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发现与创造。在发现与创造过程中,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企业战略管理学讲义的方法论要讲的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些方法论的问题。
管理学讲义一、方法论的意义
先从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论讲起,有三个原因:
1 战略知识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是科学理论与实践艺术的高度统一。战略管理不可能完全归结于哲学思辨,但哲学式的思考是任何一位战略家应具备的素质。在快速变化、动态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任何竞争优势的取得需要企业作长远的考虑,需要变革的胆略和独特的战略思维。
2 从素质教育说起,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研究、制定企业战略的能力比学习一些战略管理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关于战略管理的知识正在与时俱进,新知识取代旧知识的速度正在越来越快。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在三年以后就被淘汰。只有能力,就是运用现有知识,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方法去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才是终身有用的。所以我们要学习战略管理的方法论。
3 在这里谈方法论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而且是因为出现了一种危险,这就是新的教条主义思潮正在把战略问题的研究引入歧途。我的观点是在战略问题的研究中:事无常事,法无定法。所以就需要对方法论问题作哲学的思考。
管理学讲义二、管理科学的方法论
1.方法论与认知兴趣
1992年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德鲁克认为当前知识正被应用于管理,相对于第一阶段知识被用于工具、生产过程和产品以及第二阶段知识被用于工作,这是第三阶段。而“提供知识以找出应用现有知识创造效益的最佳方法,事实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这被称为管理革命。所以,管理是认知的过程。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三种不同的兴趣,这就是技术性的兴趣、实践性的兴趣和解放的兴趣。这三种兴趣,都来自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劳动,其次是沟通,最后是权力。
哈贝马斯认为,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上述的认识兴趣。技术的兴趣形成了经验性——分析性的知识,即实证科学;实践的兴趣形成了历史性——解释性的知识;解放性的兴趣,形成了批判的知识(反思)。
2.技术兴趣与实证科学
实证科学产生于人类控制自然的工具性兴趣,因此,实证科学在对自然的研究中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辉煌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要把实证科学的经验性——分析性的方法应用于对社会的研究、对经济的研究、对市场的研究和对企业的研究,就存在一个适用性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能否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照搬到社会、经济、市场与企业等领域的研究中去。
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社会科学(包括企业管理学讲义)的研究对象是有意识的人。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其自由意志会影响经济学家们和管理学讲义家们观察的结果。管理学讲义中的“测不准定律”——霍桑效应:当被观察者发现观察者在观察它的时候,它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企业管理学讲义的研究必须重视作为社会行动者自己对其所处情景的解释和理解。所以,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企图运用实证科学的方法以发现像自然科学那样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似乎是不大可能的。战略研究中预测中的自杀性预测与自证性预测就说明了社会行动者对其所处情景的解释和理解的重要性。
如果企业管理学讲义的研究不以探索规律为己任,那么实证科学的方法是否就无用武之地了呢?答案应是否定的。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的基础在于经验,前人积累的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所以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实证科学中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可以引入管理学讲义研究的。我们需要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实践兴趣与解释科学
解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解释学一词亦有中译为“诠释学”“阐释学”的,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赫尔墨斯。赫尔墨斯口齿伶俐,动作敏捷,是为神传达信息的信使。神的信息从他口中传出来,既是宣达,也是一种解释。
为此,加达默尔提出了“视域”这个概念。他认为,前理解或前见是历史赋予理解者的“生产性”的积极因素,它为理解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这里,“视域”这个概念是指理解的起点,形成理解的视野或角度,理解向未知开放的可能前景,以及理解的起点背后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背景。因此,能否对历史现象作出创造性的理解,这要取决于理解者所获得的视域,要取决于这种视域的宽广程度。所以,加达默尔说:“进行理解的人必须要有卓越的宽广视界。获得一个视域,这总是意味着,我们学会了超出近在咫尺的东西去观看,……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按照一个更正确的尺度去更好地观看这种东西。”
对于理解者来说,“视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视域其实就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并且与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视域对于活动的人来说总是变化的”。这意味着理解者在理解的实践中,通过“教化”,可以提升自己的“视域”。
其次,加达默尔对“诠释循环”的富有原创性的“引申”,对企业管理学讲义的研究具有非常的启发。
“诠释循环”在狄尔泰那里是整体与部分的循环。“所以,理解的运动经常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返回到整体。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各种同心圆中扩大这种被理解的意义的统一性。”这是一种“本文”(历史流传物)内部的循环。加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影响之下,将理解活动的主体——客体之间的互动引入了“诠释循环”,从而把整个“理解活动描述为流传物的运动和解释者的运动的一种内在相互作用。”在此,理解者为了理解“流传物”,必须在他的“先见”中具有“与流传物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在我们与流传物的关系中,在经常不断的教化过程中被把握的”。对于企业管理学讲义的研究来说,研究者总是带着他固有的“先见”进入研究工作的。但在他面对作为企业管理的大量经验的“流传物”之时,他的“先见”中是否具有这种“共同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一是在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在解释前人经济“流传物”的过程中,涤除错误的“先见”,培育正确的“先见”。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循环”过程。“先见”——理解——更高层次的“先见”——进一步的理解。其二,是通过“经常不断的教化”。人本是教化的产物。专门人才是专门教化的产物。人的教化,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内植”于人的过程。正是这种“教化”,把传统与现实、历史与现在联系起来了。研究企业管理学讲义特殊人才的“教化”,除了人们普遍的教化之外,就需要经济学传统、行为科学传统、社会学传统的教化,需要经过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传统的教化。当然,这些传统也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并非一成不变。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的发展,就在不断地改变、发展企业管理学讲义的传统。所以,这种教化过程也是一种“循环”。企业管理学讲义传统—–→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理解、解释)者—–→对企业管理学讲义的新理解(构成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的新传统)。
认知学派学者得出两点框架:第一,认知是建立客观世界的某种主观感性图像的努力。即“思想之眼”被看作照相机,由它对世界进行扫描,并根据所有者的愿望进行放大或缩小。尽管由这部照相机拍出来的图像有相当大的扭曲。第二,战略被认为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此时这只“眼睛”寻求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再创造式的理解与认识。事物由此不再是既定的,认知“创造”了世界。这使得认识学派在战略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4.解放的兴趣与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反思)与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这是我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批判的科学,尽管可以追溯到黑格尔,但是它的杰出发展还是由马克思完成的。批判的科学,就是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说,“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的关键之处,还是其中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的辨证分析,不仅需要事实作依据,需要对事实的正确理解,而且需要一种价值标准。
最后,批判的理论与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马克思说得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企业管理学讲义研究是在对人的行为的解释中,为“改变”企业“世界”开辟道路。而这种“改变”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使每个人获得更多的解放。
管理学讲义三、管理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1.战略研究如何取材?是一个艺术问题
社会环境的“风景”之于战略学家,犹如自然风景之于艺术画家。现实世界有数不尽的面向和属性,要把它画成图画,就需要筛选。如何筛选就需要艺术家的匠心。
2.解释人的行为需要艺术的方法
战略管理学讲义需要研究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有意志支配。要从行动中解释其意志,达到对事实的了解,就需要有诠释的艺术。
3.理解战略理解的着作也需要艺术的方法
战略管理的着作也需要具备艺术创作那种之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功力。
管理学讲义四、结论
学习战略管理,不是学习点金术。战略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战略管理是一种研究过程,即依据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方法去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的过程。当然,战略管理的过程也包括实施的过程,就是将新的知识付至于实践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