状态,这跟企业的规模及企业主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大部分中小企业老板认为过程检验人员的配置没有必要,这种成本投入是多余的,质量管理只要做好原材料的“投入”与产品“产出”的把关就可以了。
2.4质量信息滞后
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其主要渠道有两块:一个是外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另一个是内部质量信息的传递。外部信息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而内部产品质量信息则是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关键。然而,中小企业在质量信息的传递上比较滞后,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更多的是靠工作经验来完成,对质量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很少,特别是在产品质量信息的传递方面。如上下道工序信息传递不畅,当出现过程质量异常时,没能及时将信息反馈上去,结果经常性出现批量产品不合格,这也是中小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有关。
2.5质量问题处理不了了之
受外部人才市场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在用人方面出现的缺口比较大,人才引进难度大,对于很多的生产技术人员主要通过“高薪”方式从其他企业挖过来,当他们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更多的是不了了之,原因显而易见,这也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无耐。最终的结果是产品质量问题时常出现,质量检验与控制显得“苍白无力”,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过程控制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
在质量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量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不管是在质量控制阶段还是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过程的控制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质量过程控制打破了原有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将相互独立的各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贯穿与生产和技术的全过程,它包括了产品的设计过程控制、制造过程的控制、辅助过程的控制和使用过程的控制。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真正理解,如何通过有效的“过程控制”来达到对结果的控制,进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的处理、落实,推进到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进而发展到事前的把关和预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质量控制,最终将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上升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而形成全系统的质量控制过程。
4、如何有效的进行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为了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科学的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质量管理的内在规律,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进而赢得客户的重要因素就是,做好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的越好,其投入的成本费用就越少。例如,一批产品在受控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生产,全部合格,并且客户相当满意,订单源源不断;而另一批产品未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产出不合格,接着是能返工的返工、不能返工的挑离报废,不仅投入的各类费用急剧上升,而且还延误交期,客户虽能勉强接受,但对其信誉大打折扣,接着是订单量的减少,终至没有。这个事例不仅说明了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同时也说明了质量管理也是获得利润来源的一种方式,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将根据质量管理的理论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进行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4.1全面进行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人们内心活动的一种过程。意识的高低体现在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意识越高则对活动结果的影响越积极。企业要发展,产品质量要提升,离不开对人的意识教育和培训。从现代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一种内化的心理活动标准,是人们对显性行为的一种评价方式。因此,要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则首先要从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开始。
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企业文化、管理的标准化、标准的执行、工作行为及教育培训等等。但他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加入,因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关注将明确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他们的身体立行将告诉所有员工“质量”的提升势在必行,同时也告诉所有员工领导的态度与决心。对于质量意识的管理,我们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只喊“口号”或不加度量的定性概念层面上,而没有评价、没有检查。
质量意识的管理就是要让无形的质量意识与有形的工作质量结合起来,让模糊的质量意识与员工的绩效结合起来,让质量意识的管理工具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培育出高质量意识的员工,进而为产品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合理的设置质量控制点
质量管理的控制点的合理设置是产品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因此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需设置相应的控制环节。一般情况下必须设置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其次,建立生产部门“三检”制度,设置内部质量控制人员,在生产的各个关键工序建立检验点,同时各级主管为质量第一责任人;最后,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隶属质量管理部门,而且必须注意的是,质量管理部门必须独立于其它部门,直属企业最高领导管理,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
4.3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作为产品的生产部门“制造”,必须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并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因为制造过程是产品形成的直接过程,产品的好坏都直接取决于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出现不合格。因此,在要求生产操作人员严格按工艺要求生产的同时,还必需提升生产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抓好生产过程中各关键控制点,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将影响产品质量、工序能力及生产效率的因素都管起来,真正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并能持续稳定的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队伍,最终实现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来达到对结果的控制过程。
4.4建立畅通的质量信息传递渠道
质量信息的滞后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落后,没有畅通的质量信息反馈渠道,是很难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因此“信息的及时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现场检验人员发现质量问题,首先须进行“横向”信息传递,以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对接到责任点,并由责任点的相关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防止后续问题的发生,并由责任点将信息向所在部门反馈处理。同时检验人员也进行“纵向”信息传递,将问题向上级反馈,通过上级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处理,这样就将原来的单边“纵向”循环,转变为两边“横向”、“纵向”的双向循环。从而做到能通过生产一线操作人员解决的问题,则无需基层管理人员介入;能通过基层管理人员解决的问题,则无需中层管理人员介入;能由两个人解决的问题,则无需第三个人介入;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则无需提交到会议上解决等。最终实现对问题的快捷、高效的处理。
4.5不良产品的有效控制
对不良产品的处理方式通常有让步放行、返工、返修、改作它用、报废等;然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处理不良产品的时候,往往忽视处理后的原因分析、措施制定等有效控制手段,或者说虽有在做,但也仅局限性于表面的处理,责任的落实与处罚,进而导致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因此在进行质量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同样必须坚决执行“三不放过原则”,即:不良原因的分析不清不放过、造成产品不合格的责任人未受处理不放过、未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放过。
5、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能转变
在新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仅仅从事质量检验的质量检验人员已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产品质量管理的控制手段已由事后的鉴定与处理,逐步转变为事前的控制与预防,质量控制的重点将是对产品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因此,作为质量检验人员的职能将同样进行转变,大部分的质量检验工作将由生产部门内部进行,而质量检验人员则由原来单一的“检验把关”转变为技术指导,由原来的质量问题反馈者转变为问题寻找、分析、解决的工程人员,以及在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扮演“仲裁者”,在质量意识、质量观念的提升上承担质量文化的“传播者”。这样,就要求原有的质量管理控制检验人员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自己,将自己从质量检验向质量管理的飞跃奠定基础,真正实现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