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处: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卢强
一直到90年代中期,还有很多企业对诸如“点子大王”、“策划大师”的神奇力量寄予厚望。他们希望通过想到个别好点子,就使企业脱胎换骨,这种想法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部分时期,我国经济在整体上是一种“短缺经济”,在市场上有大量的潜在需求没有被发现、被满足,这时,如果有哪个企业敏锐地发现机遇,就很容易占领市场,利润率还非常高。“机会主义”确实是赚钱最快的一种办法,很多知名企业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迅速实现飞跃式的成长。
但这种“守株待兔”的收获并不是市场的常态,进入90年代末,整个经济领域中那种轻松盈利的机会基本已经消失,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的是系统的管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灵光一现”。
如果错误的理解时代的精神,仍然对“点子”寄予太高期望,就成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收获。兵法讲究“正奇”结合,系统的营销管理就是“正”,灵感和直觉虽然仍然很重要,但只是“奇”。过份依赖“奇”,会非常危险。
在营销管理中,要强调系统管理和重点管理并重。系统管理是指综合运用营销管理的各种要素,加强长期整体的管理。重点管理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以营销中的某个部分的管理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
以联想公司为例,联想公司在初期只是一个渠道商,没有产品、没有品牌,没有营销信息系统,也不知道怎么做促销、不知道怎样制定营销计划,而是专注于建设销售渠道。建设销售渠道就是联想发展初期的重点。现在的联想在营销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这就是它在后来若干年的时间通过系统性的努力、持续改进营销管理的结果。
任何一家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很难面面俱到地同时做好全部的工作。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竞争环境中对管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平均使用力量,企业应该首先集中力量改进自己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旦企业在某些方面领域内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培养出了大量人才、建立了很好的制度后,它就具备了一种自我运转、自我改进的能力,已经不需要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方面,在这个时候,企业应该审时度势,及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经过几次这样的转移目标,企业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能力。
这种转移目标的行为,建立在企业对内外环境的一种判断的基础上,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性管理的体现。
今天的中国市场和5年前的中国市场有什么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到底有多大?
根据对过去2年里中国市场大量营销案例的研究,我们确信,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了营销的系统管理时代。如果过去能依靠营销组合中的某一个要素就可以取得成功,现在则需要各种营销要素的有机的组合才能有所作为。过去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雄厚的资金投入就能获取营销胜利,现在则除了基本的实力因素,还必须在渠道网络、产品研发、营销策划等方面均具备强大实力,仅凭一个突出的优势已不再足以成就一番事业,而一个小环节的闪失却可能酿造无法回避的失败。
有些公司之所以轻视系统管理,与其轻视营销的财务评估有直接关系。轻视财务损益的表现包括:
第一,过份、片面强调市场份额,不去计算这种市场份额到底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大短期和长期的收益;
第二,不做损益分析,不知道什么产品盈利、什么产品不盈利;不知道哪些产品盈利多、哪些产品盈利少,不知道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以及成功率在若干年中的变化趋势;
第三,不重视利润的变化规律,不重视各种销售渠道、各个经销商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大小。
在这种局面下,企业对整个营销体系的了解非常“粗放”,不能掌握住整个营销体系中的关键细节,必然在行动中重点不明,所以也就无法进行系统管理,也就是说,既没有系统管理,也没有重点管理。一旦竞争对手能够在系统管理上领先一步时,这种企业就会很快陷入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