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之交世界旅游业与中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旅游组织曾于1992年就本世纪末乃至下世纪的旅游发展趋势提出过一份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认为,未来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将取决于两类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一类是外源因素,即非旅游业自身可以控制但却会对未来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另一类是市场因素,即同旅游和旅游业自身有关的变化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旅游需求、旅游供给以及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经营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由于外源因素并非旅游业自身可以控制或影响的,旅游业只能在不断监视其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或将其作为机会加以利用,或将其作为威胁而设法避开。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真正挑战主要来自市场因素的发展和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对于来自这方面的挑战,旅游业必须正视而无法回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只有在接来自这些方面的挑战中,旅游业才可真正有所作为。就未来旅游者的需求趋势而言,很多旅游研究人员和未来学家都认为,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正在造就出一大批“新型”旅游者,其特点是阅历广、经验多、要求高。意味着传统的消极度假模式将逐渐被追求多种兴趣以及追求富有新意的旅游经历所超越。这一情况发展的结是包价旅游的重要程度将相对下降,人们对自行安排的散客旅游,或者至少是对按自己的要求而“定制”的旅游安排越来越感兴趣。
本文系根据天津市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改立项项目报告“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整理而成。该项目由杜江教授担任组长和总撰稿人,项目组成员包括王健教授、李天教授、齐善鸿教授和向萍副教授。本文由杜江教授加工整理,但文中的思想是项目组全体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因此本文的着作权属于项目组全体成员。旅游者的老练化对旅游业的经营和产品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这不仅体现于旅游者对产品设计、服务效率和旅游安全的标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表现在旅游者对产品会更加挑剔,并且更有经验去比较不同目的地或不同企业所出售的产品。这意味着旅游者要求旅游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应以顾客方便为基准,而很多地区有关旅游消费者保护法的出台则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旅游者需求特征的变化要求旅游业在充分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并由此决定了未来旅游企业营销与产品开发一体化的经营方向(刘住,1998)。与此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各旅游企业都将为提升自己的经营效率而努力,因而它们都不得不努力找寻和利用一些现代管理方法,以便能够借以减小经营成本和扩大产出。
在这方面,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改进经营和管理方法将成为今后旅游业经营中的一大趋势。从宏观层次上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使目的地旅游业中的交叉整合成为可能;从微观层次上讲,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将使企业各部门间信息联系更加畅通,从而使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迅速和有效,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将因此而获得改进和提升。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还使得旅游企业能够进一步密切同顾客的关系,提升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造就和巩固自己的回头客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计算机预订系统的不断普及,旅游业中正在出现重大的结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计算机预订系统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加上人们旅游知识和经验的增多将造就出越来越多的散客旅游者。这些散客旅游者将绕开传统旅游销售链条中的旅游中间商,通过计算机预订系统直接同饭店和交通运输企业等旅游服务供应商打交道。这些旅游服务供应商借助计算机预订系统,也将有能力直接了解目标市场的需要,据以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这一切意味着旅行社在旅游销售链条中的传统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和调整,这一情况在中国的出现虽然还尚需时日,但在很多旅游发达国家中正在成为日益明显的事实。在技术条件的推动下,追求国际市场经营效率的需要进一步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发展。更多的旅游企业都将谋求开展多国经营。全球化经营也因此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中的又一重大趋势。伴随全球化经营而来的则是旅游业中的集中化趋势。很多旅游企业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以及扩大市场影响,都在通过横向或纵向整合的扩展途径组建和实行集团化经营。
实际上,推进全球化趋势发展的也正是这些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这种集中化发展的速度之快表明,小型旅游企业的未来前景将会受到重大威胁。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人心是影响今后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因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旅游业进入90年代以来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之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实际上很早便已提出,但这一概念为旅游业所接受尚不足十年的历史。因此,虽然在理念上可持续旅游发展已为人们所认同,但是对于怎样才算是符合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以及如何行动才能落实具备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等实践问题,人们难免仍存在模糊甚至冲突的认识。随着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环境论和“绿色”意识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可持续旅游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旅游发展的时代口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的旅游消费者以及旅游业自身都已走向成熟。正象旅游研究领域内一些著名学者所观察和分析的那样,包括旅游消费者在内的广大民众都要求旅游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产业,随着这种社会压力的增长,那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和数量增长的近视眼光和短期行为将很难再继续长期存在下去(ArcherandCooper,1993)。目前已经明确无疑的事实是,自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Globe’90国际大会召开,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于1995年联合起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并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以来,“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和负责任旅游消费的乐队车已经开始行进。”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部门都在制订可续旅游发展的方针和举措。与此同时,倡导可持续发展和支持负责任消费的旅游消费者团体的数量及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大。这一潮流的发展趋势表明,那些无可持续发展和置旅游环境质量下降于不顾的旅游目的地都将会受到旅游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抵制。
上述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无疑将对于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还将因中国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受到巨大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中国旅游业对于作为世界贸易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适应性调整方面。《服务贸易总协定》对于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积极影响方面,《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有助于中国旅游业国际客源市场和销售渠道的拓宽,有助于中国旅游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和来访客流量的增加;独资旅游企业、合资旅游企业的“示范效应”和“争推128力”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企业素质的提升;《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国际范围内的制度约束有助于交易条件规范化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服务贸易总协定》对于中国旅游业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目前开放程度较低的旅行社行业。