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体制下,企业要保持最强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先进的设备,而要让先进的设备流畅运行,发挥最大的功效,必须要实施最优秀的管理。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仅仅更新陈旧的设备是不够的,尤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设备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企业设备管理综合效率和效益,降低运行成本,进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钢铁企业由于受传统企业设备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制约,设备与管理模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我国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钢铁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它起步早,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我国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大致经历了早期的事后修理(按需修理)制、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预修制、80年代的全面生产维修制(TPM)和目前推广的点检定修制。尽管钢铁企业逐渐更换了部分陈旧设备,加强了企业设备管理,但其在实现企业或企业间设备资源的有效整合上还存在问题,企业设备管理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的管理方式相矛盾。近年来,冶金技术日渐成熟,发展势头强劲。原来影响产量、效率的技术难关一一被攻破。钢铁生产线上配套生产设备、电气设备也在不断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然而由于我国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一直延续着粗放型管理模式,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机构交叉重叠,各级企业设备经理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一矛盾已经严重制约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和内容与企业的发展不适应。过去国有钢铁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是单一地为生产服务,设备管理的内容侧重于设备的技术管理,设备价值形态管理意识淡薄;而企业的发展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企业不再只是生产和经营产品,而是经营出资者投入的资本金。设备资产是企业法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必须明确企业设备管理在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两个方面的任务,强化企业法人设备资产运营管理意识和运行机制,完善设备资产运营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探索设备价值形态管理和实物形态管理相结合的可操作的模式。
3.企业设备管理缺乏系统性,没有充分认识到设备管理在企业及其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大多数钢铁企业都认为,设备是为生产服务的,对它的管理也只是一般性的维修管理。其实不然,设备管理是钢铁企业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原则出发,设备管理子系统与设计、制造、使用、工程技术、财务等管理子系统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在设备寿命期内的每一个阶段,若要确保其可靠、高效、低成本,就必须调动业务流程上的所有部门协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作用,开展综合管理。由于以往对设备管理在认识上、工作上的片面性,形成了在企业设备管理上各管一段,缺乏系统的有机联系,没有形成以人为本,基于供应链基础上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全员企业设备管理格局。
4.企业设备管理缺乏反馈机制。由于设备管理上缺乏系统性,因而人为的把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设备管理的前半生)与选型、购置、使用、维修、更新、改造、报废(设备管理的后半生)分割开来,客观上造成了设备前半生与后半生管理的脱节,及后半生各个环节之间的脱节。这样不能形成有效的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影响了设备管理的良性循环,更谈不上设备管理的全程最优。
5.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企业设备管理。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部分钢铁企业的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片面的追求低成本,拼设备,抓产量的现象普遍存在。使设备带病运行,磨损加剧,故障增加,形成不良的运行状态,进一步影响到产品质量,同时也危及设备的安全运行。因而,所谓设备为发展生产服务,不仅是为完成当前的生产经营计划服务,而更重要的是重视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保值、增值,提升技术水平,保持后劲,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服务。
6.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程度低。设备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效率不高、方法单一,难以发挥方法、手段综合运用的最优效果。我国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主要靠行政命令和经验管理为主,而很少主动、系统地吸收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设备管理新技术,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理论、决策理论等。设备管理信息化是当前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企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钢铁企业的竞争最终落实在管理能力与价值链效率的竞争上。为此,一些企业选择了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有效改善全程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支持规模经营的途径。钢铁企业由于资本运作的动态、管理模式的调整、政策法规的限制与变化、行业特点、投资力度等多方复杂因素,因此IT战略规划也就撤得更加复杂、困难和必要。由于我国钢铁企业设备管理方面的发展较慢,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因而,如何在设备的装备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加强设备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钢铁企业设备管理之信息化思路
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概念,我国一些设备管理工程专家认为,设备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对设备管理各个阶段管理需求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和智能处理、电子化处理,首先是设备管理的现代化,然后是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它涵盖设备前期管理、资产台帐管理、设备状态和维护管理(含使用、点检、润滑管理)、故障诊断和维修管理、备件管理、技术改造管理以及特种设备管理等。总的说来,设备管理信息化就是从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等全面的观点出发,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设备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综合管理。
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PMIS,Plant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是面向设备管理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是在企业生产日益复杂,生产装备成为企业生产基础,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其相关的维修、保养、点检、润滑和备品备件的供应的管理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工作,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显然,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已然成为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PMIS是一个技术管理系统,钢铁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思路都通过PMIS得以体现,一个高水平的完整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设备一生的基础、技术和经济要素的管理。这一综合管理的总体思路主要体现为:
1.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规范基础信息,为深层次的管理提供保证。系统将通过规范化设备基础信息和工作流程,保证钢铁企业设备系统、设备等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的高效性,通过计算机实现对设备资产运行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建立动态的设备统计系统,加强设备的一生管理,延长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
2.综合先进的管理思想,提升设备技术管理水平。PMIS应实现计算机对设备运行、技术状态、点检、状态检测、检验、检定、保养、维修、润滑、事故故障、技术改造等进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并结合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状态维修、可靠性维修等)开展设备工程系统技术分析,通过先进的任务提示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设备点检、状态检测、检验、检定、保养、维修、润滑工作,并实现设备的更新改造及大修项目的工作计划、备品备件安排、人力资源安排、资金计划、相关分承包商以及项目的实施等工作的动态管理,为钢铁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决策提供技术、经济论证和分析,通过规范的设备管理达到资产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设备管理的工作质量与现代化水平,辅助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实现设备的经济技术分析。PMIS通过组织各方面设备技术状况、维修历史记录等技术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辅助各级管理部门进行工作计划与管理决策。分析、评价设备的技术能力等级和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为设备作业成本控制、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和实施全面的经济管理提供支持。
由于钢铁企业设备管理具有的工作繁杂,技术性强,生产保障性强等特点,一个设计良好的设备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实用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管理优势,实现工作任务管理自动排程等目标,提升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在企业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方面,应该要建立集成的信息系统,规范设备管理体系各项业务,加强对设备管理信息的分析;均衡企业范围内设备管理的水平,提升流程效率;实现备件、供应商、维修资源共享,提升资金利用率;通过网络统一监控分析主要设备运行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