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票据业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业务已成为重要的短期直接融资方式,并对社会融资总量和融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风险。在当前股市行情转暖的情况下,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或回流向股市或期市,这对商业银行又将构成极大的风险,有效控制风险是促进我国票据业务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1、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发展迅速与风险增长共存
2000年以来,虽经历了再贴现率的大幅上调和再贴现规模的扩大与收回,但票据业务一直发展迅速,业务总量成倍增长。2007年票据贴现余额、累计签发量和累计交易量分别为1.28万亿元、5.87万亿元和10.11万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0.7倍、8.4倍和11.1倍。2008年至今,虽然票据市场受到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但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截至到2008年底,商业汇票承兑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30.9%;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50.4%;票据承兑、贴现累计融资量合计超过20万亿元,全年新增票据融资0.65万亿元,新增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13.2%。短期信贷资产票据化现象已经客观普遍存在,由此说明我国票据业务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然而,在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业务风险管理问题接踵而至。信用膨胀和泡沫时有显现,各种非理性竞争行为屡禁不止,犯罪分子内外勾结从事票据诈骗活动,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在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托收的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由此而产生形式多样的经营风险,甚至潜伏着系统性的信用危机。发展票据市场,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和及时准确的业务监督网络。
2、商业银行成为票据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主角
在推动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继中国工商银行2000年1月在上海率先成立票据营业部后,其他商业银行借鉴工商银行票据业务集中经营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经验,纷纷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加大了对重要客户的营销力度,票据业务成为完全竞争的业务品种,票据业务的专营化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了显着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这些商业银行依托人民银行当地行的支持,票据业务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票据市场的主角。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商业银行具体组织市场交易活动,提供交易场所和交易设施,制订自律性的交易规则,收集整理和发布市场信息,提升市场交易的效率。作为市场交易品种的提供者,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产品创新引导客户需求。特别是在维护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提升票据这一信用工具的安全性等问题上,商业银行更加责无旁贷。
二、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存在
1、融资性业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签发或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或不能确定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而形成的业务风险管理。主要表现为:无交易合同或使用虚假、无效合同;超合同金额或期限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重复使用或伪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办理贴现业务。有的商业银行假借企业名义违规开立账户,借用这些账户自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到其他商业银行贴现,贴现资金回流该行后,增加其存款,自称为“融资性存款”。签发、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违反了《支付结算办法》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因此,银行不仅存在融资性风险,同时还承担着潜在的法律风险。
2、信用业务风险管理
在没有缴纳保证金或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导致大量银行垫款而产生的信用敞口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未按规定比例收取保证金或保证金偏低;二是对保证金不足额部分担保不足或担保无效,如担保合同金额小于保证金不足额部分、担保企业担保能力不足、质押物不符合相关规定、质押手续办理不及时不规范、由关联企业担保或企业相互担保、担保合同无董事会同意的决议等;三是以本行贷款作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或将贷款转为定期存款,作为申请承兑的质物。银行的上述做法实际上是把承兑风险转化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并没有真正落实偿还来源,同时还虚增了存贷款规模。银行通过这样一种非正常方式扩大存贷款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规模,形成了“企业用贷款资金作保证金→银行签发承兑汇票→企业到银行贴现→企业用贴现得到的资金再作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承兑汇票→企业再贴现……”的怪圈,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信用徒然膨胀,货币信贷成倍数地虚增扩大,从而形成了信贷泡沫。
3、道德业务风险管理
一是关联企业、关联交易方相互串通,套取银行资金。主要方式为:出票人与收款人为关联企业或关联交易方,出票人以一定比例保证金申请承兑,不足部分由收款人提供保证担保,最后资金由收款人账户流向出票人账户,实现了资金的逆向回流。二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人员利用伪造、变造票据、“克隆”票据或票据“调包”等欺诈手段,有意识地骗取银行资金而使银行面临资金损失的风险。三是银行内部人员在办理票据业务时不认真把“三关”,即票据记载事项合法合规审查关、背书核实关、票据真伪核实关或是违法违规,盗用银行票据,而使银行蒙受资金损失。
4、操作业务风险管理
一是先贴后查,逆向操作。有的银行为了争揽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求企业采取出具承诺书的方式先行贴现,而查复日期比贴现出账日期晚几天甚至半个月之久。这种查复未明即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或质押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银行资金的安全性难以保障。二是办理贴现和质押取得的票据背书不合法、不完整。主要表现为票据贴现时空白背书、多次背书时背书不连续等。这不仅违反了《票据法》的规定,在发生法律纠纷或出现票据流失等情况的时候无法主张票据权利,而且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5、利率风险与流动性业务风险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较少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中小企业贷款和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贷款一般是先由中小银行进行票据承兑贴现,然后由中小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转贴现。中小银行赚取的是票据市场的利差。一旦市场资金紧张,转贴现利率上升,中小银行就会面临利率业务风险管理,严重的还将导致流动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成因分析
1、产生业务风险管理的外部因素
