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写了一篇名为《差不多先生传》的文章,生动地描述中国人一种常见的习性。她笔下的差不多先生,看得不是很清楚,听得不是很分明,对气味和口味都不那么讲究,记性不是很好,思想也不是很细密。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或许是敬天畏地,或许是乐天知命,或许是封建制度下小民的无奈,中国人才养成这种模糊笼统的性格。
尽管生产管理制造业对质量精益求精的要求,所容许的不良率标准,已慢慢改变多数人的“差不多”习性。不过,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差不多基因”,并不易轻易消失。
慎防企业生产管理团队中的“差不多先生”,若依统计制程管理的概念,身上带有“差不多基因”的人,心中所认知的管制线,远比一般人来得宽松。所以,许多原本该被挑出并修正的错误,都能轻易地通过“差不多先生”的管制。
在企业生产管理团队中,这些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有时并非一句“抱歉”就可弥补,甚至无法将功折罪或用金钱挽回。失误的代价,可能动摇企业的根本。
如果团队中有成员缺乏细心,随时都可能粗心犯错,主管一定提心吊胆而睡不安稳。
主管身负复核的任务,当部属失误漏接时,须检查出问题点并请部属修正,以避免数据出现问题。
但如果部属常常挂一漏万,主管不仅要耗费更多时间重复检查,还得担心是否有漏排之弹未被检查出来,而这颗被遗漏的失误弹何时会引爆,以及自己对爆炸威力的承受度,更令他们忐忑不安。
为避免招进“差不多基因”的成员,有些主管在进行招募面谈时,会设法测验应征者的细心度,尽可能将一些仔细功夫偏低者排除在外。
如果已招进公司的员工是“差不多先生”,主管则可透过交办处理大量数据的任务,或流程繁杂的工作历程,锻炼他们细心的基本功。此外,还可以教他们检查或验算手法,从细节中寻找疏漏。
原则上来讲,细心度始终不合格的人,已经丧失了竞逐主管职位的基本资格。但如果“差不多先生”因缘际会地当上了主管,肩负检查的守门员角色,其“指缝较大”的习性不变的话,必然容易漏球且不自知。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说:“魔鬼总是躲在细节里”,意思是管理人员须不断拆解问题,深入了解与掌握每个细节,才能揪出躲在细节中的关键问题。但对于“差不多先生”而言,就算魔鬼站在眼前,都可能视而不见。于是更多仿如漏网之鱼的错误疏失,通过失职主管的防护网,循着呈报机制一路往上,其他部门或高级主管再依据错误信息执行决策。谁也不知道,最后可能会导致多大的决策危机。
日常生活中,凡事不计较的“差不多先生”,不仅讨喜且活得轻松快活。但职场上的“差不多先生”,马马虎虎的人格特质,是上级主管的噩梦。成为主管的“差不多先生”,更将是企业的灾难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