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体会及思路创新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体会及思路创新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体会

大型企业档案管理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到既为业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又使档案管理与保密工作不松懈。本人作为已获特级档案室大型企业从事企业档案管理30年建设与管理专业兼保密员的工作者,就企业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的几个重点要注意方面浅述如下。

  (一)、企业档案管理的库房设立

  从总体上讲不论单位规模大小,凡是档案库房的设立,必须档案库房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兴建。但是有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往往将库房附设在机关办公楼内。但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一间办公室都可以用作库房的(首先要考虑到楼墙、板的承重性),从企业档案管理与安全保密的角度来看,不宜将库房设在办公楼的最底层,库房门窗等应专门加固,以防盗窃。还应尽量做到库房与办公室分开,库房与阅览室分开。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实践证明,企业档案管理库房的科学管理,是做好档案保管、维护档案保密与安全的基本保障。

  (二)、制定可操作的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一个单位档案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有关。因此制定适宜,可操控的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尤显重要。职责制度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不坏,就是使档案保管得完好无损,不致因各种不利因素而使档案损坏。

  (三)、企业档案管理注重档案的交接

  由于档案具有及强的延续性,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岗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单位中,有一部分单位或档案人员却忽视了这一工作环节,存在如下问题:

  1.是档案交接不及时。

一些基层单位对档案交接工作不够重视,领导把关不严。老档案人员离了岗,新档案人员进了岗,而档案交接手续还未办妥,以致出现档案数量等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甚至有的基层单位领导或人事干部认为档案交接只是一串钥匙的交接,从而使得一部分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前后脱节。

  2.是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

按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要求,档案人员交接应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而在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不按程序办事,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的字也不签,从而出现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只有一串钥匙的现象,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的基本要求三是企业档案管理监交工作不严格。一部分基层单位的领导把档案交接当作事务性的工作,看成是档案人员之间的事情,从而对档案交接准备工作很少过问,就连档案监交之时也懒得光临,使得基层单位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工作程序不完整。笔者认为:做好档案交接工作,不仅是明确档案人员责任,维护档案安全完整,确保档案工作连续不断有序进行的需要,而且也是《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档案人员的职责。如何做好档案交接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好下列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档案交接要纳入基层单位的议事日程、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之中。档案交接是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基层单位的重视,尤其是基层单位负责人应把档案交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单位时要把好关,做到档案人员离职离岗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然后再办理调动手续,对未办理档案交接手续的档案人员,不得签发调动工作通知,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要把档案交接工作纳入单位工作制度,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之中。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那些明知档案交接手续未办理妥,仍然随意签发调令的人员,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依法进行处理二是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要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档案交接分为移交和接收两个方面,而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档案交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其次认真做好档案监交工作。档案监交工作对档案交接起着鉴证和监督作用,因此无论是档案机构负责人交接,还是一般档案人员,特别是负责档案保管接待人员的交接,都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监交。档案监交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按程序办理。一般档案人员交接,可由档案机构负责人监交;档案机构负责人交接,可由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派人监交。交接双方在监交人员的监督之下认真做好移交、接收工作,做到帐物相符,手续齐全,并要在交接文据上注明并要在交接文据上注明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及移交清册册、页数等。移交文据一式3份,移交人、接收人各执一份,单位存档一份。交接工作结束之后,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应在移交文据上签字盖章,以示对交接工作负责。

  再是加强档案交接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档案交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单纯是基层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几年来,一些基层单位忽视了对档案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因此在档案交接的过程中要补上这一课,教育交接双方端正思想、提升认识、明确责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保证档案交接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办理,使基层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前后衔接起来。
(四)、致力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电子化建设

  我公司档案室经过多年努力,开展了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电子化管理。其优势就是以室藏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我们的体会是

  1.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提升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室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着录或文件打字贮存,利用的低效率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

  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升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从文件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造成信息失效,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档案信息电子化,编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

  3.档案信息电子化,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将拷贝成果送到领导及各个部门,就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宽了服务范围,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4.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虽然“信息高速公路”在企业档案管理上尚案在初级阶段,但我们要注意这方面发展动向,超前拿出对策,使档案工作适应这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要求,使现在的劳动电子化,为将来“信息高速公路”中档案信息管理打下基础。

