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企业培训师观点: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随着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是否已制定应急能力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标志着社会、企业、社区、家庭安全文化的基本素质的程度。作为公众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减灾文化素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管理知识。

  应急管理工作的含义

  应急管理是答应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企业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和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应急管理研究的萌芽时期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地震、水旱灾害的加剧,我国学术界在单项灾害、区域综合灾害以及灾害理论、减灾对策、灾害保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而对应急管理一般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对中国期刊网社会科学文献总库中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文章进行检索,多数是以专项部门应对为主的灾害管理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目前可以检索到最早研究应急管理的学术文章是魏加宁发表于《管理世界》1994年第6期的《危机与危机管理》,该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此外,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突发性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企业对策研究》、薛澜《应尽快建立现代危机管理体系》,也是早期较有影响力的文章。许文惠、张成福等主编《危机状态下的企业管理》,胡宁生主编《中国形象战略》是较早涉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力作。一些学者将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追溯到了建国初期甚至中国古代。

  第二阶段:应急管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暴露了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诸多弊病特别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众所周知, 2003年“非典”事件推动了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结合事前准备不充分、信息渠道不畅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不健全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新一届企业下定决心全面加强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2003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我国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强调大力增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升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受“非典”事件的影响,既有针对该事件本身的研究成果,如彭宗超、钟开斌《非典危机中的民众脆弱性分析》、房宁等主编《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等;同时也有从整体的角度对企业的应急管理进行反思和总结,如马建珍《浅析企业危机管理》等。由于这一时期的应急管理实践和研究处于快速发展和繁荣时期,为了能更加清晰看清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脉络,笔者将这一时期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阶段是从2003年“非典”事件至2006年底,后半阶段则是从2007年至2008年初。

  第三阶段:应急管理研究质量提升时期

  2008年对中国应急管理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年初,南方雪灾、拉萨3·14事件和汶川特大地震,为应急管理研究提出了严峻的命题。党和企业以及学界从不同角度深入总结我国应急管理的成就和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胡锦涛总书记10月8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多发的国家。每年约有20万人因此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元。如“非典”“H1NI”等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损失难以统计。

  现代社会中的突发事件,有着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损失大。突发事件往往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造成人身损失;不仅造成眼前损失,还造成长远损失。二是影响广。突发事件不仅造成经济影响,还会产生社会影响、政治影响。三是社会关注程度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生命的珍爱、对财产的关注、对行为的预期、对秩序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因而,对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相应的也更高。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省、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遵义市“十一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狠抓机构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进一步落实“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各乡镇、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落实应急管理专(兼)职人员,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强化属地管理和分类管理,各乡镇人民企业是本辖区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各部门是本部门本系统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和牵头单位。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综合协调,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衔接、统筹、调动各种资源,尽可能减少应急处置的指挥层次,缩短信息传递链条,实现快速反应、高速运转。

  二、狠抓应急预案建设,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多层次、全覆盖、相互衔接”的要求继续加强乡镇、村(社区)、学校和各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狠抓制度落实,优化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一)健全隐患排查机制。认真落实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定期排查风险隐患,并进行登记、公布和监控,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加大对风险隐患的整改力度,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方案“五落实”。不定期对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组织开展风险隐患评估,健全灾害风险动态监管机制,加强检查监控,将应急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从源头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整合天气预报、水文监测、地质监测等观察预测资源,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密度,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主体作用和优势,切实做到相互协作和弥补,确保信息准确、分析科学。加强信息研判,做到早报告、早预警。加强应急值守,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做到早准备、早防范。

  (三)严格信息报告机制。按照《县人民企业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县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凤府办发[2008]55号)文件要求,做好信息筛选审核工作,增强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凡属报告范围的突发事件,事发地乡镇人民企业和县直相关部门必须在将情况核实准确,确保无误后,第一时间通过县应急办及时向县人民企业进行书面报告,不准迟报、漏报、瞒报、谎报和越级上报,严禁信息倒流,处置被动的情况发生。

  (四)健全信息共享、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按照“快速反应、主动引导、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完善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县应急办、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与新闻媒体间的信息传输渠道,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信息链网,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从村民组到县各节点信息资源畅通,能及时、有效处理相关信息。

  (五)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应急力量和资源,理顺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协调调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会商、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各乡镇、县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应急处置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合力。

  四、狠抓培训演练,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一)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学习培训。一是积极推荐应急管理干部到上级党校、行政学校集中学习。二是组织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培训,聘请应急管理专家来凤授课,提升应急管理领导干部、专(兼)职人员的工作水平。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应急管理知识学习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切实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县直部门和各乡镇针对各自实际,对本行业、本地极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总结经验,提升实战技术水平。

  五、狠抓资源整合,提升应急管理工作保障能力

  (一)抓好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抗洪抢险、道路抢通、公安消防、电力抢修、森林消防、应急通信、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消防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在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应急抢险需要,以基层组织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依托,组建综合性基层应急队伍,明确具体职责,配备必要装备,加强救援训练,确保对突发事件实施有效预防和先期处置。要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科普宣传、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二)抓好应急资源储备和管护。扎实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工作,对各类应急物资进行核查摸底清理统计,加强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根据实际需要组织采购必要的应急物资,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和保护,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检查、清理,提升物资利用率,确因存储时期过长等客观原因不能用的,要及时更新,确保急时所需。发挥社会储备作用,建立协调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和个人进行应急物资储备,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的有机结合。

  六、狠抓基层工作,巩固应急管理工作社会基础

  (一)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引导各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具体责任人员,做好群众组织动员工作。以村(社区)民小组、企事业单位为基本单位组建应急分队,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组建应急中队,以乡镇为基本单位组建应急大队,保证在紧急状态下既有本地应急力量,又能就近调集力量。

  (二)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坚持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宣传教育纳入我县法制教育工作之中,深入推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贯彻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写应急知识手册发放到基层组织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和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介绍应急知识,宣传应急预案,深化应急管理工作“进村寨、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单位”活动,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做好重点人群和高危行业人员应急管理教育工作。深入贯彻《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幼儿教育、中小学生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严格高危行业生产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安全生产和应急能力。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