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市场领航者

企业培训师观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市场领航者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按融资方式分,可以分为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前者是指不需要借助金融中介而进行的融资市场,后者是指需要借助金融中介进行的融资市场。 
 
  近两年来公司管理保持跳跃式发展,截至2009年年末,员工规模由当初50人增至270多人,营业部数量增至11家,客户保证金规模同比增长133%,市场占有率增长72%,曾荣获国内三家期货交易所“最快进步奖”,2009年荣获国内三家期货交易所“市场优胜奖”。曾因“为戴尔拍形象广告,跨行业品牌推广”引起业内轰动,在当前股指期货推出的大背景下,身处“新湖系”大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平台的新湖期货正在酝酿一出更引人瞩目的篇章。

  期货公司管理战略的“变”与“不变”

  “我们的战略眼光要变化,高管思维要变化,公司管理架构要变化,经营机制要变化。”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股指期货推出的背景来看,一方面是基于宏观上大国经济离不开大国金融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中观和微观上期货行业和期货公司管理已经初步具备承载金融衍生品的基础条件。股指期货的适时推出,标志着期货公司管理作为承载主体的中枢职能将更加明确。随着期货市场逐步融入主流金融圈,期货公司管理在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上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分类监管的积极引导下,一批具有持续成长性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质期货公司管理完全有条件进一步做强,并逐步建立以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企业运营机制,新湖期货的战略目标是致力于成为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领航者。

  首先,公司管理战略眼光上要发生大的变化,要从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随着中国融入世界政治和经济金融版图中枢,必将承载更加复杂的外部冲击和风险敞口,这就会带来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需要,理财工具要变化,资产管理方式要变化,这都要提升期货公司管理的战略高度。其次,高管思维要变化,要学习现代期货公司管理最基础的东西,套期保值在发生变化,数据分析在发生变化,高管要了解交易工具的变化,要变得更加专业化。再次,公司管理的组织架构要变化,期货公司管理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金融机构,它的架构不再是现在的层级型的机构,要向券商和银行学习。最后,机制要变化,这个行业不再是完全以手续费为衡量标准了,期货公司管理要着手引进高端人才,筑巢引凤。

  那么,股指期货对于期货公司管理预示着什么?马文胜表示,股指期货将赋予期货公司管理经纪业务新的内涵和新的增长空间,但并未改变其作为期货公司管理根本业务的定位,这也是最为关键的。实际上从国内主要券商的盈利结构来看,金融中介职能仍是其首要职能,经纪业务作为核心业务的地位并未改变,投资者服务离不开专业化,而专业化能转化为企业价值,进而实现公司管理专业服务水平和经营能力的良性循环。回顾新湖期货近两年的快速成长,主要是基于与行业发展脉络保持一致。“在当前股指期货推出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当初制定的‘规范、规模、创新、品牌’战略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合规经营树立规范形象,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规模拓展服务半径,当规模边际效应实现时追求创新,包括服务产品的专业能力、以及研发和技术上的专业化工具,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进而形成品牌。”马文胜表示。

  完善内控机制积极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客观而言,尽管中国对全球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提升,但中国资本市场仍属于新兴市场的范畴,股指期货平稳推出正是基于对当前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容纳量和承载力的充分考虑。与股票的资产属性不同,期货主要是风险对冲的工具,期货市场交易实际上是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卖方和风险买方之间的风险转移行为,后者因承担风险而获取风险溢价,因此,股指期货特殊的交易特点更加凸显了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重要性。”马文胜表示,新湖对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理解为股指期货市场“正本清源”的根本保证,即通过对投资者准入的高标准、严要求从源头上规范和优化投资者群体结构,为今后股指期货市场平稳运行、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及交易生态环境的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介绍,新湖期货成立了以公司管理总经理为组长的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领导小组,并在充分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和做好股指期货投资者开户的系统性准备工作,这也是“正本清源”的最直接体现,主要措施有:

  (一)制定股指期货开户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度明确规定了各开户环节中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要求;对开户工作的内部分工和岗位职责做了规定,体现了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各项要求;对开户过程中评价投资者适当性的各项具体操作标准作了细致规定。该制度使股指期货开户工作有了可操作的标准。

  (二)制定了与股指期货开户各环节相关的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包括公司管理总经理、业务部门负责人、营业部经理、开户材料复核人员、开户人员、客户开发人员等。

  (三)建立了与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相关的投诉处理制度和信访制度。《客户投诉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对股指期货开户、交易、服务等个环节有异议的,属于客户投诉范围,并规定了详尽的受理客户投诉的部门、进行投诉的渠道、投诉处理流程以及责任认定办法等。

