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公司业绩影响探析

企业培训师观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公司业绩影响探析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近年来,公司管理层收购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热点,已有50多家上市公司实施了MBO,但是由于我国推行MBO先天不足,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先做游戏、后定规则,既涉及意识形态又卷入重大利益分配冲突,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郎顾之争”,使公司管理层收购成了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焦点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MBO的问题的关键在于MBO引起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符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变方向和规律。也就是说,必须考虑MBO引起的企业组织制度变革的相关后果,并根据这些后果来判断MBO在中国是否广泛适用的问题。本文拟从实施MBO对中国上市公司业绩有无影响、影响是否显着等方面对MBO行为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MB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MBO的理论依据、MBO实施后的绩效实证分析、MBO的生命周期及影响其持久性因素的分析等。

  在理论研究上,对于公司管理层收购之所以流行,HarberSingh认为是由于价值创造、管理机会主义和税收利益;MikeWright等人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在实证研究上,国外对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购前企业的财务特性,收购后企业的治理机制、战略变革、绩效与生命周期及持久性等方面。此外,MBO的生命周期及持久性也是国外学者研究兴趣之一。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领域,许多国内学者在国外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对MBO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但多限于对MBO的一般性介绍,或者是对MBO在民营企业家、集体企业和中小企业中的积极意义评析,强调激励强化、代理成本降低等正面影响。

  国内学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和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以及比较分析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如朱书红的《美的集团公司管理层收购案例》等。他们的实证方法一般都是通过对实施MBO的上市公司这一两年的纵向财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普遍得到的结论是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业绩并没有得到显着改善。

  二、MBO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根据历年上市公司公告并参考东方高圣公司的《上市公司并购报告》系列,笔者最终选取了1996—2004年期间实施MBO的4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采集样本公司在MBO前后各3年共7年的财务数据。

  (二)分析思路

  本文将采用会计指标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弱化非正常因素及偶然因素甚至人为因素对财务数据的干扰,笔者选取样本公司MBO前后7年的12项财务数据按时间序列作分析,从而揭示企业的发展趋势。

  1.财务指标的选取。

  本文将从赢利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以及偿债能力四个方面来研究公司业绩,基于这四种能力,笔者选取了12个财务指标来综合评价公司管理层的经营业绩。

  (1)赢利能力分析,本文主要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3个指标反映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

  (2)经营能力分析,本文主要选取总资产周转率、主营成本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3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

  (3)成长能力分析,本文主要选取总资产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3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成长能力。

  2.财务比率的比较分析。

  笔者首先对整体财务比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为便于考察样本MBO前后变化,主要考察样本公司的各类财务比率均值,分析变化趋势,将样本公司财务指标MBO前3年的均值与后3年的均值进行配对T检验,验证分析结果。

  三、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会计指标分析法对1996—2004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是否改善了目标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大致如下:

  通过对样本公司赢利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4方面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在MBO后,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与偿债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同时也说明MBO后由于大比例现金分红导致了公司管理层对现金的迫切需求。

  绩效实证的结果没有为我国上市公司MBO提供正面支持。通过对样本公司赢利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4方面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在MBO后,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与偿债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我国的MBO还未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和经营成长质量。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