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艺术工作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门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在这里我只想浅谈一下管理的艺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大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经理人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提升管理的艺术水平。提升管理艺术水平,是管理的艺术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经理人实现管理职责的重要保证,是经理人的要诀。因此,学习、研究管理艺术是很有意义的。大凡成功的企业均有其内在功力和外部的机缘。只有善于把别人付出的惨痛代价化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因此,对成功与失败企业的理性思考和比较分析可为企业经理人提供有效的借鉴。
艺术是多元化的。通常所说的艺术,一般是指文学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创作者思想感情,以期引起人们形象思维的一种社会意识行态。
艺术,指的是处理管理问题的才能和方法,也就是技巧。管理艺术也是多样性的,管理才能和方法可以多方面的,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研究和运用管理的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管理就是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理人的领导管理的艺术;二是管理的艺术方法。
一、经理人的领导管理的艺术
企业所有者从资本家,到知本家,在这名称变化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演变的轨迹。事实上,现代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以“企业人”为核心团队的时代。也就是说,企业竞争战略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品质服务为作业控制,在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竞争战略中。因此,要求我们的经理人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更要具备一定的领导管理的艺术。
领导管理的艺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综合企业实际而表现出来的领导技能。这种技能并不单纯取决于经理人对事业的忠诚,而更多表现为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具体分析复杂环境的综合判断能力。管理问题无处不在,头绪复杂,因素众多,情况多变,具有动态随机性。有人做出这样的统计:一架飞机的设计参数为10万个,洲际导弹的可变参数为100万个,而跨国企业的管理问题可变参数约为1千万个左右,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西蒙所说,“愈往高层,领导人就愈无法找到符合决策的明确程序,这就往往要依靠高级管理人员本身的经验、判断力、直觉和创造力。”经理人好的领导管理的艺术就象轴承中的润滑油,领导管理的艺术水平高,轴承就能速正常和平衡运转,经理人处理问题才能“游刃自如”。那么,经理人怎样才能拥有高水平的领导管理的艺术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经理人本人的素质与性格。
经理人是直接接触部属,他不仅靠权责实行政手段指挥,自身的言行也必然会影响和带动部属。经理人要有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判断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不尚空谈,敢于承担责任;要有客纳人才、礼贤下士的宽阔胸怀;要有勤勉朴素,踏踏实实,不求形式的工作作风;要有机动沉着,刚柔兼备,遇事冷静的个性;要有平易近人达与幽默的风格。一般情况下,经理人应该以身作则,要以个人的职业品德赢得部属的信赖。经理人本人的素质,对其它知识如历史、地理、天文、艺术、文化等的兴趣和爱好,都有可能被运用到领导管理的艺术中。经理人个人的修养和性格、爱好,常常在它所领导的企业和部属工作人员中表现出庄重、热忱、坚定、沉着、大方、自然;一个粗鲁、自肆、不懂得沟通与尊重、狂妄自大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经理人。对于一个好的经理人来说,还需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性格。我们所从事的企业经营管理不会是一帆风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求其经理人具备精明灵活,思维敏捷,善于审时度势,敢于拍板决断的大将风格,决不能畏首畏尾,急噪冒进。正所谓:“事业常成于坚韧,败于急噪。”
2、经理人要有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
现代管理的艺术工作没有可循的现行的“模式”,借鉴是可以的,照搬是行不通的。创新集中表现在开拓思维,改变观念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进行稳步的从战略、策略到操作的实践。现代经营管理艺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升,经理人的领导管理的艺术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只有积极扬弃,才能获得生机。“创新”成为一个企业能否成长壮大的因素。所谓持续的竟争优势,正是不断思考与改革的动力。“不保护过去的旧东西”是现代经理人的座右铭。经理人要对工作勇于探索,改变观点,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战胜自我。惟有创新,经理人才能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做到处事不惊,充分运用团队智慧去解决问题。
