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探讨

企业培训师观点: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探讨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一、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为适应代写论文国有资源和资产使用制度改革和企业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国有资源和资产开发、管理、使用的有效形式,不断加强和规范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国有资源和资产的范围不够明确,对其有偿使用的性质认识不清,加上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健全、征管措施不力,致使县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的范围还比较小,市场化配置率还比较低,国有资源和资产的浪费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有偿使用收入流失隐患较多,收入部门化、福利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有很多县城自然资源丰富,城市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规模也比较大,但人均资源水平比较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产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内部产权关系不清;有的单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资产购置和处置的随意性较大,资产购置重复,苦乐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单位资产帐务设置不健全,帐外资产存量大,家底不清,缺乏规范管理;有的单位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工作管理无序,经营不善;资产布局分散,使用效益低下。因此,改革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推进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度开发、有序利用、有偿使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建立和改善国有资源和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行机制,不仅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升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的需要,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和优化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和效率优先原则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企业办事效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规范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对于稳固政权基础,公平财政分配,推进财政改革,净化市场秩序,提升企业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框架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提升效益、优化配置、集约管理、强化监督、责权利相结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总体思路本着“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原则,逐步建立程序科学、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企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的投融资平台,形成“借、用、还”良性循环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增强企业投融资实力;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强化统一管理,降低企业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防范国有收益流失和财政风险;最终形成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推动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基本原则

  1、立足现实、改革创新原则

  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从我县实际出发,妥善处理老债务,积极探索新思路,创造有特色的企业资源、资产管理和投融资管理模式。

  2、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原则

  健全企业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管理体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制衡机制,建立企业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统一管理机构,合理界定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职责,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对国有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的监督和控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3、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的原则

  整合企业可用于投资的货币资金、存量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发挥企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高效率、低成本筹集建设资金。

  4、统借统还,风险控制原则

  规范企业性融资行为,对利用集中管理的资源、资产和企业信誉取得的建设性资金,实行统借统还,合理控制借款规模;建立稳定的还贷机制,保证企业性资金投入安全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维护企业信誉。

  三、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资源和资产统一管理运营机构,健全集中调配机制企业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国有资源和资产、企业投融资管理的执行层。依据国资委决议在县财政(国资)部门具体指导下运营。

  (二)以集中管理国有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构筑企业投融资平台按资产剥离、资本划转的形式,依法注册,具体运营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把“死资产”变为活资本,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满足企业规划项目的资金需求。

  (三)建立企业投融资审批制度,健全决策机制成立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由县企业主要领导任主任,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和融资平台主县行政事业单位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重点稽查”的理解和操作还存在一些误区和不安之处。

  1、过分强调税务稽查的特殊性,忽略了税收管理各环节的有机联系

  如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未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稽查选案仍存在人为操作的因素(CTAIS系统数据缺乏,选案范围认定设置不到位),在案件的稽查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稽查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2、在实际工作中把重点稽查简单地理解为检查的频率越高、次数越多越好,导致多次检查、重复检查

  再次,在案件的处理方面存在着重稽查、轻处罚,以补代罚的倾向,这不仅使税务稽查走了过场,也容易使相关的纳税人产生侥幸的心理,给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留下后患。以上问题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税务稽查效率和威力的有效发挥。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和经验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3、强化税收管理功能

  由于实行新的征管模式,纳税人自行申报,取消了传统的专管员管户制度,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在全力抓好“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同时,对管理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管理弱化的倾向,忽略了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和对纳税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应有的漏征漏管。这与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实行“集中申报、重点稽查”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强化税收管理职能的途径和办法,进一步强化税收的管理功能,确定相关的岗位和人员对税源进行典型抽样调查,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实行有效的税源监控,促进纳税人如实申报,有效减少漏征漏管,防止税款流失,以提升税收管理的质量。

  4、完善机构运行管理机制

  用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激发税务干部的工作热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税收征管改革有序运行、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深化征管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搞好运行机制。要完善用人机制,结合税务机构改革,科学设计岗位,明确各自职责,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最有效地使用人才资源;要完善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坚持检查考核,实行有效监督,开展经常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防止以税谋私等违纪问题的发生;要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把工作政绩与干部的管理使用和奖惩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完善培训机制,根据征管改革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搞好,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定出较高的标准,追求培训的效益,不合格的不能上岗,使税务干部基本上都能适应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保证科学的征管程序得以顺畅运行。要负责人为委员,作为企业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和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
四、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意义

  (一)促进了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打破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部门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国有产权虚置问题一些部门单位一直把行政事业国有资产视为自有资产,以为资产产权属部门所有,单位负责人说了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权所有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资产购置盲目化,资产处置随意化”倾向。推行改革之后,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以及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管理,重新确立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企业所有、部门使用、收支统管”的管理原则,较好地实现了产权归位,转变了传统观念,统一了思想认识。

  (二)摸清了资产“家底”,实现了资产的集约化管理,提升了资产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由于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产权不清,企业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资产,“家底”不清。实施改革之后,不仅核实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数目,还根据现企业的授权,由县财政局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了集约式管理,使企业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宏观调控与优化配置等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为高效使用和合理调剂资产奠定了基础。通过资产权属证明集中到财政部门管理之后,避免了部门单位随意抵押贷款、对外投资及低价处置国有资产等现象,规范了资产处置行为,有利于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三)规范了经营性资产运作,杜绝了“暗箱操作”,增加了非税收入对经营性资产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实行集约管理,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将经营性资产运作行为置于阳光监督之下,实现了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对资产经营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部门预算管理之后,还有利于铲除行政事业单位滋生腐败的土壤,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端正党风政风。

  (四)推进了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拓展了改革内涵,延伸了改革触角通过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有利于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购置资产问题,对提升预算编制特别是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的准确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与收支两条线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堵塞收支两条线管理漏洞,推动收支两条线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企业采购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增强企业采购工作的针对性,扩大企业采购规模,提升企业采购管理水平。将经营性资产收益及相关支出纳入完全部门预算管理,实现国库集中收付,使部门预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

  (五)提升了财政管理水平,实现了财政管理由单纯的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并重过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重钱轻物”、“重使用轻效益”。推行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集中管理之后,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把资产入口关和出口关,加强对资产动态管理,促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财政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财政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