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浅论本科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企业培训师观点:浅论本科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其必须从相适应的角度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专职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客观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分析,他们大多数“或本身就是老板,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或长期担当企业顾问,长期融入于企业实践”。而在实现真正的角色匹配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整合和训练的过程。整合、训练的基本方案有二方面。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广泛地聘请社会上长期从事管理实践,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退休的高级管理入土,担任工商管理专业某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也经常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土到学校作报告、举办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放下大学教师的架子,走出大学校门的围栏,参与到广阔的社会和企业实践中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做学问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有机地将管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而不放空炮。目前。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之所以普遍没有深入实际的原因,一是观念问题,二是这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三是导向问题,四是实践场所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问题,必须逐一加以扭转和改变。

  三、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四、学校招生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特殊的素质要求,为此,除了应在学校的招生环节加强宣传之外,还应该在引导高素质的学生确立报考专业志愿方面下一番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形成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于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则应增强其自我意识的培养。

  1.应引导其树立崇高的学业目标,作为一个经理人,首先是需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感染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要求标准,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发展高度。

  2.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不断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和恒心毅力的培养。

  3.应通过共同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有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成长的智力生态环境。

  4.应设计出能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制度。他们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应主要由学生来评价,应增加其发言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朝气、活力和创造力。不要给他们过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应给予必要的自由创造空间。过多的限制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反感,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

  6.应引导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工商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务之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美国在新经济时代的教育基础。21世纪的我国要想在新的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大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本文不具体表述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对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提出具体的意见。只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具体化和实用化直接由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来反映。与狭义的工商管理所强调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和决策相对应,其专业技能应该是计划技能、组织技能和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技能(而不是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这些专业技能是构建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其实,给人技能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在满足这种基本要求的同时,培养模式的构建更应强调赋予毕业生能应对市场变化的组织变革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最高层次是在毕业生思想上树立比较的观念、效率的观念和战略的观念,以适应高层次管理的需要。事实上,工作分为事务性工作和创造性工作两种。如果说技能是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必备素质的话,那么观念则是完成创造性工作的必备素质。如果说技能强调可操作性的话,那么观念更强调创新性。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这些素质,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在接受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之前几乎没有工商管理实践的可能。虽然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中有相应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但根本谈不上实践经验的积累。而这又是用人单位拒绝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托词。其实没有必要责备用人单位,因为这是事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在表述专业培养目标时,强调本专业培养的是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而且仅是理论方面的“高水平”。或许毕业生把这个“高级”误认为是“高职位”,在就业市场上常表现为“高不成,低不就”。或许这也是“培养模式”的失误。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在就业观念的培养上应强调先进入具体企业,从基层做起,在实践中积累管理经验,以弥补先天不足。事实上,积累管理经验的过程,也是展现自己的管理才华的过程。相信有抱负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会成长为“高职务”的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或许就业形势严峻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企业工商专业管理人才。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