3、经理人应该是部属可信赖的人。
这是经理人领导管理的艺术的综合反映,简单地来说,也就是让部属感到你是他们的教练和辅导者。经理人在部属心目中,应该经常保持一定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体现管理的艺术工作中一丝不苟,处处注意严格要求的作风。要有向部属显示自己才能的实力,如果能以才能使部属成为自己的“知己”,那么,无论是多大的工作问题,部属也不会退却。同时应建立可通过共同努力达成的目标和愿景,让大家感受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望的景象,形成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的团队力量。体验职业感、价值观和信赖的心智。
二、管理的艺术方法
管理的艺术方法,也可以说是管理的艺术方法的技巧。在管理的艺术方法上,同样一件事,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和收到好效果的时间也不同。我们的许多经理人仍然是凭经验领导和决策;其实,经验领导和决策也有许多管理的艺术方法上的艺术,只不过是没有注意、总结和提炼罢了。还有一部分经理人,大多数凭着资历、权力去压服人。效果会好吗?可能是适得其反。关于管理的艺术方法,概括如下三个方面:
1、要有适合目标
只有不断地追求目标,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反之,如果在企业中以低标准要求,一味地迁就部分员工的落后意识,员工在后来也未必对工作、对企业感到满意,企业的发展则更会受到阻力,停滞不前,就是倒退。如何制定发展规划,制定可以达到的目标,让适度的压力成动力,才能上下齐心,不断地取得经济效益。因为,主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包括我们达到目标所倾向于采取的手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作为共同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目标的手段实际上是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组织建立共同愿景的核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共同愿景才能成为引导组织成员为其实现去奋斗、去努力的旗帜。(案例略)
2、抓本质和时机。
突出重点并兼顾一般的方法,能够找出而且抓紧可带动整个链条的重点环节,但又不孤立地抓重点以致丢失一般,作为领导的经理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顾全。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说过:“对于统帅来说,知道一切细节是有害的。”领导者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这样会削弱下级的积极性,也会在属部面前减弱了你的影响力,因为事实上你并不可能全部保证在处理这些工作的正确性,抓住问题的本质,才是关键。
对新上任的经理人,如果你资历较深,通常上级都寄予很大的期望,下级则一般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这时,如果选择一些关系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作出正确的、客观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手法,工作可望从此打开局面,如果是一个比较年轻、资历较浅的经理人,不妨采取迁回的的策略,因为一开始就在内部大抓整顿,即使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所谓“三把火”。但是,在这同时,一种不服气的,涉及切身利益的人的不满情绪可能在悄悄地滋长,这将是你今后工作时“不稳定因素”。在上级支持的热度下降后,如果企业又发生新的问题,这时上下夹击,马上形成“内外交困”的局面;工作就很难继续下去。如果先做些外部的宣传工作,同时完成一些企业急需而且又能给各方面带来利益的的事情,站稳脚跟,取得上级和部属的支持,让他们觉得你是能办实事的,从而使自己在企业内部树立起一定的影响力,让部属有一个适应“缓冲”的过程,这时,再回过头来一项项地,扎扎实实抓整顿,效果可能会好一些。这就是抓时机的艺术。
3、重视人事管理的艺术方法。
经理人在工作中,处理人和事是极为重要的管理的艺术,现代管理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人。对人的管理,中心是如何发挥人的作用,取得上级的支持以及属部配合的问题。经理人处理事情,同样必然涉及到人。世界上没有同一样的人。人都具有可塑性。关键在于经理人怎样适时、适地,用不同的方法,让被管理的人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对不同个性和年龄的人,应该有不同的鼓励、督导的方法。
同时,管理的艺术工作中如何把握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减少一些管理的艺术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笔者在企业工作中,深感企业员工部门之间的一些矛盾的激化,是由于人为的条件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的,一些场合如门卫室、食堂常常是人们传播消息的场所,对领导、对工作不满者在这里寻找到了“知音”,形成许多引起员工相互之间或部门之间的不利于团结的信息和言论,给管理的艺术工作上增添麻烦。因此,如何处理人与事的关系,往往成为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案例略)
管理是直接影响本企业人,财、物诸因素,组织管理的引导和企业文化的氛围如何,将决定企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正是这个道理。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算经济帐;更要从思想到行动上提升至管理艺术的平台上来。
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管理的艺术:
