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解析公司非标设备资产管理现状

企业培训师观点:解析公司非标设备资产管理现状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非标准设备是公司重要的资产。随着市场资本经营和管理理论的日益普及,如何管理好这些资产,使这些资产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公司创造更大的财富,是当前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从资产管理概念,并结合非标设备资产管理在公司管理、使用情况和所起的重要作用来看,其实是一个变形的物流概念,即工程信息生产制造工程应用仓储再使用的过程,其责任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和盘活资产存量,以降低资产再生产成本和工程成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结合公司目前的非标设备资产管理状况,就下列问题展开阐述:

  一、非标设备资产的管理

  非标设备资产的管理,根据笔者数年的管理经验教训及结合设备资产管理的运作,可概括分为二种管理形态,即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

  1、静态管理

  非标设备资产根据公司目前的存量形式可分为二种:非标设备资产整件,即盾构、顶管机和管片钢模(管节钢模);非标设备资产散件,即组成整体的各类构件、部件及配件。资产静态管理是一种“存货管理”概念,即利用工程需求,通过控制程序及渠道拉动资产的盘活运作。下面按设备资产管理整件和散件分类进行阐述。

  非标设备资产整件的静态管理

  A、盾构和顶管机的静态管理

  由于地下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和非标准性质,即隧道内径尺寸的大小及工程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工程配合所用的施工设备形式规格也不一样。目前公司的管理状况是工程结束后,非标设备整件由施工单位退回设备生产厂—机械厂,并由其进行初级保养,即最简单的清理、敲铲,尽量保持设备整件的完整性。由于目前存放条件的限制:存放场地小、无防雨遮阳措施(防雨遮阳对非标设备资产的库存尤为重要),待设备保养完毕后,在不损坏设备资产管理整体的基础上,将设备内电气箱柜及重要昂贵的仪器仪表进行室内存放,其它则散放在车间内或堆场上。(在室外有简易的防雨遮阳设施,但效果不佳,可能导致资产再利用的成本增加)。

  从目前资产整件管理的效果来看,存在着下列问题:

  整件状态良好性降低:设备的部分零件及配件因仓储条件限制进行拆卸后进行库存,这些零部件(尤其是电气配件及液压件)均处于静止状态。众所周知,电气配件及液压件在静止状态下,相比较动态运作而言,其损耗的时间较快。因此等以后将其安装使设备重新恢复整体后,整件运转状态将受影响。

  整件完整性降低:由于整体设备被分散进行库存,各种零部件分开堆放,为管理带来难度,且加之设备新制造而利用这些零部件资产存量,容易造成缺损和管理混乱(尽管目前有专门管理人员通过帐卡和计算机管理),为今后设备资产整件恢复带来修理成本的增加和工期的延时。

  建议:对施工结束后退回的设备资产整件进行初级保养后,尽可能在资金及其它条件允许下,进行整体恢复,使其能够达到运转的状态。由于设备经施工后总有不同程度的损耗,可由技术和管理人员通过由施工单位填写的(相机标设备资产运行记录)和现场勘验对损耗的零部件进行记录,如修理或调换成本较低,则应及时处理恢复。反之,则可在下一次资产再利用前进行修理或调换。设备达到运转的状态后,则应由专门人员进行定期的开通运转,保持设备运转状态的稳定性,并合理做好设备资产的防护措施。再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设备整体的完整性,即不能随意对重要零部件进行拆换调用。

  B、管片钢模(管节钢模)的静态管理

  随着公司地下隧道工程任务的更多承建,管片钢模(管节钢模)已初步实现了尺寸上的系列化。鉴于对这些资产的管理效果,将对树立公司整体管理形象、工程招投标、降低工程成本及承接管片(节)任务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的管理状况是这些资产由公司委托混凝土构件厂进行具体管理,并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混凝土构件厂实行具体管理,即资产使用后的维修、保养及仓储等工作。待工程任务承接后,由公司另行安排使用性修复。

  从目前的设备资产管理效果来看,这种管理模式是比较有效的。有下列益处:

  资产已初步达到系列化,对于基层管理部门和公司而言,设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大大降低,即从实物帐卡和计算机管理上都能反映资产的管理状态。

  公司和混凝土构件厂竖立了良好的设备资产管理形象,对经营业务的拓宽有所帮助。

  资产整体的损坏和零部件遗失,为资产的再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钢模资产的尺寸精度和质量要求很高,对产品(管片和管节)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的设备资产管理对达到这一标准还有差距,表现在以下:

  条件及环境有待改善。目前这些资产多集中存放在混凝土构件厂二分厂,无良好的防雨遮阳设施,对钢模的精度破坏较为严重,容易在钢模内腔表面造成不同面积的锈蚀,为今后的修复造成难度和成本的提升。

