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体系制度建设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2003年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制度建设,相继制定了许多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使我国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水平进一步增强和规范。
企业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1.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情况复杂,自然灾害频发。从目前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情况看,气象、沙尘暴、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海洋、地震以及灾后重建工作都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突发事件应对和管理上也比较成熟。
2.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我国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坚持以预防为主,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应急能力不断提升。目前,由企业领导、统一指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处理、部门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2005年,有效处置全国各地重大传染病、中毒、核辐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00起。
3.事故灾难应急管理
在安全生产、核、电力行业、建筑领域、突发环境事件、林业生态破坏、海上搜救和铁路公路等可能会产生重大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方面,我国企业也积极建立了事故灾难应急管理体系。
除了针对这些领域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外,在安全生产方面,高危行业和规模应急管理上,初步形成核应急法规标准体系,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三级核应急管理体制;电力行业还在管理机构、信息平台和科普宣传等方面不断完善;而在建筑领域则更特别强调了信息报送和处置,建立了系统安全的事故快报制度;在铁路事故应急处置水平上,配备了列车救援人员及行车事故应急设备;海上搜救也初步形成了“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应急反应格局。
4.经济及社会安全应急管理
随着公共事务应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我国企业在应急管理范围上不断推进和扩大,经济及社会安全应急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金融风险、旅游市场、涉外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海关应急和航空应急方面。
地方企业应急管理体系
地方企业应急管理一般包括省级人民企业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各市(地)、县(市)人民企业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各专项预案一般是在省级人民企业主持,按照公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地方人民企业及其有关部门依据客观情况进行专项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