1、企业战略长远性和适时性的统一。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全局性规划,显然具有长远性特点,同时,企业战略是使企业的资源和实力同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保持和加强适应性的过程。因此,又具有适时性和应变性的特点。
2、企业规模要与企业自身的资源相匹配。企业在规模扩张中,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多元化经营。大众出租车10年时间里净资产从0增长到10.5亿元,走的是一条规模扩张的路,但他们始终坚持“不强不做、不熟不做、不优不做”的原则,以此确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范围。而风云一时的巨人集团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非关联性多元化的规模失控,还有前几年曾铺天盖地的“延生护宝液”,如今也沉寂下来,其原因也是贪大求多,由急速扩充为恶性膨胀,导致无法收拾。
3、强有力且团结的领导班子。凡是成功的企业,它的顶层必定有一个业绩优秀的领导班子,这些人相互信任,真诚地怀着共同的理想,同时具有其领域需要的才干。
4、品牌战略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竞争,不仅是产品质量、款式的竞争,更是无形资产的竞争。
5、人才和员工的参与是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器是以重视人才而着称的,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形成了独到的经验。该公司内部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也是一所培养商业人才的学校,每年的预算高达10亿美元,每年培养的高级管理人员多达1万,作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韦尔奇,每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该所讲课一次,韦尔奇把痛恨官僚主义作为人才各种素质之首,这对习惯论资排辈的中国经理人而言堪称振聋发聩,因为论资排辈的结果,往往伴生官僚主义。
6、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创新管理方面,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中最成功的一个。1984年以来,海尔做到平均一天有一个新产品,一天有两项专利,产品已累计拥有42个门类8600个品种。5年前,海尔与日本GK设计公司合作成立青岛海高设计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在世界各地有6个设计分公司和10个信息站,产品设计从最初的单一的冰箱产品发展到所有家电领域,使海尔的海外市场产品实现了本土化设计,即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进行开发设计。
人才和员工的参与是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无论是在工厂、企业。哪一个单位都离不开人,从社会发展来看,朴素的社会学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管理学应该从人入手。人是企业的灵魂。
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激励”、“培养”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所谓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而有的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见是有利的,反之,既无法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有合理的配置。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预测有多少工作岗位,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填补,该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企业吸收新成员。
激励,就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他个人的需要。
说起激励,过去我们主要靠精神激励,而近年来,所强调的又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这是在今日的中国一种普遍的思想,同时,也是企业界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它的效果如何呢,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又将如何呢?应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我们必须掌握适度。这一点,从西方管理学百余年的经验中得到了证明。
早期经理人认为,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有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由于人类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并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付出适当的努力。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基于这一观点,企业所采取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所期望的,员工们付出了“适当的努力”,企业毕竟还是有所收获,但同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对付磨洋工的现象。本世纪初,一种新的理论风行起来。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后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升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指挥,接受管理,结果是工人得到实惠即工资增加,而企业主增加了收入,方便了管理。