  (五)、企业档案管理对涉密档案的管理

  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产品往往涉及到国家(企业)的核心秘密,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和一个企业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企业建设的进程。因此,企业档案管理为确保核心秘密的安全,必须管理好涉密档案。

  1.涉密档案应与非涉密档案分别保管。要设保险柜、保险锁、防盗器,从保管条件上确保绝密档案的安全。

  2.层层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与涉密人员的素质。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无形”储存在头脑中秘密的泄露。所以档案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做到守口如瓶,万无一失,把保守国家和企业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3.加强涉密档案的日常管理。涉密档案的调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必须经指定领导人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涉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

  4.做好企业档案管理的保管期限与保密期限的区分工作正确分析和鉴别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根据本企业工作的需要,全面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准确地判定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国家秘密事项:绝密级事项不超过30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20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10年。保密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上的以年计,在一年以内的以月计。对规定为“长期”的国家秘密事项,在授权机关作出解密前,其他机关、单位应当对其采取长期的保密措施,不得擅自决定解密和随意对外提供。

  5.注重档案情况变化的调整档案在保管过程中,其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件贯彻的情况变化的。基本变化是升密、降密、解密。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依据档案涉密内容的变化掌握划密标准,严防密级偏高或偏低,密期偏长或偏短。

  6.企业档案管理做好档案密级的调整工作一要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二要主动接受保密部门对调密工作的监督指导,齐心协力搞好档案涉密文件的清查鉴定。严格划清密与非密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为今后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和涉密档案建设奠定基础。

  7.企业档案管理要建立起法制的新秩序。为了适应涉密档案调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的需要,档案管理应建立以下三个制度:①建立划定密期制度,以便届满自行解密;②建立调密通知单制度,对保密期间提前解密或发生升降变化的密级文件,要下发通知单告知有关科室,以便衔接工作,及时掌握,适时变动;③建立涉密档案接收标准制度,加强涉密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8.企业档案管理要加强涉密档案的科学管理。在调密工作中我们发现,过去经常把密和非密文件混合组卷、混合保管、混合提供,造成了扩散机密的漏洞。对此,可以采取分段治理的办法。以1991年贯彻国档发28号文件实施藏涉密档案解密划控工作为界,对以前大量混订在卷内的密级文件可以原封不动,但在今后一般查档中只提供所查内容,不提供含涉密文件的原卷;外供卷时,可采取对与所查档案无关的涉密文件进行密封等措施。今后对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密与非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堵塞过去那种因混卷在提供利用中造成机密扩散的漏洞,以及涉密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同时,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或卡片,建立涉密文件统计台账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的管理,准确的掌握,有效的保密,及时的提供创造条件。
六、企业档案管理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的监督工作

  档案利用监督是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利用过程中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发现并制止纠正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利于档案管理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做到既能利用档案,又能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具体说来,档案利用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制度建设。

档案利用规章制度一般有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大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各项档案利用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2.队伍建设。

担负利用服务工作的管理人员,是利用制度的直接贯彻者,对档案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一是政治素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档案和档案事业;二是业务素质,要具备专业知识,熟悉所保管的档案内容,熟悉档案法规;三是文化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能总结和分析利用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从中掌握利用工作的规律。此外,还要有敏锐的工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善于做利用者的工作,能独立处理利用中出现的一般问题。

  3.监督措施。

在利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利用对象的不同目的,掌握其心理和思想动机,加强重点监护。有条件的档案馆室还可以安装摄像监视器。对某些为获取凭证而来查阅档案的利用者,要防止偷撕或涂改档案;对一些平时养成看书划线或翻书沾口水之类习惯的利用者,要及时提醒。做好利用监督,还要做到三勤:一是嘴勤,勤宣传利用档案的制度与规定,勤与利用者交谈,掌握其利用目的与动机;二是眼勤,勤观察动态,置每个利用者于视觉之中;三是手勤脑勤,勤分析利用者的情况和利用效果,勤检查被利用的案卷,勤督促利用登记制度的落实。要在利用者离去之前,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于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以便及时查处,挽回损失。