中国旅行社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存在的比较劣势将可能因为市场的全面开放而危及其正常的发展;外国独资和合资旅行社的开办,对我国原有旅行社的客源市场构成巨大的威胁;中国旅行社市场的开放,还有可能吸引来国外非旅行社组织的介入。面对旅游需求和旅游业经营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面对《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中国旅游业的带来的挑战,中国旅游业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自己的对策,其中最重要的对策便是加强和改进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旅游业成功经营,特别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这早已是人们不争的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加强和改进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目前仅设有旅游管理一个专业的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算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人们一直存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尽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未来工作者,然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单一化与旅游业中管理工作岗位的多元化似乎一直是造成人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鉴于拓宽专业口径已成为我国高校教改的既定方向之一,加强和改进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在这一现实前提之下进行考虑。这意味着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只能是通才教育,其培养目标中的素质也必须是旅游管理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人员的质量
目前,在全国各级各类旅游院校中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也已经达到了几千名,他们从当初转专业到旅游领域中来,经过十几年的潜心学习与磨练,其中绝大多数人在旅游专业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已基本完成了从外行向内行的转变。而且,他们当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在逐年增加,这为旅游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当前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当中,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员已在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指导旅游实践的能力,并在旅游业中获得了相应的认可。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在大部分旅游院校中从事专业教育的人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升,旅游专业教育要想走出照本宣科阶段还需要相当的一段间;二是一些成立较早的旅游院校也面临适应旅游业发展趋势实施二次创业的问题。
(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确立
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课程体系则是培养目标全面和具体的体系。目前许多旅游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把握不准。这和教育者,尤其是旅游院系领导人对旅游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倘若将旅游简单地理解为“民间外交”、资源开发或旅游企业经营,而非将其看成综合性的社会活动,那么他们在设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片面性,其培养行为的结果很可能使学生成为某一个具体方面的工作者而非能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经理人。有的旅游院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又显得过于空泛,很难找到适应旅游业特殊需要的实质条件。这也说明目标制定者未必真正清楚管理专业人才究竟需要哪些专业性素质。课程体系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也是目前我国旅游院校存在的通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由各相关课程组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系内课程给予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能使他们用来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体系内的课程应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几个层次。如果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为标准划分,前者大多属于作为旅游管理人才必备的通用性基本理论和知识,后者则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有不同的选择。目前各校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设的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未必有很强的逻辑联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受开课单位教师专业范围的限制,即所谓因人设课。另一问题是在各课程的开设时间上违反了先修课和后继课的逻辑顺序。这样不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也使教学体系本身丧失了应有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方面,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其中一种偏差是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旅游专业教育和旅游教育可以视为同义语,所以在本研究报告中没有严格界定和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院系教学内容脱离旅游业实际,学生毕业后用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旅游管理中的问题。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教育者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旅学习的基本理论,而是将普通的经济学、地理学等一般理论简单地套用于旅专业。二是教学内容陈旧过时,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科研工作开展不力,科研未能成为教学之先导。另一种偏差是课程内容缺乏理论指导,就事论事,使学生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不免会使未来的旅游经理人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与教师水平和教师对理论认识有关。例如,某些操作性课程在部分教师看来没有理论可言,做法都是约定俗成的,只需照此办理即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也就不会注意探索操作性内容的规律,以这样低标准的课程讲给学生很难使他们胜任旅游管理工作。第三种偏差是课程内容过分偏重于经济方面,旅游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方面和旅游的其他非经济因素方面没有安排足够的课程。然而,随着世界旅游的发展,非经济因素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做为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造成这种偏差的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学科带头人或院系领导人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能够胜任这方面课程的人员。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对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当紧密地结合实际,将理论的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避免那种简单地照着书本讲实际的传统做法。为了做到这一点,旅游专业教学应当建立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将课堂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作为旅游业教学的两种基本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了避免课堂教学与应用实践教学的脱节,在教学手段上应当加强直观性教学和案例性教学。只有这样,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才与旅游专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相一致。
(五)旅游管理专业教材与参考书的编写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建设基本上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空白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旅游教育的开创时期,许多从其他专业转到旅游专业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克服缺乏教材的困难,努力完成了旅游专业的教学任务。第二阶段是引进阶段,从事旅游专业教育的开创者们在教材缺乏的情况下,一方面把其他学科当中可以应用的理论与知识引进到旅游专业教育中来,另一方面从国外的出版物当中翻译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作品。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内在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第三阶段是自我发展阶段,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院校,以南开大学旅学习系为代表,自1995年起在原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开始编写和出版自成体系的教材系列,所编教材已陆续出版并被国内许多旅游院校广泛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国内许多旅游院校无视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力量积蓄,盲目热衷于编写和出版自己的教材,致使许多专业教材存在严重的雷同甚至抄袭现象,既没有理论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又没有充分反映管理实践的创新。与此同时,通过研究旅游管理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专业理论相对匮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适用的参考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中,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缺乏更是严重制约了教育水平的提升。