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大大的进步。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引导,同时,也不再将工人与经理人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了。这也是当今中国使用最广的激励形式。但如果进一步分析,这种形式也有致命的问 题。之所以在中国目前看来很有效,是因为中国普遍的收入很低,低水平的生活决定了企业员工们对于收入的重视。但从长远看来,企业员工们总是期待着工资的上涨,只有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才能维持员工的积极性。具体说,当员工第一次增加工资时,会使得员工获得极大的满足,致使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但同时也会使员工产生对下一次增加工资的期望,如果不能再次增加工资,将导致员工的被剥夺感,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能够增加工资的话,又有三种情况,或者达到员工的期望值,或者达不到,或者超过。如达不到,当然效率下降,如果达到而没有超过,将会使员工产生理所当然的心态,充其量只能维持当前工作水平,如果超过,则会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但同时也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值。这样就导致一个循环,企业陷入了只能不断扩大盈利的地步,一旦盈利降低,后果可想而知。
另外,纯粹与金钱挂钩,只能使员工心中认定与企业的关系为纯契约关系,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有其他变化时,如其它企业提供更高的薪水,职工将义无反顾地去投奔。而且,即使企业能够不断地增长工资,依然不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当工资高到一定时候,其对员工的意义就会下降,举例说,员工的工资由一千元增长到两千元,这多出来的一千元对员工意义极大,而当工资由两千涨到三千时,这一千就不如前面的一千重要,而三千变四千,这一千意义就小多了。虽然增长数额是一样,但在职工心目中的价值却呈曲线。更何况,出于某种心理因素,领导者对于员工工资的增长往往会越来越小心,这样怎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呢。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病理学教授梅奥率领哈佛研究小组到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这就是著名的霍桑工厂实验。在“继电器装配室实验”中发现,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而是职工的情绪。在“面谈计划”中发现,离开感情就不能理解职工的意见和不满;感情容易伪装;只有对照职工的个人情况和车间环境才能理解职工的感情;解决职工不满的问题将有助于职工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实验,梅奥等人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并非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相反,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在梅奥教授所着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与从前以金钱作为唯一激励手段大相径庭的理论: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却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以前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前的管理把物质刺激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而霍桑实验发现工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新型的领导者应能提升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在我们继续探讨其它激励手段之前,再回过头看看金钱的作用。尽管如上面所述,金钱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同时又很难想象在报酬很低的情况下会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这一点在实践中也是很清楚的。怎样处理金钱与其它激励手段的关系呢?
六十年代,美国学者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根据该理论,我们将金钱称为保健因素。它对满足员工需要所起的作用只能保持人的积极性,还没有起着激励作用,只能预防人们对工作环境发生不满,如同保健因素能预防疾病一样。所以这样看来,我们不能指望只凭高工资就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但我们更不能指望有办法使员工在工资水平很低地情况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人也有,但绝不是普遍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会导致员工的不满。人的行为取决于其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有层次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人是由低到高逐渐满足其所有需要。当一种需要获得基本满足时,对人的行为促动作用会降低以至消失,而高一级的需要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结合企业管理的艺术,企业对职员生理需要满足所能提供的是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这是职员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企业使职工努力工作的基础。这一点能够满足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其它的激励手段。
