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管理软件信息化需符合中国国情
2005年7月1日,全国1970家药厂和800多个药品车间停产,另外还有近千家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也要关门。因为它们没有分别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这使得医药行业管理软件信息化在众多行业信息化中备受关注。我们邀请专家和企业官员一起探讨中国医药行业信息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管理软件面临发展瓶颈
主持人:根据国家经贸委“十五”规划数据,预计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增长率可达12%。到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2180亿元。我国医药行业可以说发展迅速。但中国医药企业的前景也存在不容乐观的一面。与国际大的医药集团相比,中国医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可以说医药企业面临着强大的市场压力。能不能请三位介绍一下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和医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沈贤姬:我国已经发展成了世界医药大国。目前我国已经有医药企业4000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1500种,总产量达到40多万吨。生产化学药品试剂近40个,4000多个品种,维生素C、青霉素的生产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中药发展也非常迅速。
朱长浩:中国医药市场购买力潜力很大,目前人均用药水平仅为10个美金,世界一般中等发达国家用药水平都在40~50美金,美国高达400美金。
同时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们本身的医药流通企业业务流程还采用传统物流配送方式,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不能适应品牌、服务竞争。很多企业还没有全面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甘智和:我们必须要看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水平比较落后。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医药产品的品种和原料药的品种不配合等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的提升,我国医药工业面临十分激烈的挑战。
信息化是实现医药行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主持人:近2000家没有通过GMP认证的医药企业正在关闭,这体现了相关部门实施信息化的决心,但是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到底怎样,有这么迫切的信息化需求么?
甘智和: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彻底解决信息收集不准确、传递不及时、掌握不对称和内容不透明等问题。围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数据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分析、计划安排、原料采购、设备改造、生产过程、市场销售、技术开发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连接和系统集成。以定单为核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真正实现资源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优化配置,使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极大增强,效益得到迅速提升。
朱长浩:目前形势下,我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整个医药供应是一个供应链,企业需要从客户到供应商全过程的供应链、业务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管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企业不仅仅要加强自身的内勤建设,而且必须与供应商、销售渠道保持紧密的协作关系,加强各个环节的协同,组成网链以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现在很多销售公司为生产厂家提供营销数据,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到商品的库存、销售等数据,与上游供应商形成了真正的互动和紧密的利益结合。所以信息化是我们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软肋,加强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医药行业信息化需要符合中国国情
主持人:那么,我们的企业应当如何开展信息化工程呢?
甘智和:6月底,“适合中国国情的ERP管理软件系统”课题正式通过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验收。该课题由和佳软件公司总承包,金蝶、金思维、浪潮通软、金航数码、博通、上海机械电脑及希门等8家国内著名ERP提供商共同承担。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专家徐晓飞教授等9名专家参加了验收会。另外,7月初,我国第一次专门针对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开展的全国性鉴定考试———企业信息管理师全国统考刚刚结束。这次参考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各个行业的企业负责人、信息中心主管。其中就有一部分来自医药行业。只有符合中国国情才能够真正充分发挥信息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
沈贤姬:ERP在医药工业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互动效应。我觉得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和制造领域推广是有共性的,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因此还需要我们制造企业共同的推进,选择合适的软件和硬件。此外,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有观念的更新,有技术的支持,还有要相应的人员的配备。这个是提升我们自己管理水平的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推进,才能真正促进我们医药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