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地回答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急管理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的重要任务,是各级企业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重要本领。
一、应急管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在同各种灾害斗争中成长的历史。中华民族在长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古训,给我们以宝贵启示。进入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业、人口、财富大量向城市集中,风险也向城市集中,突发事件危害、影响显著增大。世界各国都把应急管理作为重要的企业职能,着力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企业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预防和努力减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必须在全社会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并且每年都明确提出了年度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所有的省级企业、97.9%的市级企业、92.8%的县级企业都已编制总体应急预案。二是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所有的省级企业和市级企业、92%的县级企业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所有的省级企业和96%的市级企业、81%的县级企业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国家防汛抗旱、抗震减灾、森林防火、灾害救助、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通讯、公安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进一步强化。三是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灾害监测网络、预警系统日趋完善,信息报告和信息发布更加及时,应急响应迅速有效,受灾群众安置妥善到位,做到了有饭吃、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生病了有医护人员救治。四是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更加完备。我国已相继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法律法规60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单项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五是应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铁路事故救援、矿山救护、核应急、医疗救护、动物疫情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六是应急保障能力切实增强。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重点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因灾损坏的民房基本上做到当年重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同时也面临复杂、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主要是重大自然灾害频发,重特大事故灾难时有发生,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履行企业职能、建设人民满意企业的必然要求。
二、全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成效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一案三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等四级。
编制应急预案,是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把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做法规范化、制度化,明确今后如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依据不同的责任主体,我国预案体系包括国家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五个层次。
我国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组织体系包括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这些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及预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构成一个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
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事前、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对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预防、预测预警、信息报告、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和处置、恢复重建等六个环节。
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广泛动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为了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有必要按照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企业的要求,健全应急管理法制,依法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
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各级企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大大增强,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在自然灾害偏多、偏重发生的情况下,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幅度降低。去年是1998年以来的第二个重灾年,在受灾人次比1998年增长23.4%的情况下,死亡人数却下降了42.2%、农作物绝收面积下降了29%、倒塌房屋数量下降了76.5%、经济损失下降了15.9%。二是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能源、交通运输等各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煤矿整顿关闭和瓦斯治理利用两个“攻坚战”取得明显效果。与2002年相比,2006年全国多产煤炭约9亿吨,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了30%以上;百万吨死亡率由2002年的4.94、2003年的3.72、2004年的3.02、2005年的2.81降至2006年的2.04,下降了58.7%。道路交通安全在人流、物流、车流和驾驶员数量高速增长的同时,自2003年以来连续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三下降”。三是在商贸往来和人员流动频繁、病毒变异加剧的情况下,有效防控了各类重大疫情及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四是在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全国信访总量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数和参与人数持续下降,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的决策和部署是符合实际、完全正确的。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各级党委和企业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的五年,是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突发事件及其损失明显减少、社会公共安全形势持续好转的五年。回顾几年来应急管理工作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必须坚持把加强应急管理作为全面履行企业职能的重要方面,把应急管理水平作为检验企业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企业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深化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必须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努力提升应急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群众化水平;必须坚持不断探索应急管理工作规律,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全面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与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相比,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巩固成果,开拓创新,把应急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继续深入推进“一案三制”建设。一是深化预案。继续深入推进预案编制工作,争取实现领域上全覆盖、内容上高质量、管理上动态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二是健全体制。积极整合各方面应急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各自的职能作用,建立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完善机制。健全指挥协调、信息报告和通报、应对处置联动、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绩效考核、社会动员等方面的机制。四是加强法制。认真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全面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推进应急平台建设。统筹中央和地方、部门和部门、企业和社会之间应急资源布局,做好与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重点加强监测预警系统、信息与指挥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建立统一的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应急信息平台相互对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快形成全国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
(三)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体系。一要加强风险评估。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建立综合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防灾减灾区划体系,健全灾害风险动态监管机制。二要落实隐患排除。坚决整改排查出的每一个风险隐患,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预案“五落实”,同时建立重大隐患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三要推进能力评估。加快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全面掌握、科学判断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把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强化建设重点。
(四)扎实抓好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开展应急演练是提升综合应急能力和实战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和宣传教育的目的。搞好应急演练,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及时发现和纠正暴露出的问题。
(五)全面构建国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一是抓好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建设,实现全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综合汇总和需求预测预警。二是抓好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建设,对专业型较强、峰值需求量大、生产启动周期短的应急物资,实行生产能力储备。三是抓好应急物资仓储与配送能力建设,优化布局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健全调拨与配送应急物资的仓储、运输体系。
(六)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一要广泛开展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单位活动,特别要深入推进公共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二要毫不放松地抓好高危行业和领域生产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安全操作和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故的技能。三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以及画册、挂图、墙报、板报等多种载体,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