职员的安全需要所追求的是保障职业,防止意外,企业的职业保证、退休金制度和健康保险制度都是针对此种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是最基本的需要,从双因素理论来看的话,都是属于保健因素,做到这些并不一定能使职工全力以赴地工作,但做不到的话,就一定会使职工不满。后面的几种需要是社会性需要,现代所谈的激励,主要是针对这几种需要的。
社交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的接纳与组织的一致。企业需要通过协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团体活动制度、互助金制度、娱乐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董事长小汤马士·屈臣有这样一段言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随之而来的高昂士气。要达到利润目标就必须借重优秀的员工努力工作。但是光有优秀的员工仍是不够的。不管你的员工多么了不起,如果他们对工作不感兴趣,如果他们觉得与公司隔膜重重,或者他们感到得不到公司公正对待———要使经营突飞猛进简直就难若登天。良好人际关系说来容易,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时刻不忘力行其事,同时要确实知道经理人员是正在和你一起同心齐干的。
尊重的需要。职员所追求的不外是地位、名分、权力、责任、与他人薪水的相对高低。企业对此建立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资金发放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信任是满足员工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人都乐意得到管理层的信任,乐意聆听管理层对他们解释各种政策和发展方向。而事实上许多公司的管理层都倾向于尽量不向员工透露公司的情况,尽管其中并没有什么保密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表现为在工作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的需要。如果能够在职员中树立此种信念,企业将无往而不利。在这一需要的驱使下,职工追求发展个人特长的工作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企业通过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划、劳资会议等措施来激发和满足职员这一需要。分权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分权给予员工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领域,其 基本约束仅仅为目标,至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则任由员工去选择,去创造。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不仅可以提升其斗志,从而积极地工作,而且会了解如何有效协调配合,导致员工之间关系密切,气氛和谐。企业应尽可能激发引导员工高级需要的实现,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赫茨伯格归纳了这样的几点:
一、工作富有挑战性并且有意义;
二、有发展和使用他们的技能到最大限度的机会;
三、让他们介入对自己的运作和工作目标有影响的决策。
不要怀疑他们是否能干,事实正如约翰·加纳德在其畅销书《自我更新》中所说:“你对别人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回顾中国状况,我国传统的而又有效的管理的艺术方法不能丢弃,如企业领导人应有廉洁奉公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则,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等,这些源于经验而与现代管理学理论相符的做法,能够使职员工发挥积极性,具有“主人翁”感受,全力投入到生产中。
不论配置如何,激励怎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培养企业人才首先应该清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人才对于企业如此需要,那么企业所渴求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下面有十二条建议:
1、反应能力。思路敏捷是处理事情成功必备的要素,一个能将事务处理成功的人必须反应敏捷。一件事情的处理往往需要洞察先机,在时机的掌握上必须快人一步,如此才能促使事情成功,因为时机一过就无法挽回。
2、谈吐应对。谈吐应对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好的知识和修养,得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不间断地自我充实,才能获得水到渠成的功效。
3、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的人做起事来精神焕发、活力充沛,对前途乐观进取,并能负担起较重的责任,而不致因体力不济而功败垂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越是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才越是有机会成功的人。
4、团队精神。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决不能一意孤行,更不能以个人利益为前提,而必须经过不断地协调、沟通、商议、集合众志成城的力量,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做出为大众所接受并进一步支持的决定。
