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对社会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同时也对企业危机管理构成重大考验。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危机,如何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危机事件已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企业作为公共事务经理人,如何有效地进行企业危机管理,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已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威望,也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在危机管理中企业的行为尤为重要,应对危机的公共政策制定又是企业行为的重要方面。
一、公共政策制定与企业危机管理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决策者以一定的理论原理和价值观念为指导,对已确认的政策问题进行科学策划、统筹安排、做出对策,使其转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很多人也将其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它可以及时、有效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在企业危机管理中,提升公共政策绩效成为具有操作性的办法。在企业危机管理中企业可以不断改造落后的政策制定过程,通过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及其良好绩效,不断提升企业危机管理水平。
二、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企业传统职能退出,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企业在如何配置公共资源、解决公共问题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职能缺位。体制上的缺位往往会导致在问题和危机发生的前期缺乏紧急应对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危机解决的时机。企业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还表现出缺少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危机的预警、处理机制。在我国现有的企业危机管理中,危机处理还主要依赖于各级企业的现有行政设置,缺乏专门的机构和完善的体系,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规则。因此,为了提升企业在重大突发危机事件中的管理能力,企业有必要建立企业危机管理的政策体系。
三、企业危机管理中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探讨
1.建立快速、周密的预警机制
预警的危机监测系统是危机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严密的监测系统和高度的防范意识,能够迅速识别危机。当危机出现后,首先就要对可能造成危害的所有因素进行迅速而全面的控制。企业必须从高层开始,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全面应对危机。企业在平时还要培养自身及公众的危机意识,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
2.在危机到来时果断采取措施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必须运用所有企业资源开展危机解决工作,尽力恢复社会稳定。
首先,企业应采取一些强制干预的措施。在解决危机中,企业的积极强制干预是十分必要的。要对付危机,企业的政策系统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这是由于危机状态下,决策可能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任何决策都难以像正常情况下一样容易达成妥协和统一,有时还会出现巨大的分歧。当然,这种强制干预的措施并不只是由一级企业实行,它还需要各级企业同时进行,由最高级企业进行总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因为这是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升,中心治理多元化的需要。同时分权的企业能促使企业危机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创新精神、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效率。
其次,企业在危机发生后还要寻找危机产生的根源。一般来说,危机产生后,对社会和公众造成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产生根源的不确定性。只有找到了危机产生的根源,才能正确地采取措施,并安抚公众的心理情绪,保持社会稳定。
再次,企业要明确应对危机的目标。当然恢复原有的格局,减少危机产生的影响是最好的目标。因此,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企业要尽可能恢复危机前的社会格局。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选择一个能够达到相当高质量的决策。需要通过一系列决策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对社会来说,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企业首先要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
3.建立公开、透明的危机处理机制
在现代社会,公共信息与每一个公民的利益直接相关,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共信息又有极强的时间性,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公共信息,稍事耽搁都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是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如果政策上的信息流通机制缺失,就会导致没有公共空间进行自由讨论分析对策,以致危机失控。企业应该主动开放公共空间,收集并提供各种各样的宏观和微观的信息,并且根据需要不断改善信息质量,形成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
在企业政策信息化的具体做法上,企业可以建立有利于信息流通的公共政策讨论空间。现代信息社会是一个各种要素高度复杂的、快速变化和高度流动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要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并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光靠企业行政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整个社会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各种政策行为者的作用,让整个社会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有利于信息流通的公共政策讨论空间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在这个空间里,让有关公共问题的政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让各个方面尽可能减少冲突,更好地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可以说公共政策信息的坦诚和透明,对于建立群众对企业的信任,从而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至关重要。
信息的公开、透明还有利于社会的参与和社会的监督。企业的公共服务应当得到全社会的监督。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人民。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才能把企业的公共服务置于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之中。而且公共服务既是企业的主要职能,又是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和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在建设现代开放社会条件下,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中有着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社会治理结构变革的中坚力量。强调企业公共服务中的公开透明,就是要打破传统体制下企业对公共事务的垄断,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4.企业要依法行政,推动政策的法制化
违纪事件状态下的依法行政是以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依法行政正在发展过程中,法律规定还存在一些漏洞,人治行政还有很大的市场,执法监督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这些问题在平时不太明显,但在危机爆发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显现出来了。法治行政优于命令行政,因此,加快法治企业的建立,推进政策的法制是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又一个有效的路径。这就要求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赖行政命令和通知等红头文件来治国,强化立法和司法监督,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法制监督体制,这需要进一步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司法改革。
具体来说,在突发性事件和紧急情况下,企业行使特别权力和处理特殊情况应当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和法律规范。它可以使企业依法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依法进入特别程序行使特别权力,以保证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稳定。而且,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并进入紧急状态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防止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一般说来,企业在非常状态下的权力比照平时情况有特殊效力,防止企业滥用权力,切实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公民的安全,迫切需要紧急状态下的法律保障。因此,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相关立法和法律法规,既给企业在非常时期采取特别手段提供法律依据,又给企业在非常状态下的行为以法律规范和法律约束。再者,突发性事件和紧急状态下的依法行政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减少社会恐慌,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
5.建立统一、协调的行政体制
建立统一、协调的行政体制是企业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公共服务具有社会性、共同性的特点,需要各级企业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规定统一协调和处理,并且在发生各类突发性事件和遇到各类社会危机时具有法律授予的统一指挥权和协调权,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事物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这说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企业要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必须彻底克服现行条块分割行政体制的严重弊端,严格实行公共服务的“属地”管理原则。改革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重要的是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权范围。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方的情况差异很大。在保证中央企业统一领导下,应当充分赋予各地方处理和解决公共事务、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事权,并且应当对此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6.从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型财政体制的转变
建立公共型财政体制也是企业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社会公正、公平,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既符合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企业应当而且必须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收入分配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经济社会问题比较突出。有效地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由此看来,公共财政不仅是基于保障公共产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企业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
7.加强政策的国际化
危机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世界性的,必须加强全球合作。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通过全球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谅解,有效消除危机,恢复社会秩序,重建文明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效率、降低处理成本。面对危机,我国要加强政策学习,积极调整政策,加强与国际的政策接轨。
当然,应对危机过程中,政策需要不断调节。企业会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政策颁布以后有没有被贯彻?贯彻的程度如何?政策目标的达成度怎样?政策需要不断调整、修改,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再不好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更新,也可以成为比较好的政策,再好的政策不再调整和更新,也会变成坏的政策。因为任何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就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是一种相对较理想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客观的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任何政策的针对性实际上在政策制定完成后已经发生变化了,政策的跟踪修订是事物变化规律的要求。所以说政策制定、政策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9.
[2]吕炜.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企业投入体系建设[J].经济学家,2003,(5).
[3]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企业危机管理[J].国际论坛,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