  七、企业档案管理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开发的关系

  保守国家(企业)机密是每个职工应尽的义务,更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档案保密,工作尽心尽职,但由于在传统的保密观念影响下,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着重保轻用、利用不足的现象。由此产生一些弊端:大批档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有些很有价值的档案长期被束之高阁,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造成档案浪费;领导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情况,有效地利用档案;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价值也难以在利用档案的效果中体现出来。上述情况表明,档案部门改变传统的观念,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势在必行。机密档案应该保密,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无限制的利用会给企业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所以,对档案工作来说,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决不可偏颇。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是档案开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开放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科学而准确地区分、判定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对这项工作可以分三步进行:①初审,档案室工作人员根据标准,对开放期限内的档案逐件进行审查,初步判定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②中审,由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志,重点审查初审中没能判定开放与控制使用的部分档案,以确定其取舍。③终审,由有关领导,根据初审和中审的情况,权衡利弊,进行综合分析、审查,最终决定与批准档案的开放与否。

  八、企业档案管理做好档案开放前的基础工作

  开放档案首先要做好档案开放的基础工作,即:①提升开放档案案卷的内在质量。利用原有基础,进行系统整理,达到分类科学、组卷合理、编目清楚、排列系统的要求。②建立健全档号。要适应开放后检索与管理的要求。③编制检索工具。一是基础性检索工具,如《开放档案目录》;二是骨干性检索工具,如《开放档案卡片目录》;三是文字叙述性检索工具,如《开放档案全宗介绍》、《全宗卷》等,使开放档案的检索工具逐步形成以骨干性检索工具为主,以基础性检索工具为辅,以叙述性检索工具为必要补充的检索工具体系,实现检索途径的多元化。④准备好副本。对珍贵、重要的档案,应采取抄录、复印、照相等形式进行复制,搞好档案副本。
二、企业档案管理观念创新

 在企业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文件与档案管理迎来了巨大的创新机遇和空间。企业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现代企业和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树立新的观念,建立新的体制,实行新的管理制度。企业档案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不同,不是只局限于某一领域的活动,也不仅仅是档案工作人员的事情,而是需要企业所有部门中所有成员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成效的一项事业。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和希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应创新思路,开拓企业档案管理的各项功能,并积极探索和体现观念、机制、管理的创新。为此,探讨了档案工作者如何适应信息时代新的节拍,在管理实践活动中,探索新的管理领域和方法,提炼新的管理理念,从而创新文件与档案管理之路。

  (一)、企业档案管理观念创新,使档案在服务中发挥经济效益

  1.要管好档案、用好档案,首先要熟悉档案。随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整体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单位也由计划经济下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逐步走出去开辟市场,完成亿元以上的货币工程量,逐步由承建二级路面建设,转为参与强烈的市场竞争,承建一级路面的建设任务,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也要为接收和管理好这一类科技档案而转变观念,不要在办公室坐等,要主动请教有关技术人员,深入施工一线,熟悉了解施工工艺流程,弄懂技术档案的内涵关系和保存意义,使档案人员对各种科技档案资料做到“胸中有数”。

  2.要确立档案是资产的观念,在企业无论是科技、还是文书、声像、会计档案,都是全体员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劳动结晶和智慧积累,是企业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评价。以产品为例,从设计、预算到整个工程竣工,无不包含着一代甚至几代领导者和员工的聪明才智和辛劳汗水,无不凝聚在以文字、数据、图纸、音像等各种形式的档案载体上。档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产,它除了具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属性外,还具有专有性、地域性等公共属性。企业法人认识到档案是资产以后,就会千方百计去管理、保护、利用好这些资产,就会下决心做好档案工作。

  3.要确立档案是企业独有的信息和知识观念。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大潮中,企业各自的档案是独有的原始记录,如各种设计资料、预算、图纸数据等。占有这方面的档案就是占有企业的技术秘密和独有知识。如果企业的档案材料不收集、整理、保管好,在市场竞争和信息流通的今天,很可能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只有管理好、利用好档案资料,关键时刻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档案管理的管理创新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设备故障、病毒侵袭、用户误操作、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都会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导致存储数据被破坏或完全丢失。因此,在信息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工作添加了信息安全管理这一重要内容。信息安全管理主要通过对信息本身与信息工作人员实施管理两个方面来理解。

