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靠性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工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产品的质量。现代质量观念认为,质量包含了系统的性能指标、可靠性和维修性等专门指标,是系统满足使用要求的指标总和。性能指标是指产品具有的技术指标,是基本指标,达不到这个指标,则可靠性和维修性将无从谈起。若只有性能指标,没有可靠性和维修性指标,产品的质量将得不到保障。因此产品性能指标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靠性和维修性的水平。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和维修性是一个统一体,产品在设计时,性能要好,可靠性要高,维修性要好。只有三者都能得到保证,产品才会有较高的质量,可见提升可靠性和维修性的重要性。
二、可靠性信息管理的效益
企业生产管理中可靠性信息管理应贯彻依据信息因失真而造成故障严重程度以及修理所需费用的原则进行,即根据信息管理体系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结果,视情况按不同作业范围和深度进行,既要防止拖延修正造成企业生产管理恶化,又要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
三、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可靠性信息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属性内涵、评价观和评价准则,应用原则及其适用范围及其模型、指标体系结构与模型,建立企业可靠性管理体系,制定企业可靠性管理计划,进行可靠性预计与分配,制定原材料或元器件的采购方针和认定计划,制定产品可靠性管理规范与质量反馈制度,开展可靠性设计监督与评审,开展可靠性教育体系。
2、可靠性信息管理预警标准及合格判断评价准则。评价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是否满足限定性可靠性信息管理指标和标准,原料、材料准备,工艺流程设计,加工精度要求,工序设计等各阶段及对于构件采购,生产指令下达,质量评审,产品终端维护及用户可操作性方面提供参考意见进行产品辅助设计、反馈更新设计、履行可靠性的能力,寻找存在问题的所在,对于不同可靠性方案设计进行优化以及给出优劣排序。
3、可靠性信息管理的流程。建立适用于具有多属性、多阶段、开放性特点的可靠性评估体系及其评估流程,内容、功能范围、结合点、协调机制、流程规范、评价方法。
目前可靠性信息系统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化。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大型的系统进行分割,各个分割单元由不同的工程人员去处理,然后集成,整个过程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的应用,将增强可靠性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可靠性系统规范化企业生产管理,建立起统一的企业生产管理平台。
(2)通用性和灵活性。
由于各个单位、各部门和使用人员情况的不同,需要可靠性信息系统软件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其中包括闭环处理流程的定义、故障模式、故障级别的定义、报告模板定义、故障信息的分类查询和组合查询、各型号任务中故障项目交叉企业生产管理监控等,并应有故障定位、故障信息统计等辅助功能。
(3)集成化。
可靠性信息系统软件需要实现各个模块的集成化,以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协调统一。集成化同时表现为数据源的统一,这确保了网络化软件对于信息读取的正确性,同时也利于故障信息的汇总、分析和查询。
四、可靠性信息管理对企业生产管理的意义
1、实践方面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靠性工程技术逐步地在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发展和应用,而且日益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如下。
(1)现代产品结构的复杂化和工作环境条件的严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包括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结构日益复杂,性能参数越来越高,工作环境条件更加严酷,往往因一个零件的失效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即使有些机械产品由于采用了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而简化了结构,但对于其可靠性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对产品和零件的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可靠性涉及巨大的经济效益。
国际市场上机械产品的价格与其可靠性水平的高低直接有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有人预言,今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只有可靠性高的产品及其企业才能幸存下来。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有人断言,今后国际市场上产品竞争的焦点是可靠性。
(3)可靠性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声誉。
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机械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企业生产管理战略方面的意义
用户的需求和企业竞争战略对新产品的要求,都是依靠生产系统制造出相应的产品来实现的。产品把用户的要求和企业竞争战略的要求转化为对生产系统的要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常常采用市场分组分配的经营战略,此时企业要求自己的产品不仅能满足用户对上述六方面的基准要求,而且还要求它具有一定的特色,能满足目标市场中用户提供的特殊需求。
资源分析不是对企业现有能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简单罗列(自有资源),无论是企业本身拥有的资源还是外部的属于企业价值系统的更大的资源,都能通过价值活动,把“价值”附加到企业的产品上去,即把被分散的资源使用到各项基本活动之中,都是企业战略资源能力(价值系统)。所谓价值活动包括:
基本活动:进货服务(集中、大批量)、生产运行、发货、经营销售屯服务。
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引进、合作)、人力资源管理(招聘、雇佣、培训)、企业基础结构(包括全部管理、计划、财务、法律、质量管理、企业事务)。
企业资源的效力包括:人力资源效力、资金应用效力、营销资源的应用效力、生产系统能力的效力、有效生产体系运作能力、灵活性、无形资产的效力。
3、工程技术创新的推动
科技进步为实施质量工程提供条件近年来,我国企业经过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实现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和创优,企业强化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宏观管理等,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直通率。但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多元结构难以在短时期取得快速变革,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生产方式条件下的质量管理和运作手段。
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其质量管理方法是在最后一道工序对产品进行质量验证,如有不合格产品,对其进行返修或作其他处理,而尽量不让生产线或加工中途停止,通过这种企业生产管理方法降低成本。这种生产方式在市场经济初期或是需求不足的时代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现代生产方式中,却一反这一常识,通过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每一工序之中来实现提升质量与降低成本的一致性。具体原理是“自动化”。这里所讲的“自动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备、监控系统的自动化,而是指融入生产组织中的质量工程机制。首先,使设备或生产线能够自动检测不良产品,一旦发现异常或不良产品,可以自动停止的设备运行机制。为此在各工序开发、安装了各种自动停止装置和加工状态检测装置;其次,生产第一线的各工序的操作工人发现产品或设备的问题时,有权自动停止企业生产管理机制。
结束语
我国对可靠性的研究比较晚,近年来,电子和通讯行业正在大力开展和应用可靠性工程,这对我国提升企业生产管理质量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根据企业生产管理中可靠性信息管理的特点和我国维修作业的现状,应用可靠性计算对信息管理进行评定。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健全一套可靠性整体指标和单项指标的检验制度,增添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手段,改进不合理的维修工艺,加强现场的统计工作,做好信息的及时反馈工作,保证原始资料能准确、及时返回到系统开发部门,进一步提升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企业中的可靠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