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富源县委书记赵志彬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增强县财政实力,减少国家财政负担,控制财政赤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何在?发展的速度如何?发展的实力强劲与否?发展县域经济如何不走或少走弯路?……这一系列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诸多问题,其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培养经济管理型干部,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
县、乡需要经济管理干部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处于第一产业的地位,懂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相对较多。县、乡处于国家政权组织的基础地位,来自农村一线的农业型干部相对更多,而县、乡经济管理型干部就显得匮乏。
尤其在云南这样一个地处边疆的农业大省,县、乡经济管理型干部的匮乏就显得更为突出。正如令狐安同志所言,云南省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较之过去有了较大进步,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知识结构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学文的多、学党政管理的多、学农业的多,学经济和金融管理的少、学外经外贸的少、掌握现代科技、法律知识的少。
在一些县、乡干部结构中,“三多三少”的现象十分突出,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农业型干部或党务政务管理专业的干部比比皆是。一些县、乡领导班子在研究县域经济工作时,往往摆脱不了农村工作经验、党政管理经验的束缚,用农村工作经验、党政工作经验来代替经济工作经验。这样,县域经济的发展,往往与市场经济规律难以合拍。
县、乡如何培养经济管理干部
笔者认为,重视培养经济管理干部,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首要任务是解决认识问题。
在决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四要素中,人才是第一要素。有了真正的经济管理型人才,可以在极大范围内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来资金、技术,学到管理方法。
要真正大力培养县域经济管理干部,又必须从政治责任感的高度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县、乡党政领导注重培养经济管理型干部,是在具体工作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现之一。
不发展经济的“官”是庸官,不为发展经济办实事的领导,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但在发展经济中起误导作用,决策失误,从而使经济发展陷入沼泽地中的领导,更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所以,懂经济、善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必备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建立经济管理型干部存活的机制。
新上项目法人制。新上项目,从研究论证,到破土筹建,到试车投产,到生产经营,这一系列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有明确的法人,享有法人所应有的权利,承担法人所应承担的责任。项目总投资严格按国家行业标准概算投入,项目的投入实行严格的审计监控,超标准投入,项目法人就必须承担责任。项目投入设备选型不合理,项目筹建工期过长等问题一旦出现,一律追究项目法人的责任。
法人报酬年薪制。企业法人比一般的党政干部要多一些付出,多一些辛劳,多一些风险。所以,企业法人的工资报酬不能沿用公务员工资的政策,应该实行年薪制、重奖制。企业经营得红火,完成利润指标,按利润的一定比例对企业法人及企业领导班子实行重奖。
生产要素股份制。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变由国家或集体单一投资办厂、上项目的方式。改由社会集团、个体经济、银行、国家集体、外资等多渠道入股办厂办企业,投入的是股金,而不是贷款、借款。这样,对缓解资金紧张、减轻项目营运负担,都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同时,要广泛地开辟人才、设备、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作为参股条件。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做到人、财、物的优化组合。
党政班子“三三制”。所谓“三三制”,在这里应该是一广义上的概念。即县、乡党政班子切忌清一色的农业型干部、清一色的党政管理干部,而应该是懂农业的、懂工业的、懂经济的、懂金融的、懂法律的、懂外贸的各种专业型人才均应配备,这样的一个党政领导班子,才是一个真正的智囊团,才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才能正确引导人民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