(六)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质量
根据对实业界用人单位的调查,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反映突出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肯定了专业教育的作用,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二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三是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四是学生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进入社会后心理调适时间较长。这从教育的结果上对教育给予了一个非常权威性的评估,也是上述问题的集中体现。
(七)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成因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另外有些具体的原因在以上的分析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性原因
旅游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教育规律的认识时间也较短。我国旅游教育要缩短与世界旅游教育的差距需要更长的时间,旅游教育专业人才的成长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与技能的专业化也不是在这样一个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时间性的原因,而应该努力探讨如何利用发达国家在旅游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合理的借鉴,从而缩短我国旅游教育与世界旅游教育的差距。
2.教育思想方面的原因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几经波折,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本来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被推向了极端,从而使人们在文革结束后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更为合适的方法和渠道。在应用型学科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在高等旅游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是比较严重的,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也较严重。在这一问题上,虽然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一些原因,但是教育思想方面的观念性原因不容忽视,而观念性的问题不解决,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就难于解决。
3.办学方法方面的原因
在办学方法方面,旅游院校与实业界的联合只是偶然性的而不是长期和经常的。这一现状决定了从事旅游教学的人员对实际情况较少了解,在教学与理论研究方面所获得的成果也仅仅是在学校范围内的一种成果,这些成果很难真正得到实业界的认可,因而也难于获得实业界的支持。结果,在这一种情况下形成了学校与实业界各干各的局面,但是在总体效益方面,这种分隔降低了学校教育与实业界发展两个方面的效益。
4.办学经费方面的原因
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我国对于旅游教育的政策性支持与相应的投入都是比较大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教育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却严重不足,国家对旅游研究方面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国家旅游局至今也没有正式地承担起旅游科研立项和旅游科研评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因此,在旅游教育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无论是在师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是在与国际接轨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旅游教育要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继续发挥指导和促进作用的话,如何筹措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所需经费是一项容回避的任务,这也是旅游教育与旅游理论研究发展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5.旅游教育的基础问题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教育在规模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规模不等于质量,旅游教育的质量和基础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还显得十分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教育与教学人才大部分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的,这些人员的学科背景差异较大,不少人并不具备旅学习科所需要的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
(2)旅学习科的发展虽然经历着近二十年的时间,但对一个新学科的成长来说这点时间还显得太短,目前旅学习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没有从根本上完成就是最好的说明。
(3)在旅游教学与教育体系上,还没有获得象其他一些传统的学科那样所具有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学科在成熟度方面的差距。综上所述,我国的旅游教育在过去近二十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和结构基本合理的旅游专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旅游专业教育在教育者素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以及毕业生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时间、教育思想、办学方法、办学费和教育基础等方面。对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的系统分析为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对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案
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对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而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保障。毫无疑问,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配套改革,而所有这些改革都必须有明确的改革思路指导才可能得以顺利实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对于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关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部强调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在基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升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升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想;在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上,树立本科教育要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高等旅游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必须贯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此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应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性和实际情况。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目录的调整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最近两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先后对我国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其结8果是将学科目录中原隶属于经济学门类的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并将旅游管理确定为管理学门类中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也保留了旅游管理专业。这是参照国际旅游教育惯例和我国旅游教育实际所做出的较为科学的决定。如前所述,欧美各国大学旅游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广,但为适应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要,大多数院校教学和研究的重点都放在宏观和微观的旅游管理方面。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现状看,虽然几乎所有高校的有关系都采用旅游(学)系的名称,但是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专业多为旅游管理和饭店管理。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在高等旅游教育方面只保留了旅游管理这一个专业,这既适应了国内外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客观上也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归一化的要求,从而加重了旅游管理专业所承担的使命。学科归属的这一重大转变,要求我国的旅游院校据此理顺学科关系,并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这对于那些将旅学习科附属于历史、地理、外语、经济和中文等学科的院校来说将是一项十分紧迫和非常艰巨的改革任务。
