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风险与操作风险管理

企业培训师观点: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风险与操作风险管理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操作风险管理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由此可见,这种风险是与人的错误、系统失败、程序控制不当以及对外部事件应对不足有关。银行的操作风险相对于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来说,研究的历史并不长。但是,由于巴林银行、安然、世通等公司的倒闭,操作风险已经受到有关国际组织的持续关注。在召开的第四届中国金融风险经理论坛:操作风险管理专题上,来自境内监管当局、银、证、保及来自境外知名咨询机构,包括普华永道、贝恩环球、德勤等20多位知名风险管理专家就业务流程与操作风险管理、交易与投资业务风险管理以及操作风险计量、管理工具和IT系统风险等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操作风险量化及其模型有效性的争论

  近年来,金融机构明显加强了量化操作风险的探索和努力,客观性较强的风险量化正在成为金融机构衡量操作风险的重要方法。但是,操作风险量化的有效性目前也成为业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对在险价值VAR技术应用于操作风险计量,有不少风险经理对其是否能够在市场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表示怀疑。

  怀疑操作风险量化有效性的观点认为,首先,操作风险构成复杂,性质各异,要将计算机系统、业务流程和法律因素等这些完全不同的风险因素用同样的方法统一衡量显然是具有很大的难度。其次,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而且大多跟金融机构人的作用有关,要客观量化这样的风险也很困难。第三,许多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密切联系,前者与后两者之间往往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而并非是相互独立的三种风险,因此,不少损失数据很难区分归属于哪一类风险。第四,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稀少,不仅难以满足统计模拟的数据要求,而且也难以满足模型验证的数据要求,尤其是在市场VAR中经常应用的返回检验方法很难用于操作风险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第五,风险事件之间的相关性也难以识别和量化。第六,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拟对计算机软硬件要求高,成本支出大。

  支持操作风险量化的观点认为,市场发展到目前阶段,不仅对操作风险量化提出了明显的需求,而且加强操作风险量化模型有效性的环境和条件也大大改善。一是各金融内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积累近些年有了很大的发展,行业数据共享的形式和机制也初具规模。二是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已经出现了较为统一的行业和监管标准。三是高级统计方法的应用可较好地解决数据不足所导致的损失分布估计、返回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困难等问题。四是IT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风险量化的操作成本。五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量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操作风险量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而且还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六是金融机构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对立的内部操作风险量化模型评估和验证体系提供了组织保障。

  ◎新巴塞尔协议与操作风险管理的兴起

  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文件,就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操作风险意识的提升、操作风险框架以及操作风险总体计量方法相关的重大概念问题和数据需求等形成共识。2003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良好做法》,在构建恰当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监管者作用以及信息披露等四个方面,共提出10条原则。

  2004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资本要求乘以12.5计入风险加权资产,使得操作风险正式成为一项计提风险资本要求的风险。新资本协议还提出了计量操作风险资本的三种在复杂性和风险敏感度方面渐次加强的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200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其中原则15指出: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应具备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评价、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

  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6月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阐述了操作风险的定义、管理和监管,提供了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做法。在此次论坛上,来自银监会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小组的负责人邵长毅,就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指引修改情况进行了汇报。他认为,修改稿具有四大特点:方法论清晰易懂、更具操作性、力争把资本计量与审慎监管更好地结合起来、严格遵循新资本协议的原则,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良好做法,结合国情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指引》将于近日第二次征求意见。

  ◎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

  操作风险覆盖银行业务的多个领域,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认为,当前五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重视银行业务流程中的操作风险。要设计清晰、合理、规范的内部流程,实行有效的授权管理,并进行持续的合规评价和改进,从制度上防范操作风险。二是重视IT领域的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处理海量数据,越来越依赖于IT技术,在数据安全、系统恢复和灾难备份等方面,尤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三是重视交易系统的操作风险。银行的交易越来越依赖于复杂的交易模型,因此,在模型选择、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等方面需要进行持续的评估,同时对交易关键人的权限、交易的执行和交割等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四是重视外包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部分银行特别是外资法人银行的数据存储、后台清算、信用卡营销等业务实行外包后,银行要充分重视外包业务的操作风险,审慎选择外包对手,并对其风险管控能力进行持续评价。五是重视案件防控方面的操作风险。对于案件防控的操作风险,应该按照银监会“十个联动”及“操作风险管理13条要求”的执行。