5、领导才能。企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为其工作,但在选择干部人才时,必须要求其具备领导组织能力。某些技术方面的专才,虽然能够在其技术领域内充分发挥才能,却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担任主管干部的职位,所以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必须从基层开始培养干部,经过各种磨练,逐步由中阶层迈向高阶层,使其适得其位,一展其才。
6、敬业乐群。一个有抱负的人必定具有高度敬业乐群的精神,对工作的意愿是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并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在工作上,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一般而言,人与人的智慧相差无几,其差别取决于对事情的负责态度和勇于将事情做好的精神,尤其是遇到挫折时能不屈不挠继续奋斗,不到成功绝不罢休的决心。
7、创新观念。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主要在于不断地创新。科技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商场的竞争更是瞬息万变,停留现状就是落伍。一切事物的推动必以人为主体,人的新颖观念才是制胜之道,而只有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潮才能促成进一步的发展。
8、求知欲望。为学之道不进则退,企业的成员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力求突破,了解更新、更现代化的知识,而不能自满,墨守成规,不再作进一步发展,因而阻碍企业成长的脚步。
9、对人的态度。一件事情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办事者待人处事的态度。对人态度必须诚恳、和蔼可亲,运用循循善诱的高度说服能力,以赢得别人的共鸣,才较容易促使事情成功。
10、操守把持。一个人再有学识,再有能力,倘若在品行操守上不能把持住分寸,则极有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莫大的损害。所以,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必须格外谨慎,避免任用那些利用个人权利营私贪污者,以免假公济私的贪赃枉法者危害到企业的成长,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1、生活习惯。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可以初步了解其个人未来的发展,因为生活习惯正常而有规律,才是一个有原则、有抱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所以从一个人生活习惯的点点滴滴,可以观察到他未来的发展。
12、适应环境。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必须注重人员适应环境的能力,避免选用个性极端的人,因为这种人较难与他人和睦相处,往往还会扰乱工作场所的气氛。一个人初到一个企业,开始时必然感到陌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并能愉快地与大家相处在一起的人,才是企业期望的人员。反之,处处与人格格不入,或坚持自我本位的人,都可能扰乱整体前进的脚步,造成个人有志难伸、企业前途难展的困境。
学习管理的艺术——-李开复世界因你而不同
苹果的产品总被视为艺术品,而它们的创造者——苹果的员工们,也颇有艺术家的特质,每个工程师都是天才,都个性十足。因此,我深信“放权”才是最好的管理的艺术方法。
我把自己看成公司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桥梁,先从高层那里理解大的战略思想,然后传达给员工。我压抑住自己的好奇,克制住每件事都要自己过问的冲动,充分信任员工,给员工一定范围的自由。我深信,这才是真正有艺术的管理。而且作为经理人,当员工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不符时,你要大胆作出决策。
当然,这些管理的艺术经验也是从大大小小的“挫折”中得来的。1992年,我成为语音识别小组经理的时候,还只有31岁,没有任何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不仅要管理和我年龄相仿的工程师,还要管理资历比我深得多的“老苹果人”。
经过多次改组,一位年近60的老工程师分进了我的小组,他在苹果工作了很多年,根本不把我这个年轻经理放在眼里。他非但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还故意反对我的决策,在会上公开对我发难。我是不愿意和任何人发生冲突的,只好一忍再忍。结果,部门的某项指标经常完不成,我的火又发不出来,憋在心里很难受。
怎么办?我想到了我的mentor佛瑞德·福斯(FredForyth)。所谓mentor,是苹果公司为每个中层管理人员配备的“管理导师”,遇到棘手的问题,便可向“管理导师”求援。我说起心中的烦恼,佛瑞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开复,作为经理人,你的性格过于软弱。当你需要作正确选择的时候,你需要拿起手里的武器。做经理,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决心。我命令你,一个月之内,把这个人开除。”
回到组里,我开始试着以坚定、严厉的态度对待这个老员工。在公开会议上,他如果故意反对我的观点,我会正告他,九成以上的人都赞成这个观点,因此没有在会上讨论的必要。在非公开场合,对他漫不经心的工作态度,我也提出过严厉的警告,另外,我给他明确了工作目标,当他达不到的时候,我会及时提醒他。对他说话时,我也不像以前那样像温吞水了,而是有条不紊、斩钉截铁。一个月后,他终于发现,开复已经不好惹了,苹果已经不好混了,不久,他就开始另谋出路,主动离开了公司。
我把这些讲给“管理导师”听的时候,他说,“开复,我知道,一个月内裁掉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好的经理人不能只是个技术专家,他需要有多元化的领导力。在领导力方面,我觉得你的同理心很强,所以员工大都喜欢你、信任你,这很重要。但是,很多时候,你也需要展现你的魄力。所以,我给你出了个难题,希望你能理解,并不是对每一个人好,就能赢得尊重。尊重原则,有效执行,才是管理的真谛。”
