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无为而治”公共行政管理意义

企业培训师观点:“无为而治”公共行政管理意义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道家哲学从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其博大精深,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长远和多方面的,它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和当代处处可见,同时也波及到西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人们的最高行为准则。“无为而治”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只要注入时代精神,并加以现代转换,可以为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鉴和参考,在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中具有思想启迪的意义。

  一、何为“无为而治”公共行政管理

  1、“无为而治”的基本含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哲学的根基是“道”,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所说的“自然”,是道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是毫无勉强、不受外在约束的自由自在状态,即自己如此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无为”是道的主体态度,这种主体态度是不强作妄为,顺其自然的态度。这就是说,道是自然的,所以常无为,然而正是这种无为的道生成万物,所以又无不为。就道生成万物的无执无施、无意无为而言,“道”是“无为”的。就天地万物无不是由“道”生成来看,“道”又是“无不为的”。“道”是无为与无不为的统一,应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执无为,则万物各任其能,各适其性,同归于化。“无为”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少数地方,又被说成无事。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老子所谓“有为”指违背人的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的“妄为”、“强为”而言。老子认为,如果人不依自然本性行事,完全按照人的功利原则去设置行动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盲目行为,那就必然导致人性的异化,产生大量的虚伪、丑恶和荒诞现象。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顺其自然的行为。要体验老子所说的道,就必须无欲、无为,无为即可以见道,道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规律的理解。既然宇宙的本原是道,而道是自然无为的,那么人也应该遵循道,所以人也应自然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处事。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首先是指人自身没有私求,对外界不妄加干预的处世态度;其次是指顺应自然,不加强制的存在状态;再次是指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精神境界。人无私求、不安作、不强制,是顺应自然的状态和过程;而无拘无束的自由则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2、“无为而治”是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进一步阐述公共行政管理无为而有为思想,并把无为具体化为三个层次:无己、无功、无名。《庄子逍遥游》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呼待?”讲的就是无为境界,那么人们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呢?庄子说圣人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庄子用惠子种大部瓠和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说明“至人无己”,又用藐姑射山上的神人和尧来说明“神人无功”,用尧让天下来说明“圣人无名”。

  “无己”有两个含义,一是精神自由,一是排除个人成见,一切顺应自然,是属于无为范畴的。无己即可理解为无为,也即顺应自然而为。庄子说经商的宋人根据自己戴帽子的习惯,就臆断越人也戴帽子,于是去越国做帽子生意,结果陪了大钱;惠子抱着大瓠只能做瓠的成见,只好把辛辛苦苦种成的大瓠杂碎丢掉;善制不龟手药的宋人囿于世代以药涂手,漂洗丝絮的成见,不知道把这种药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可以说这三个人都是“有己”,一但有己,就无法顺应自然,只有无己的至人,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顺应自然,无往而不成功。可见庄子批评的三个人都是因为怀有个人成见,办事不能顺应自然。

  庄子“神人无功”的寓言故事更能说明“无为而无不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主题。《消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悼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飞,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远离人间,不肯以物为事,一切顺应自然,任百姓自由生息发展,他们主观上没有主动的愿望,也没有建功的行为,这可以说是无为阶段。然而这些无为的神人,在物质上却能“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热”,万物各得其所,在精神上能感化人中之杰——尧,这可以说是无不为的阶段。

  圣人无名也是讲无为,名与实相比较,实属于本然的东西,而名属于人为的东西,实为主,名为宾,圣人应该有其实,摒其名,抛弃人为的东西。做事不注重名利,而注重实效,如果说有名,名也不过是实带来的附属物而已。

  此外,庄子还用无用就是大用思想来说明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秋水》说“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其存在,行为方式也应该无为,应该“无以人灭天”,即顺应自然而无以人为,顺应万物之理而不为不作,人的无为来自人的自然本性,也应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要故意去强为、妄为。所以庄子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把无为作为人们最高的行为准则。

  美籍华人陈荣捷教授曾把老子的“无为”说成“不采取反自然的行为”。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教授把老子的“无为”定义为“禁止反自然的行为”。可见老子所说的无为指戒绝反自然的行为,而不是戒绝人的一切活动。所谓无为而治,《淮南子?原道》解释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这就合理地阐述了老子“无为而治”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使老子思想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二、“无为而治”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体现

  1、遵循“道”,注重管理

  在老子看来,不管是“以德治国”、“以智治国”,还是“以力治国”、“以法治国”皆不能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由“无为而治”出发提出“上得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思想,即要求“体道”、“守道”的上得之人,对黎民百姓的管理应当师法自然之道,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亦不可离开客观实际而强为,而应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和庄子反复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实践无为。老子提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庄子提出“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懒汉似的管理方法,而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积极进取的公共行政管理方法。“治大国,若烹小鲜”。
  2、遵循“道”,与社会和谐相外

  老子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所谓处无为之事,即是以无为原则去处理一切事情。无为,才无不为;恣意妄为,不仅无所为,还会祸乱丛生。当然,社会人生总离不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离不开公共行政管理主动的作为;但这一切都必须因循规律,丝毫不容强行妄为。提倡行不言之教,所谓不言之教,并不是摈弃言教,只是因为“希言自然”和“多言数穷”的缘故。教有言教和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不言之教,即为身教,这在管理中成为重要的管理思想。老子对经理人进一步提出“四不、三宝”的无为要求。什么是“四不”呢?从正面讲公共行政管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从反面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这类轻躁炫耀之举违背自然,违背规律,乃是附痈赘疣之类,必须革除。做到“四不”也就做到无为。什么是“三宝’呢?“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仁慈、节俭、谦让的品格。老子无为而治还含有“不争之德”,庄子说无名。在老子看来道的本性是“利万物而不争”,所以法道者亦应为而不争,即是利万物而不与物争功,利他而不与人争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即大争,反之现意为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之争。