(1)外部监管缺失。现行的《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票据的法律法规对银行承兑汇票承兑和贴现、再贴现的有关规定不够详尽,实务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同时监管部门处理票据业务的违规问题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使得票据市场监控暂时成为真空,加之经营者行为的自律性不高,一些银行乘机加大了票据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加剧了一些业务风险管理的产生和积累。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恶意套取银行资金,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无法对企业进行信用考核,守信得不到尊重,失信得不到惩罚。信用评级的缺失使得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空白进行票据欺诈,加大了票据业务风险。特别是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通过贴现或质押方式轻易套取银行资金。
(3)资金供求矛盾与严格的信贷管制。在我国利率管制的宏观背景下,除了少数的强势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在从银行获得贷款时,必须要接受刚性的利率和期限。这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寻找多种融资渠道。票据本身所具有的短期性、流动性和融资性恰好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但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信贷投放,使得中小企业为获取资金,不惜虚构交易违规开出汇票。这种纯粹的融资性票据的发行,由于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在缺乏有效信用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加大银行的隐性业务风险管理。
(4)信息不对称。票据业务市场还没有统一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票据市场的信息传递、披露及共享机制非常滞后。一是有些商业银行是在签发人资信状况、商品交易情况、承兑人的资产负债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办理了票据贴现或转贴现业务;二是对票据本身的信息披露不健全;三是票据贸易背景的信息披露不健全,甚至对非常严肃的增值税发票也难以辨明真伪。市场信息建设落后,风险揭示不充分,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机制。
2、产生业务风险管理很容易的内部因素
(1)商业银行间的过度竞争。票据业务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管理,而是作为表外业务管理,所以票据业务可以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地在追求业务扩张,票据业务由于手续简单,可稳定赚取利息,收入有保证,规模容易增加,便成为银行扩大资产规模、稀释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被各银行视为立竿见影的可行方法。银行为了争夺票据业务,放松了对票据出票人的信用、能力等的审查。
(2)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一些商业银行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票据业务的市场拓展上,对票据业务的操作和管理、票据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缺乏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开展票据业务的过程中,对票据的签发、审核把关不严,忽视对票据记载事项合法合规性、背书和票据真伪的严格审查和核实。对企业的业务经营、发展前景、财务收支状况、信用状况和担保实力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了票据风险的产生。
(3)票据真伪查询手段落后。目前银行票据查询手段落后,缺乏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查询效率低下。联行系统查询系统及其查询方式存在着局限性,无法完全识别票据的真伪。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使得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勾结进行票据欺诈,骗取银行的资金,成为票据业务风险增大的又一个因素。
四、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的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增强业务风险管理监管
尽快补充修订《票据法》等法律法规,堵塞现行票据交易法规存在的诸多漏洞,完善法律所应具备的约束和惩罚机制。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引导和规范承兑和贴现业务活动,进一步完善银行票据业务统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非现场监管。执法部门加强对票据违法犯罪的查处和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票据诈骗案件的发生。
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业务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登记、咨询体系和严格的监督、执行体系,对社会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对票据融资行为而言,通过资信查询系统,企业能够主动地规避与信用差的单位或个人发生业务关系;同时也敦促自己,不被列入无信用单位或个人黑名单内,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
3、构建商业银行的票据信息平台业务风险管理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票据信息化建设,将散落在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中的票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分类、传递、分析和反馈,使营销管理、风险管理和托收等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票据信息,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各商业银行通过该信息平台公布各自在票据业务过程中出现的“应付不付”企业名单、票据托收安全银行、票据风险案例等信息,并且协助查询票据的真实性,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升抵御票据风险的能力。
4、完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业务风险管理
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和流程覆盖业务风险环节,适时检查梳理已施行的制度,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对可操作性不强不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制度流程进行修订和完善;规范新制度新流程的合法合规程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化,提升制度的规范性和适当性。加强对票据业务流程中关键节点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对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稽核。
5、大力发展票据防伪技术业务风险管理
利用高科技防伪技术对票据进行鉴别,运用各种型号、功能的票据鉴别仪;加强票据防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整合内外部技术资源,设计与开发鉴别票面真伪的软件程序,为票据防伪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加强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提升业务人员的防骗、防伪知识,增强防范票据风险的能力。
业务风险管理参考文献:
[1]孙根深、杨韶辉:加强管理促进票据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兼论票据业
流程银行建设[J].新金融,2007(7).
[2]杨贵芬、赵相如: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建议[J].河北金融,2007(11).
[3]顾秀俊、张馨新: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实践[J].现代金融,2005(8).
[4]秦毅、钱芳:银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2005(7).
[5]徐鲜美: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6).
[6]甄少民、张学军、张金成: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违规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
金融会计,2008(7).
[7]顾秀俊、张馨新: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实践[J].现代金融,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