此时,我才体会到“管理导师”的良苦用心。
如果说,这一次裁员考验的是我的决心,那么下一次裁员,就真的是考验我的勇气,因为我要裁掉的这位,是我的“同门”师兄——他也是瑞迪教授的学生。
这位师兄在我的语音小组里工作散漫,没有太多的业绩,经过多方的打分和测评,他被列入了被裁人员的名单。名单里的另一位是一个年轻人,他刚来我的小组不久,还没有机会表现。我在心里掂量了一下,觉得应该把留下来的机会给年轻人。
师兄知道面临被裁的危机后,跑来恳求我,他说,自己年纪已经40岁了,又有两个小孩,希望我念及同窗情谊,放他一马。瑞迪教授甚至也给我打来电话,暗示我尽量照顾师兄。
那个时候我真是不知所措,于是,我用了从书上学到的“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所谓的“报纸头条测试法”,就是在一件事情还没发生前假想一下,明天,如果你的亲朋好友都将读到你做这件事情的新闻,那么他们会读到怎样的标题?你做的事情是否对得起你的价值观?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头条测试”。第一,裁掉那个新员工,头条是《徇私李开复裁掉无辜新员工》;第二,裁掉师兄,头条是《冷酷李开复裁掉同窗师兄》。虽然两个头条中的任何一个,我都极不愿意看到,但相比之下,前者对我的打击更大,因为他违背了我基本的诚信原则。如果是这样,我将无法做一个尽责的职业经理人。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裁掉师兄。虽然我相信自己作出的是最正确的决策,但其实,这个决定也让我痛苦,因为它毕竟违背了我怜悯和同情他人的原则。师兄走的那天,我告诉他,将来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我都会尽量去帮他。
这之后,我经常郁郁寡欢地去上班。我的导师看出了我的心事,他开导我说,“学会如何管理人,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怎样处理裁员的问题。当你迈出了这一步,你已经在不知不觉地成熟和长大。”
被我裁掉的师兄十分气愤,他在后来参加一些会议的时候,甚至在自己的名片上面印了一行红字——“被李开复裁掉”。虽然我确实感到相当不舒服,但是,当我反复审视自己的决定,发现我并没有做错时,也就迈过了这道心理难关。
从1993年开始,苹果的业绩一直处在下滑的状态,裁员经常发生,涨薪也被“冻结”了,员工们总是带着失望的情绪工作,这对经理人的“考验”是非常大的。
后来,我成为多媒体互动部门的总监以后,有一次开会,一位员工因为自己的妻子和朋友全被裁掉了,对公司的政策非常不满,就把怒气都发在我的身上。他当时说了一连串很难听的话,其语言的粗俗程度,即使在最鲁莽的美国人中也极为罕见。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气愤,因为他这种侮辱谩骂的做法十分恶劣,就在即将爆发的那一瞬间,我想到,“人难免会在亲人受到伤害时失去理智,难免会在灾难来临时失去风度。”接着我又想到,虽然他的表现异常粗鲁,但是,一定有不少员工也持有同样的想法,只是不敢表达罢了。最后我想到,作为这个部门的总监,我代表的是公司的利益,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影响了正常工作的进展。
于是,我非常冷静地告诉这个员工,“现在这个时候,对你、对我、对公司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时期。我理解你的心情。等你冷静下来,如果有什么建议,请你告诉我,你认为最合适的做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仔细聊一聊。”
后来,那个员工私下向我道歉,并感谢我没有在整个团队面前让他难堪。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员工举家搬到欧洲,他和妻子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每年都会寄贺年卡给我,也常常发邮件问候我。
在苹果的这段日子,我除了得到了世界顶尖公司的工作经验,我想我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这些管理经验了。
从知识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快速更新,一个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5年以后,其大学时所学的知识将有一半以上被淘汰。因此,企业的各种培训,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之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从组织高层领导一直到基层干部都要有一种信念,一种行为。著名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根据我们对人性的了解,一种可供选择和更合乎时宜的模式是一种类似农业模式,如何采集各种有用的“种子”,把它们播入适宜的土壤,为了它们施肥、浇水、调节光照,必要时再进行移植等等。种子的潜力蕴藏在种子之中,但组织在创造环境,提供最佳成长的必要条件方面可以扮演一个大角色。从配置、激励到培养,是企业在人才管理上所应注意的问题,能够合理地安排,将会发现,人才其实就在身边,依靠身边的人才,企业就可以获得高速的发展。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使“管理”成为如此令人兴奋的词汇!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使“职业经理人”成为如此令人神往的称呼!然而,如何成为优秀的经理人,如何成为高明的主管,却始终困扰着许多经理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新的东西每天都会大量地涌现出来,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方式层出不穷,“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只有那些灵活地适应了这些变化,且在变化中抓住其中蕴含机会的人和组织,才能在这个时代很好地生存下去。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因循守旧的、僵固不化的东西都将被扫荡一清;只有那些从内心深处渴望变化、视变革为机遇的经理人,他们的职业生命才能如同这个时代一样,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