2.教育思想的转变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如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前述学科和专业目录的调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就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而言,这一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些新兴学科和专业来说,由于其知识的成熟度和普及性较差,因而过分强调拓宽和淡化专业教育则不利于学科的发展的人才的培养。此外,加强基础和拓宽专业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任何极端的作法无疑都会危害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有些教育机构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已经淡化到难以识别的地步,这无疑是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提倡的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这一教育思想的曲解或过度发挥。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任何一个学科门类中所有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同小异,甚至没有专业差别,那就意味着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这种所谓的全才将无法为劳动力市场所接受。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在贯彻强调基础、拓宽专业思想的前提下,针对自身的专业特定,妥善处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这将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成败。
3.办学层次的错位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如前所述,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规模和结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旅游教育的不同办学层次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现象,具体表现为中专和大专教育的“攀高”和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就低”,这一问题在许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本科教育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教学,将高等旅游教育“职高化”。我国著名旅学习专家申葆嘉教授在这方面提出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申葆嘉教授认为,旅游中专教育应以操作技艺为主,同时涉及一定的应用理论;旅游大专教育应以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为主,同时涉及一定的操作技艺;旅游本科教育则应以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为主,同时涉及一定的应用理论。尽管这一观点在转化为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细化,但它对于不同旅游办学层次的区分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世纪之交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并对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们在第一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高等旅游院校作为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其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未来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以满足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需要。34总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特性和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才有可能摆脱已有的羁绊,更加有效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总体而言,高等学校的任务就是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⑦旅游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无疑要服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
2.就具体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言,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我国旅游方面现存的唯一一个本科专业,其终极目标应当是培养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
3.就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应体现国家关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
4.就专业培养规格而言,“本科人才是我国未来建设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⑧”,因此目前人们普遍接受本科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说法。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概括如下: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说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旅游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创新应变、人际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培养目标的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和前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管理是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类所属的一个独立专业,其课程体系应体现国家关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但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以下两点:其一,旅游管理是目前我国在旅游方面设置的唯一的一个本科专业,其专业口径应当说已经相当宽泛;其二,旅学习科发展历史很短,其知识的成熟度和普及性较差,对于这类学科和专业过分强调拓宽和淡化专业教育是不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
2.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力求避免现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由非经济管理类学科创办的旅游相关专业,应克服那种根据自己固有的专业背景和师资力量确立课程体系的不科学和不规范的做法,使课程体系与专业名称从根本上一致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专业特色方面的建设。
3.旅游管理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其课程体系应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但与此同时,旅游管理作为本科层次的专业设置,应正确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教育使命,课程体系应与自身的办学规格相适应,避免以各种形式的理由将本科教育降低为专科教育甚至职高教育。
4.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课程体系还应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应充分体现旅游业在观念、能力和“语言”等方面对未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对此我们已在前两章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文科专业公共课的确立不属于本项目研究的范畴,但它对于学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图1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四大模块组成,即文科公共课模块、工商管理基础模块、旅游管理基础模块和方向模块。如前所述,文科公共课模块在学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工商管理基础模块的任务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使学生掌握管理、经济和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础;旅游管理基础和方向模块共同的使命就是赋予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图1所示的三个方向模块都由一系列核心课程构成。具体说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模块包括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饭店经营管理等核心课程,其中有关旅行社和饭店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块包括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核心课程;旅游市场营销模块对于上述两个方向模块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其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公共关系和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方法等核心课程。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方向模块核心
