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种中外管理软件的大肆拼杀、风起云涌,到各大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集体大反省,都表明中国的企业家们已意识到“管理是生产力”。郭重庆院士撰文认为:对中国企业而言,管理创新较之技术创新更为重要。但是管理如何创新才不会昙花一现,成为给企业创造持久发展潜力和动力的制度保障呢?理清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无疑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任何管理模式的创新都不是凭空捏造的。
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主要是“设计→生产技术→制造”一系列的活动,但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日趋多变,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必须经常地投入更大力量和更多注意力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于是产品设计活动被不断的延伸,向生产系统选择设计、产品研究开发、技术预测、市场调查、用户的需求分析方向发展,我们将它称之为企业生产管理的“纵向”延伸。另一方面,由于商品市场的变化。那种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企业生产管理的职能范畴再也不能局限于生产系统的内部运行管理,而必须紧密与市场、利润、顾客相连。因此,营销、财务、售后服务拓展了企业生产管理必须关注的领域,我们将它称之为企业生产管理的“横向”延伸。因此,企业生产管理的定义就拓展为对生产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它以生产计划为主线,使各种资源按计划所规定的流程、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配置与管理;通过企业生产管理。可使合同的项目要求与企业资源有机地结合,既满足顾客及合同要求,又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最优地组织生产,使企业高效、低耗、高质、灵活、准时地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
拓展后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它涉及的不仅是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而且包括以企业生产管理为核心的整个企业资源的配置。
市场竞争推进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但是纵观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日美模式会发现:为什么在同样的市场背景下,美国产生的是mrp、erp,而日本产生的是丰田式的jit和lp呢?为什么在美国实行得好好的mrp、erp到日本就不那么灵,同样在日本创造神话的jit和lp到美国就“水土不服”呢?可见各种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和模式的产生、变革都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对日美模式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各种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变迁的脉络。
二战之后到六七十年代。欧美和日本等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整个产业链条被分割成日益细小的“片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协调的困难。另一方面,产品中技术含量的提升要求厂商进行更多的专用资产投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套牢”(looked-up)的危险。这两点意味着外部交易成本的上升。为解决这一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其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integration)企业模式,其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系列制和企业集团。美国模式实际上是通过纵向兼并来将上下游企业“内部化”,从而降低了外部交易成本。而日本企业则采取了一种以长期交易为基础的“准结合”方式(即“分包制”)将存在供求依赖关系的企业“链接”了起来。这种管理思想的变革导致美国模式中的mrp、mrpii考虑的是企业所有资源的配置问题,是一个全面企业生产管理的集成优化模式;而日本模式中的jit制则抛弃了mr-pii能够容忍但被认为不能产生附加值的因素,将它们分包给其它企业来做。
几乎在整个80年代,日本模式的优点是相对突出的。就汽车行业来说,日本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远低于美国厂商。80年代后期,美国意识到必须夺回在制造业上的优势,才能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于是它们学习lp(精良生产方式),并力图在美国企业中实施。但由于在文化背景和各种社会条件的差别,其效果总是不尽人意。随着以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为开端,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速率空前提升。今天畅销的产品,有可能转眼间就成为“昨日黄花”,从而使厂家的巨额投资血本无归。在这种条件下,纵向一体化企业模式成本高、反应迟缓的缺点更充分地暴露出来。因此,80年代末开始,欧美企业掀起了一股“横向革命”的浪潮,其基本思路就是推行“纵向分解”战略,使尽可能多的业务单位独立出去。但“分解”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由于市场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分工链条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协调行动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了,分解后的供应链面临重新整合的问题。但这种整合采取的并不是日本企业的模式。日本式的供应链关系比较僵化,过分依赖于既有交易伙伴的能力和基于人际关系的协调。从而使企业对于应付市场所提出的成熟产品的改进方面比较有效率,但在创造具有革命性的全新产品或产业理念方面,显得缺乏生机活力。为了应对市场和产业环境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同时扭转在全球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于是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新型供应链联盟、基于供应链思想的erp、敏捷制造应运而生了。这种变化的后果同样在-汽车行业表现最为明显,从1994年开始,美国的汽车产业超过日本夺回世界冠军的宝座。并且每辆轿车的平均成本比日本低了2000~3000美元。
所以,即使面对同样的全球化的市场背景。完全的拿来主义也是行不通的。而审时度势,及时反省。找到最适宜自己发展的模式,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