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编小煤矿生产管理的机会主义博弈
在山西企业主导的“收编小煤矿生产管理”运动中,企业的机会主义与私人企业主的机会主义相互催生、相互支持,唯一的失败者是市场秩序。
温州资本曾被冠以“炒煤团”,在经济繁荣、煤炭需求强劲的过去几年,这些小煤矿老板大把大把地赚钱。但今年初,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发出一纸通知,据此,温州人在山西投资的500多座小型煤矿,将全部被国有大型煤矿兼并或收购。而且,国有煤矿不大可能全部按照资产评估公司的评估来给小煤矿主补偿,将打一定折扣;补偿款也不大可能一次性付给被兼并的企业。
企业这么做,当然有很多理由。最有力的理由是小煤矿生产管理事故多。矿难若发生在小煤矿,媒体通常可以相对自由地报道,若发生在国有大型煤矿,媒体则可能会受到限制。这样,呈现到读者面前的画面就是:国有煤矿很安全,带血的煤炭都出自私人经营的小煤矿。同时,媒体也大量地报道了小煤矿主奢侈的生活景象。这样,公众就对小煤矿主形成了一种比较负面的看法。
山西省企业方面有效地利用了民众的这种印象,煤炭业国进民退政策获得了很多民众的支持。夹在这样的舆论与企业的强制并购措施之间,小煤矿主有苦难言。
当然,这些小煤矿主本身在经营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严重问题,包括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但企业现在所采取的措施,恰恰印证了小煤矿主当初不进行安全投资是合乎经济人理性的。
尽管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但所有制歧视在各级企业管理部门、监管部门官员的心目中依然是根深蒂固的。按照目前的方针,对私人企业的开放不是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而只是一种权宜的政策安排。在任何行业,企业可以随时禁止私人企业进入,也可随时将已经进入的私人企业驱逐。这通常发生于企业所圈定的“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性行业中。将私人企业驱逐出一个行业的故事,已经在石油开采行业、成品油零售行业、钢铁行业等行业陆续上演过了。
进入煤炭行业的商人们当然预期到了这种制度风险。就情理而言,私人企业比民营企业家有更大的激励确保安全生产。因为,私人企业不能指挥媒体,与企业官员的关系也不那么直接。一旦出现矿难,会立刻遭到严厉的社会舆论谴责与法律惩罚,且由此而来的损失都要由个人承担。那么他们一定会避免发生引人注目的灾难。
但是,同样是基于这种经济人理性,到山西投资煤矿的温州私人企业主却采取了压缩安全投资的策略。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的投资是没有制度保障的。企业的态度本来就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依靠私人关系上的巨大投资获得进入这个市场的机会。但他们知道,这些暂时保护他们的企业官员随时可能因为上级企业的压力而变脸。而一旦企业变脸,他们将没有任何可诉的权利保障。
因此,他们做出了十分理性的决策:基于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尺度来安排投资与企业经营。只管今日赚钱,不管明天塌方。
我们看到了一个完美的预期自我实现例证。现有的制度和政策框架让私人企业主没有长期的稳定预期;而私人企业主基于短期预期而采取的策略,也确实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私人企业主验证了自己对企业的预言,而企业以及公众似乎也验证了自己对私人企业的判断。企业正在理直气壮地用非市场的手段整合小煤矿,而小企业主们也相当配合,正准备灰溜溜地离开这个曾经的梦想之地。
精明的温州商人再一次成为失败者。但是,企业果真胜利了么?不错,今天,企业可以借助它的权力强制私人小企业主进行交易。但是,企业因此而给其他所有在山西投资及可能到山西投资的企业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那就是在山西进行投资是不安全的。山西必然会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尽管具体的损失量是无法统计的,但从温州私人企业主那里得到的收益,却似乎是可以计算的。
当然,完全有可能,山西企业方面对于这个可能的损失根本就不在乎。因为,地方各级企业官员们的任期都很短,也许不过两三年,而这样一个政绩就足以确保他升官了。至于长远的投资环境,已经超出了他的关注视野了。这些官员也是机会主义者。这也正是地方企业的煤炭产业政策急剧变动的根源之一。
可以说,在山西煤炭市场上,企业的机会主义与私人企业主的机会主义相互催生、相互支持,唯一的失败者是市场秩序。山西离一个健全的煤炭市场秩序、及一般市场秩序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