课程主要是按照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最低限度的课程。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说明,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此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应包括旅游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和专业外语等课程,并相应安排业务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
(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指导与体现的关系,即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指导,而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体现。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只有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调整后,教学内容的改革便成为必然。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配套改革,教育部在1998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已经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要精选经典教136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要注重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就每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此进行详细的研究,我们所需要的是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思路。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将据此展开。
1.旅游管理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
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旅学习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概念体系和理论构建尚不完善,这就使得许多专业课程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教学内容缺乏独立的个性。因此,旅游基础理论的完善程度将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
2.科学研究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保障
教学与科研是综合性高等院校缺一不可的两项重要工作。毫无疑问,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但离开研的教学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教学方面的研究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没有各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丰富和先进的教学内容。因此,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的教学内容都面临时代的挑战,就促使专业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丰富、充实和革新课程教学内容。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教
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至少可以发挥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极大地扩充信息量。例如,利用国际互联网可以
随时从世界范围内调取最新的信息,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更广阔的背景基础,这种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论
如何不能达到的。其次,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进一步接近国际旅游业务的实际,提升其未来的职业适应性。例如,训练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查询旅游信息,模拟旅游预订。再次,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更加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并且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而非仅限于传授知识本身,并且可以将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某些作业,计并完成某些课题和案例分析,这一切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都是难以想象的。
(3)建设“社会实验室”
与许多产业不同的是,旅游行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行业,许多活动没有办法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完
全的模拟。因此,对于应用学科来说,建立行业的“社会实验室”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一特点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出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教学实践活动和专业理论研究活动将必然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行业活动的真实性,避免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脱节;同时,也只有这样,旅游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地了解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对于理论的需要,从而找到理论研究真正的热点和难点,为发展新理论和寻求传统理论的突破提供一种真正的灵感源泉。这就要求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人员和从事旅游业专业理论研究的人员,必须充分认识本行业教学与理论研究的这一特点,把自己的研究活动建立在“社会实验室”中,牢固树立专业理论研究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基本思想,通过对专实践活动的研究发展专业理论体系。
(4)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了,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存在的弊端在于形式死板,多数情况下是期未一次性闭卷考试,迫使学生对教科书内容死记硬背,未必有真正的理解,考核成绩也难以反映学生对所学内容运用的能力。改革后的考核方法应从内容和形式上都采取新的标准。考试不仅涉及知识本身,例如某些概念、定义、原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理解和应用。对成绩的评定也应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指标。从形式上应采用结构成绩制,平时作业、测验、实践训练和期末考试各占一定合的比例。同时还可以将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灵活选用适当的考核方式。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教学方法改革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不是为了追赶时尚,也不是为了达到所谓电教设备使用率,而是为了满足整个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需要。如果没有这种清醒的理性认识,极易使教学方法的改革流于形式,名不符实,以花架子哗众取宠,而丝毫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不断提升教师的总体素质。根据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改革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要顺利实现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有积极的改革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如果教师本人因循守旧或畏惧困难,就不可能有效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次,要求教师勤于钻研,在教学工中
以科研为先导,只有在不断的科学研究中,才能不断根据新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最后,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技术,因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必须率先熟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加以灵活使用。
(3)不断总结和交流经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就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有相对陈旧的方法被修正或被废除。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经常总结交流经验,不断改进。综上所述,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坚持整体一致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原则以及培养对象更多参与的原则,准确把握授方式、教学手段、社会实验室和考核方式三个中心环节,并妥善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的改革就会取得预期的成果,并确保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最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住.新时期旅游的特征及其对旅游教育培训的影响[J].旅游科学,1998,(2).
[2]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旅学习系.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改[R].1998,12.
[3]国家旅游局人教司院校处.1997年全国旅游院校发展报告[R].
[4]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