  《信访工作制度》是为配合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实施,规定公司管理应与证监会、派出机构和中金所等机构积极配合,建立联动机制,预防和化解投资者信访事件的发生。公司管理设立维稳工作小组作为信访工作的处理机构,明确了小组成员职责以及违反工作制度的处罚措施等。
  全面提升专业能力拓展机构服务半径

  在商品期货的拓展路径上,新湖期货坚持并致力于“向现货产业学习,向现货产业拓展;持续不断地培训,培育专业投资者;坚持不懈地进行产品创新,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工具”,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面临股指期货的新格局,其给市场的印象似乎是缺少券商背景而略显暗淡,但其依托的“新湖系”又不由得令人瞩目,新湖期货该将如何谋定而后动?

  “券商背景的公司管理和传统期货公司管理的差异有两点:一是渠道上的差异,二是研发能力上的差异。渠道上的差异是天生的,是很难弥补的,而研发能力是可以弥补的。”马文胜坦然提到了券商系公司管理与传统公司管理之间的差别。就本质而言,期货公司管理的服务半径主要分为两端:一端是来自风险卖方(企业、机构)的服务,另一端是来自风险买方(投资者)的服务,如果说商品期货测度的是宏观和产业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那么股指期货测度的则是宏观、产业和资本金融风险的集合体,其价格波动率的多维性特征亦对投资者专业化水平和金融市场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股指期货市场上,无论是机构还是自然人客户,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将以专业能力作为风险定价标志,因此,研发能力正成为期货公司管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不仅是满足市场拓展与服务的需要,而且是期货公司管理专业化发展、人才培养、客户目标定位以及深层次研发的需要。随着机构时代的来临,期货公司管理研究部门真正有机会成为类似券商的卖方研究机构,新湖期货研究所于2009年8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正是公司管理基于行业大发展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据了解,为充分做好机构参与股指的准备工作,新湖期货成立了以公司管理高管挂帅、技术风控结算部门为后台支持,研究所为执行单位的矩阵型金融事业部,并以此为平台全面对接基金公司管理和私募机构的多层次需求。其中,后台支持衔接机构风控结算部门,研究所具体对接机构投研部门和产品部门。新湖研究所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设置,分设商品研究部和衍生品部,并以宏观策略部和交易技术部作为衔接两大部门的中枢单元,旨在增强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宏观趋势研究,指数产品更主要的是宏观经济;二是大宗商品产业所支持的宏观研究,现在大宗商品涉及19个产业,19个产业出现的状况可能就是宏观经济要出现的问题;三是工具研究,包括下单工具和交易工具;四是产品研发,例如基金公司管理可能要出来很多指数产品,期货公司管理要帮助基金公司管理来策划研究此类产品。上述四类研发的转变,将使商品期货专业性跃上更高的平台,并充分实现商品和金融研发的良性互动。

  “此外,从更广义的视角来看,鉴于股指期货市场上商业持仓提供市场的深度,投机交易头寸提供市场的流动性,市场的均衡发展需要交易对手的共同进步,因此,专业策划成为期货公司管理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内容。”马文胜介绍说,新湖期货于2月初与交通银行联合举办了为期半年的“交行—新湖杯”全国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并从3月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三大系列投资者教育活动:一是与交易开拓者密切合作举办程序化交易巡讲培训活动;二是在杭州、青岛、深圳和上海等主要城市举办股指期货大型高端论坛,专门面向符合适当性制度要求的投资者;三是与湘财证券联合举办“股指投资方法、技术与技巧”投资报告会,届时将邀请境内外期货交易所专家和国际知名机构与投资者面对面交流。

  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变化,新湖期货在年初制定了“抓住市场重大发展机遇,实现公司管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拟寻求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全力备战股指期货,商品股指同步发展;二是着力打造和发挥新湖期货研究所的专业价值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大客服中心的创新型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和增强营业部组织架构建设;五是不断提升专业策划和宣传能力锻造公司管理品牌价值。

  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改革发展绝对不能抄袭其它国家的模式,尤其不能抄袭美国的模式。我们的发展继续我们自己的经验,渐进式的,采取试点和逐步推广的方式,中国古话说,千尺之木,非旬日所长。中国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发展,特别是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是需要时间培育的市场,中国应该吸取,包括其它许多发达国家,照搬西方的模式,过快实现融资的结构,跳跃式的发展。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