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如何科学应对和及时、有效处置,是各级地方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地方企业认真落实各项预案,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能力,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已是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国家应急体系涉及总体、专项、部门和地方等层次,具体包括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突发地质灾害、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救援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非典”到“禽流感”,从“水污染”危机到“奶粉事件”,这些突发公共事件以巨大的力度和广度冲击和影响全国。5年来,我国各级企业在党中央领导下从应对“非典”到“雪灾”的挑战,我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由创建到发展,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磨炼,在一次次教训总结中不断完善。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应急预案工作小组。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年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预案是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
2007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此同时,各级企业、各个行业加强了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全国共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覆盖了各地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我国企业的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应对能力有了明显加强。
二、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工作,就是要提升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体系工作,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好如下五点:
(一)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各级企业要把加强应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并认真抓好落实。
(三)要加快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制建设,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提升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四)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
(五)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升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
三、企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应急管理体系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构建我国企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当前各级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地方各级企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求包括七个方面:
(一)科学预警能力。事前预防比事后救济更重要,最成功的突发事件解决办法是在突发事件潜伏期就解决危机,对突发公共事件,企业应具有科学预知并告知全体公众的能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将预警级别划分为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二)快速决策能力。突发事件存在着不确定性,在突发事件状态下,决策者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同时还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其风险性使得任何决策都难以达成妥协和统一,有时还会出现巨大的分歧。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迅速做出权威的决策,并强制性执行。
(三)秩序恢复能力。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组织或社会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失衡和混乱,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失去了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生活在高度的不稳定中。因此,企业在突发事件管理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尽快恢复社会秩序。首先进行突发事件隔离;其次开展生产自救,如企业可以通过对受灾企业减免税收,弥补其在突发事件中的损失,帮助其减少损失,迅速恢复生产;另外还要开展心理援助。
(四)社会动员能力。突发公共事件直接威胁到公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以,要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就必须群防群治,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尤其需要突出全民的危机教育,开创防灾抗灾的全民意识和社会氛围。
(五)信息处理能力。企业在危机管理体系的各个阶段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通过新闻发布会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这样就可以减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稳定公众的情绪,增强企业的公信力。
(六)财政支援能力。地方企业的财政如果无法支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面对危机,就有可能造成战机贻误和危机失控。在企业预算内设立专门的紧急状态处理基金,建立危机财政调度制度,就可以增强企业应对紧急状态和社会危机管理体系的能力。
(七)善后学习能力。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必须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起到“转机”的作用。企业不应该以某一项突发事件的终结为目标,而应该以危机为契机,变危机为机遇,以维护组织和社会系统的活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