  3、遵循“道”,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和庄子反复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实践无为。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它们都遵循着道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在社会人生中,只有顺呼自然之道,清虚无为,才能超越世俗生活中那种种有限的、甚至狭隘片面的功利追求,也才是最有价值的。相反,面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要是只出于一时之利,而独断枉行,势必其害无穷,只有高层建瓴般地超越急功近利,超越狭隘短浅,只求创生,不求占有,即无为而为,才是最值得追求的。这绝不意味着束手自缚无所作为,而只要求顺应规律、抛弃强行枉为。安民抚民,免除苛政、暴政。“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精贫安宁、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行政管理自我不期而然。

  4、对自己、对自然不要故意而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故意而为,不要有反自然的行为。老子提出虚静即是无为,虚静不仅是老子的养生之道,也是老子的管理之术。如何虚静无为呢?稷下道家赋予它实践功能,虚静无为关键在于对管理工具的操作与运用,把管理工具归结为义、理、法。认为君主只要操纵这些工具而不用特别作为,即可实现“无为而无不治”,平治天下的目标。就管理而言,要谋求国泰民安、天下和谐,功成事遂,却又毫无勉强、自然而然,这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最佳的境界。

  三、“无为而治”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现代价值

  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的黄老之学,推崇老子思想并把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起来,用于治理社会。道家清静无为,以退为守,与儒家的仁政之道,法家的循名责实,信赏必罚,三者构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1、遵循道与天、地、人和谐的整体法则

  老子和庄子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满足一切欲望,而是要达到与整个宇宙合而为一的体验。作为自我,只有顺应宇宙的动态平衡、一体和谐的法则,自然无为,无私无欲,才能发挥个体生命的创造天赋,对人类事业有所建树。道家无为思想,对于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树立,把发展的代价控制在最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顺自然而行,尊重规律、利用规律,而不是掠夺自然,索取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否则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人们在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破坏自然,遭到自然的报复,这本身就是妄为、强为给我们的最好解释。无为而治,是禁止反自然行为。公共行政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更是遵循规律,建立合理的机制,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吸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领导者在行使管理权时,既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妄为”,亦不能脱离实际去“强为”,而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失败。利用规律即是顺应自然,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轻松愉快的工作,而不能逆自然法则,去创造规律,不要人为地去设置障碍,设置隔阂,对人对事不要有成见,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太重名利,抛弃人为,顺应本性。做到这一点,就容易做到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在与自然和他人交往中,一个重要的度是不要反自然而为。

  2、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相通之处

  海内外许多管理学家吸取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结合现代管理实际,加以现代诠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贝尔试验室所以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果,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企业管理上实行无为而治。该所负责人陈煜耀博士在他的办公桌前挂有一条“无为而治”的条幅,并在这句格言下面将它译成英文:最好的领导者是能帮助人,让人感到不需要他。领导者的责任在于既要做到你在领导,又要做到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预。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还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利用。罗杰斯创立“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方法,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其心理治疗思想与老子哲学思想有较为广泛和深刻的关系,存在着相同和相近之处。老子无为思想中具有有为的一面,为所当为,罗杰斯无为中也有有为的一面,即表明咨询者或治疗者的作用在于体现出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罗杰斯的做法是创造出一种气氛,让来访者不感到威胁和限制,自由的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围,促进来访者改变和成长,以便咨询者或治疗者一起来配合达到人们心理健康。罗杰斯说:我最喜欢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罗杰斯坚持治疗者不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来访者,不去干涉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或其现象场,而是由来访者主导咨询的治疗过程,即由来访者掌握公共行政管理咨询和治疗的主题和方面,这是一种十分鲜明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

  总之,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反对人为干预,这与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相通之处。

  3、无己、无功、无名,终是为了有所为

  从老子不争之德出发,从个人修养看,领导干部如能奉行不争之德,做到无名,当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之后,仍然能在个人生活待遇和名誉地位上严格遵循“份外之物不可取,份内之物不可争”的道德准则,真正做到为国为民而不与人相争。这样既可缓解领导与群众的紧张关系,又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这对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老子不争之德还包含着以和为贵的取向。与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个人和个人,集团和集团,社群和社群,阶层与阶层的矛盾、对立和斗争。不争之德作为处理国家管理的一项原则,就是为了使斗争双方不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而是通过互相协调,良性互动,化干戈为玉帛,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人类和平相处提供了价值依据。

  “圣人无名”,注重实效,而不注重政绩的汇报,有利地方经济持续发展,避免虚报浮夸具有意义。做事不重名利,而重实效,踏踏实实做实事,多一点实干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地方经济发展着想,处理好名与实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名与实的关系,有利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宏观调控,增强实干精神,避免虚报浮夸。

  4、“四不”、“三宝”与民主管理

  实践证明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常见现象。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吹嘘,不符合客观事实,应当避免。公共行政管理领导干部应做到“四不”,用事实来说话。同时公共行政管理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仁慈、节俭、谦让的品格,这与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相一致,值得领导干部学习和借鉴。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固然限制了人们争创先进,但换一种思维想想,有德之人,凡事谦让居后,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保存自己,以求发展,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也是落后地区、落后国家公共行政管理赶超先进的一个法宝。

  行不言之教,对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做群众的表率具有意义。言教与身教并行,身教重于言教。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