  有观点认为,操作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所在在于流程设计。浦发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成斌就过程控制模式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模型框架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无论是商业银行提供服务,还是其实现对风险的控制都是通过经营管理活动的流程来完成的,由此,将标准化管理理论、全面操作风险管理理论运用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应该基于流程来考虑业务和管理的操作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把所有业务和管理活动划分为一个个流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流程分析、风险识别评估。

  过程控制模式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特征包括:一是过程方法。要既重视内部控制结果,更重视内部控制过程,以内部控制过程为基础来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二是系统方法。强调内部控制首先是一种系统的制度安排。三是持续改进。必须强调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动态系统,持续改进,才能够促进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模型时,应该清楚明了内部控制体系各大要素的关系。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上,把握内部控制体系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五大过程。模型设计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预防性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西方金融机构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制度上,一个覆盖整个机构,由管理环境、战略、过程和方法构成的新的金融机构整体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正在兴起,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成为这一新框架的重要标志,同时,董事会、高层经理、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环境和文化。在风险衡量的技术和方法上,以损失分布法为代表的操作风险量化也正在兴起,但面临数据等难题。

  阎庆民认为,操作风险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既结合国际银行业的良好标准,又要充分考量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如何考量“人”因素,即如何对员工行为操守进行有效规范和教育,防止道德风险;在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中,如何强化董事会和高管层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操作风险的控制层面上,如何做到不仅有效防范基层网点的操作风险,也做到有效防范关注总部层面的操作风险;如何使操作风险管理的成本与银行自身的规模大小、业务复杂程度等相适应,以及如何做好操作风险的定量分析,迎接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量化资本要求的挑战,等等。

  普华永道的业务部总监吴颖兰提出,现在大家比较关注新资本协议和监管资本充足率合规的目标。而操作风险的目标相对更加广泛、全面和深入,从控制整个公司盈利波动目标的角度看,操作风险管理更值得重点关注。过去一年,全世界范围之内发生了很多对金融机构健康生存产生重大影响事件,包括次贷、流动性危机等。这些对逐渐融入全球化的中国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说,我们的操作风险目标不仅要满足新巴塞尔协议资本计量的要求,更深层次需要考虑全球化对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新的挑战与应对。

  贝恩环球合伙人庄瑞豪提出,我们在操作风险实施过程中要抓住其精神,应更多地关注其价值创造与细节:尽可能地将其保持简单;应从高层获取明确的帮助和承诺;要建立一个共同的语言;应建立一个操作风险管理视角和整体计划、架构;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及操作风险管理报告流程。要从最小单元开始,指定风险承担者;建立风险测量工具和早期预警指示器,并培养一种鼓励确认、报告和改正操作风险问题的文化等。

  人大财金学院应用金融系副主任陈忠阳博士提出,面临国际化和现代化,我国金融机构首先应该提升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尤其是要认识到作为与市场和信用风险一样独立的一类风险需要独立的专业化管理。其次要结合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为操作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文化。再次要建立适当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保持操作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第四要尽早开始损失数据库的建设和操作风险量化模型的研究开发,并探索行业数据共享方式,为现代操作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最后,综合应用多种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增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竞争力。

  特华博士后工作站金融学博士后刘明彦,就法兴欺诈案例阐述了他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他认为,中国金融业应吸取法兴的沉痛教训,严格实行前台与中后台之间的分离管理,尽量杜绝两者之间的交叉任职。完善风险监测系统,使交易、风险管理、结算部门之间形成有效制衡。知易行难,金融市场风险难料,人性贪婪之弱点乃巨亏之根源,完善制度,限制权力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

  金融全球化与综合经营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2007年相继获得世界权威《风险》管理杂志“证券衍生产品年度最佳银行”和英国《银行家》杂志“资产负债管理年度金融机构”称号的法兴银行,仍没躲过无名小卒科维尔的暗算,49亿欧元的巨亏使这家公认的操作风险管理权威声誉扫地。中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刚刚起步,可以说由此蕴藏的操作风险离我们已经不遥远。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