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跨国公司风险管理战略正在进行相应调整:从通过资产控制向通过技术控制过渡。
一、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新特点
(一)跨国公司风险管理高层化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日益成为跨国投资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以知识型投资为核心风险的管理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主导。该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产业风险的高层化。在产业、行业领域,知识密集型产业将逐步成为跨国投资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如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产品,生化、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中的电信、软件开发、金融、保险等将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新热点。当代主要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次大的产业化调整。一方面,制造业产业结构将向高技术型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而目前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中比重较大的仍然是传统产业的产品,这将难免造成结构调整中的脱节现象。
其二,产品风险的高层化。在产品开发领域,伴随新产品换代的短期化,产品开发中的竞争风险日趋激烈。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新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周期缩短。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中,不断提升研究和开发的效率,并不断缩短其周期。
其三,组织形式的高层化。高新技术领域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为了分摊昂贵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减少高技术的投资风险,当代一些跨国公司纷纷结成了共同开发新产品的联盟。联盟主要集中于国际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领域。如半导体、电子信息、药品、汽车以及航运和银行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其四,人才竞争高层化。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各国跨国公司风险管理都十分注重于培养和争夺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是当代跨国公司的最大风险。
(二)风险地区扩散化
目前,国际资本尤其是直接投资方向已呈现出多元化、交融化和扩散化的趋势。由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当代跨国公司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管理、技术开发、组织结构以及利益分配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成了资本外逃的通道。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实行逐步渗透,先以低价占领其国内市场,待形成行业垄断后,又大幅度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海外投资风险地区及风险源呈扩散化的趋势。另外,当代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体系的互相作用,加快了风险扩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三)风险防范契约化
为了克服80年代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降低区域性风险,跨国公司开始突破以往单枪匹马式的直接投资风险管理模式,较多地转向通过协议合同等契约式的风险管理。例如,跨国公司通过向海外协议为企业提供管理、技术、专门知识(技能)、商标和向协议方企业提供产品或企业形象设计等,从而获得海外经营权。这种契约式的经营战略较以往海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其中,许可证转让、专有权转让和分包合同是最基本的形式。世界每年许可证转让费高达1200亿美元。可口可乐、麦当劳等是全世界转让专有技术或专营权的成功典型,美国耐克公司的鞋和服装的生产分包给了40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上述公司主要采用以合作、合同为核心的契约化风险管理方式。
(四)风险管理网络化
随着跨国战略联盟与合作的发展,跨国公司在结构上逐步演变成“全球网络公司”。它具体表现为两个互相交错网络的拓展与延伸:
一是由跨国公司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海外子公司所组成的公司内部网络;
二是跨国公司通过全球性战略联盟与合作而与其他竞争公司建立的公司外围网络。
网络管理的形成是跨国公司内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一大创新。
跨国公司的网络化结构大大增强了其抵御风险的整体实力。国际竞争要求参与竞争的企业必须实现经营范围和地区多样化,并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作出迅捷的反应。跨国公司的网络化经营使它实现经营地区多样化、全球化,通过全球生产经营网络,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广泛的市场上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加速技术创新的成本回收,有效地补偿了局部地区的风险损失。
二、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对核心技术的控制
(一)防范核心技术扩散是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中心任务
设立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跨国公司将自身在技术资源上的所有权优势与各国、各地区的区位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效率至上的整合进行技术创新的合理布局,从而大大增强其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高科技发展和产品的复杂化,使海外投资者单凭自身力量深感力不从心,与其冒巨大的风险孤军作战,倒不如与同行竞争对手结成风险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战略联盟,更能增强风险防范的能力。然而,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在合作的过程中却充满着潜在的风险因素,例如:
一一合作的困难性和风险性。由于协调和控制的困难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种合作的难度增大并充满风险。
一一不均等的收益。由于收益并不是在所有合作伙伴之间均等分配,这可能与各方原来的期望不同,从而在合作方之间产生裂痕。
