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是否已制定应急能力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标志着社会、企业、社区、家庭安全文化的基本素质的程度。作为公众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减灾文化素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管理知识。
中国应急管理的正确认识
中国应急管理是答应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企业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和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情况评估报告认为,中国应急管理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显着进展,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中国国务院应急办会同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和安全监管总局,对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分析评估,形成了这一评估报告。
报告认为,中国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七方面:
一是法制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方面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企业、企业和个人的应急管理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
二是预案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一些地方和单位,特别是基层社区乡村的应急预案仍然不够完善,应急演练开展不够,有些演练针对性、操作性不强。
三是机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部分市(地)、县(市)企业尚未设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现有应急管理机构普遍存在职责不明、人员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
四是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各级财政对防汛抗旱、倒房重建等方面的补助标准仍然偏低,灾害保险工作相对滞后。
五是物资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尚不完善,储备物资种类、数量偏少,一些专业应急队伍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装备保障。
六是监测预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不够健全,预测预报尚不够准确、及时。
七是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够,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待提升,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为进一步提升防范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中国应急管理报告提出六方面工作建议:
一、加快法制机制建设,推动《突发事件应对法》、《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暴雨台风条例》、《雷电防护条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出台。
二、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完善协调联动机制。
三、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培训演练工作。
四、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提升物资装备水平。
五、健全监测预警网络,全面落实防范措施。
六、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做好科普宣教工作。
二、中国应急管理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多发的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因此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元。如“非典”“H1NI”等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损失难以统计。
现代社会中的突发事件,有着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损失大。突发事件往往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造成人身损失;不仅造成眼前损失,还造成长远损失。二是影响广。突发事件不仅造成经济影响,还会产生社会影响、政治影响。三是社会关注程度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生命的珍爱、对财产的关注、对行为的预期、对秩序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因而,对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相应的也更高。
中国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