  1.信息管理

  通过采用设置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在计算机硬件环节上阻隔不安全隐患,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对工作流程、文件信息以及信息保管方式的管理,确保信息运转流畅、安全可靠。

  流程管理是对整个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和对系统的每一项目或任务的流转、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控。通常系统管理员负责流程的监控管理,这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的真实原始性、齐全完整性的重要保证,因此,文件、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关注流程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

  在信息时代,文件信息管理除文件内容之外,更多的是梳理、提炼出机构文件处理流程,将文件处理过程的具体工作环节、内容,纳入工作流程,并对产生的文件信息实施统一管理。例如:在机构发文流程中,预先设置相对固定的发文格式,但随着机构管理的变化,文件格式也要不断调整,并且有增加、删节等变更的需求,具有动态变化特性,那么这种变化的文件信息需要纳入管理范围。概括地说:文件信息管理,是确保文件内容从产生到脱离流程的全过程管理,是针对发文的痕迹保留、文号等信息的管理;对收文督办、监控等行为的管理。

  2.信息工作人员管理

  信息时代,文件与档案工作人员接触到的信息更加频繁和密集,其中包括企业的核心数据信息。因此,加强对信息工作人员的管理,“建设一支高度自觉、遵纪守法的档案人员、技术人员队伍”,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建立并提供管理政策,明确职责,各尽其责;

  (2)策划并提供应急措施、保护方案,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检查,提升人员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

  (3)经常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宣传;

  (4)经常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人员综合素质,尽量避免误操作等安全隐患;

  (5)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

  (6)规范信息数据的转移、加工程序,提出数据校验模型,加强人员的管理。

  对管理职责的划分,应从多方面考虑:

  (1)面向普通用户,提供文件起草、办理、流转、查询的通道。

  (2)面向文件管理人员,提供文件督办、催办手段。

  (3)面向档案管理人员,提供文件归档及其考核、电子文件整理和保管、信息服务手段。

  (4)面向系统管理人员,建立流程跟踪、流程监控、流程日志机制,提供操作平台;提供机构、人员、权限、流程节点、流向及变更的设置手段。
 (三)、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创新

  从保证信息系统的规范应用、合理开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企业需要在行政规章、业务规范、技术规则等几个层面,组织信息部门、业务部门,共同建立起企业级信息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笔者所在企业,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各阶段,已建立或正在建立的制度有:

  1.《办公自动化系统(OAK)应用及运行维护管理规定》。内容有文件与档案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信息系统的身份确认、用户权限管理、用户信息变更管理;信息工作人员的管理等。

  2.《电子公文管理办法》。内容有电子文件办理流程指南、电子公章使用管理、电子文件发送程序和发文信息管理、电子文件归档程序及管理等。

  3.《OAK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细则》。主要针对归档前的电子文件,要按要求填写元数据格式的内容。

  4.《文书档案归档文件整理细则》。对归档后的电子文件的整理进行定义,并梳理出整理工作流程。

  5.《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6.《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办法》。

  7.《信息应用系统业务培训管理办法和程序》。针对信息系统的正确、规范操作而设立。

  (四)、企业档案管理服务创新

  信息化时代,文件与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式、内容,与传统档案利用服务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创新之首,即树立信息服务的理念。信息系统深入、广泛的应用,形成了质优量大的电子文件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用户群体越多,对信息服务的要求就越多、越广,因此,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首先要树立信息服务的理念。

  信息服务强调主动服务。档案部门要对信息产生的来源、信息共享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要经常动脑筋、想办法去收集信息,调查了解系统用户潜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策划、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形式,有计划地对电子文件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并转化、制作成信息产品,提供服务。

  信息化时代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机遇。文件与档案工作者必须主动掌握时代的节拍,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升华管理理念,摆脱困惑,使文件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保持同步,使个人的努力与企业提供的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寻找新的创业之路。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