  防护方法有待改进。目前采取的方法是将钢模外表面进行涂漆,内腔表面进行涂油防锈。由于无防雨遮阳设施,水份和强光对涂油的钢模内腔表面建议对这些资产布置合理的防雨日晒设施。鉴于条件的限制,可否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存放:

  防护基础上,在钢模内腔表面进行附着薄膜化防护,以减少水份和日光的破坏。

  保养检查,即定期对钢模内腔表面进行检查和防护措施的完善。

  盾构和顶管机散件的静态管理

  非标设备散件资产是组成盾构和顶管机的重要部分。如何管理好,是降低设备整件制造和使用成本的关键。这类资产的管理是变相的存货管理,即将库存散件通过制造和使用进行作业化的综合过程,是利用非标设备资产的制造使用需求,通过管理渠道来拉动库存物的配送。
目前,这类设备资产管理主要委托机械厂实施具体管理,即机械厂负责资产的接收、仓储、配送等工作,并通过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人工帐卡实施管理。具体操作程序为公司将散件资产通过书面手续移交给机械厂,并由其负责仓储和分类堆放。因设备制造或其它使用需要,在征得公司同意后进行调用,同时由机械厂设备资产管理员通过计算机和帐卡反映资产库存的变化和流向的改动(资产散件在整件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信息反馈到公司资产管理部门。除了用于设备制造的散件资产外,工程使用后退回的部分(主要以备件为主)则通过专门手续结合计算机网络进入库存地,以备再使用。这种管理的优点在于:通过专门人员结合计算机技术管理,初步提升了散件资产管理的速度、准确性,从而避免了放着存量资产不用,另行采购而造成成本的浪费。

  为了更好地提升资产散件的管理效率,充分发挥计算机管理技术的优越性,笔者认识到目前的设备资产管理存在着下列不足之处:

  设备资产管理中散件资产的规格和数量还不够全面,从而造成“非标设备管理专用软件”范围内的资产信息与实际有偏差,不易实施准确性跟踪管理,从而造成公司资产控制成本的提升。

  设备资产管理存在缺陷。由于散件资产种类及数量众多,且库存地较为分散(达5个之多),且防范措施的不严,给管理人员进行实物管理带来难度,容易给公司带来资产的流失,并造成损失。

  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时间长久,会造成资产实物和计算机信息的不符。

  综上而言,对散件设备资产管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全面清盘点工作,即将公司范围内的非标设备资产散件(主要以机械厂为主)进行集中回笼和清点全面了解公司现有资产散见的总体情况,并进行价值评估。

  实施严格的防范措施,即库存的资产领用及退还一定要通过严格的手续,不允许造成资产流失和缺损。

  实施永续检查制度,即检查资产的存货状态,并根据散件资产的综合使用情况,以确定补给完善。

  定期盘点制度,即按有规律的时间间隔,对资产的库存状态及数量进行检查,并将结果和计算机信息进行校对。

  2、动态管理

  盾构和顶管机的动态管理

  盾构和顶管机的动态管理是对其在施工使用过程中的综合管理。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并结合目前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来看,这样的管理有助于提升设备的再利用率。目前的动态管理采用下列方法和步骤:

  新添设备资产由公司委托机械厂制造后,通过设备资产管理部书面见证后,现场完整移交给施工单位进行施工。

  在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的同时,公司资产管理部门要求其根据每日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的状态填写《非标设备施工运行记录》,并每月进行汇总,以便公司个有关部门及时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为设备的修复及再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设备施工结束后,由公司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机械厂共同对设备进行井下勘验,检察设备施工结束后的整机状态及是否有零配件有缺损。

  设备资产退回机械厂后,由公司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机械厂及施工单位再次对设备进行详细勘验,检察设备在吊运过程中有否缺损,并根据勘验结果采取奖惩措施。

  结合目前的效果,对设备资产实施动态管理有下列优点:

  施工单位的设备资产管理责任心较以往有所加强,在使用过程中对设备资产的爱护也多了。

  减少了以往在施工过程、退场拆卸及吊运中设备的损坏现象。

  使施工退场后设备资产的完整性有所提升,为设备资产管理再使用降低了修理成本。

  由于对施工单位使用设备有相关规章制度约束,以往对设备随意进行改装和破坏的现象也有所减少。

  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施工单位在退场前对设备资产管理的清理工作还有待加强。

  建议施工单位在退场前安排人员对设备外表进行清理,保持设备外观的整洁。

  以上内容是笔者针对公司目前非标设备资产管理现状,并结合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的浅析。非标设备资产管理是隧道股份设备资产管理新理念的产物,起步较晚且难度较大,于标准设备资产的管理有较大区别,因此,只有丰富管理手段、优化管理方法、加强管理措施、提升人员素质、才能使非标设备资产管理更上一层楼,跟上公司整体资产经营的步伐,为隧道股份创造出巨大。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