一一文化的冲突。不同文化的冲突是联盟合作各方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一多重性作用。联盟各方合作的义务并非一成不变,往往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甚至当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或希望合作时,其中一方发现另一方与他的竞争对手有联盟,往往这种合作便难以为继。
上述潜在风险因素中的深层次问题是核心技术的扩散。跨国联盟各方主要是结合各自的技术优势,以专项技术为突破口的联合及委托研究,其目标在于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分担技术开发成本,以降低市场变幻的风险。因此,如何防范、核心技术的扩散是跨国联盟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代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中心任务。
(二)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扩散的防范
跨国公司战略目标的选择与风险管理的策略是紧密相连的。围绕技术优势的控制,当代跨国公司的战略导向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利润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转化,与此相适应,在技术风险管理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跨国公司风险管理实施技术风险管理策略
跨国公司在技术控制上既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又要防止技术过早地泄露,在技术风险管理上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国家类型策略。跨国公司一般首先向发达国家转让技术,经过若干年后再将同技术向新兴工业国(地区)转让,最后才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转让。
(2)转让时机策略。当技术处于创新阶段时要实施严格控制,一般不宜转让;在技术发展阶段,处于优势、有利地位的跨国公司也不予以转让;对成熟阶段的技术,大多数跨国公司会予以转让;当技术处于衰退阶段时,跨国公司则千方百计地寻找买方。跨国公司所采取的这种技术管理策略旨在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防止技术的失控。
(3)母子公司差别策略。跨国公司将尖端科学研究开发、关键技术、产品品牌、技术标准、全能实验室、优秀人才等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重大科研成果必须交回母公司,不得自行转让,以确保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扩散的风险防范。
(4)转让方式策略。跨国公司在向发达国家转让技术时,往往采用联合研究与开发或技术互换等方式,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以技术投资较多,而且往往转让的是成熟的技术或衰退的技术。
为了进一步防范核心技术的扩散,当代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研究与开发一般采用母国中心化的运作模式。母公司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各研究与开发分部技术转移的机构,有利于总部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和对核心技术的严格机密的控制。
2、提升核心技术的内敛型成分
作为跨国公司的领先技术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人文属性。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领先技术由两种成分构成:一是外显型,二是内敛型。前者可以符号化显示为图纸、外观设计和技术说明等,后者却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一项技术的复杂程度越高,其中内敛型成分所占比重则越大。内敛型成分的非符号化保证了复杂性很强的核心技术不易扩散。
3、依据技术因素,选择风险管理模式
跨国公司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跨国公司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时,为了不泄露技术,一般倾向于采用控制性较强的风险管理模式,如采用独资形式以加强技术的控制。但单靠独资的形式来防范技术的外露和泄漏,势必影响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张,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合资形式下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战略联盟与技术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决定战略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有:合作伙伴的选择,联盟的组织结构以及对联盟的有效管理。
1、合作伙伴的风险防范
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是建立战略联盟的首要关键环节。合作伙伴必须能分担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获得至关重要的技术、技能等资源;合作伙伴不能是机会主义者,否则要冒失去技术、市场等巨大风险。
2、联盟组织机构的风险防范
在选定合作伙伴以后,战略联盟的技术风险管理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
–在设计联盟的组织结构时要防止不应转移的技术发生转移。在风险管理中一般通过签订协议,严密组织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保护技术秘密,防止发生泄漏。
–在联盟协议中加入有关保护性条款,禁止联盟企业与本公司竞争。通过制定合同条款排除合作伙伴通过结盟而进入本公司原有市场并成为竞争对手的可能性。
–在结盟时,要求对方实际投入一定的资源,以减少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例如,施乐和富士结盟制造复印机以供应亚洲市场的过程中,尽管富士起初要求双方签署一项协议或某种非正式安排,而施乐则坚持要求双方成立一个股权对等(50:50)的合资企业,从而使双方都作出了实际投入。为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双方便会努力合作。同时,施乐向富士转让复印机技术肘,也减少了风险。
3、战略联盟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战略联盟的技术风险管理涉及到许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差异,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联盟在技术风险管理中彼此缺乏信赖并难以协调。管理人员在与合作伙伴交往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
(四)广泛采用专利形式加强对国外R&D技术成果的保护
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开发技术的生命周期,防止技术及技术应用的扩散,跨国公司要求对已有的技术实施一定的保护,而专利既是使技术垄断的合法化和制度化,又是鼓励发明创新、促进技术信息公开的一个有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