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市场营销培训 / 市场营销培训:深度分销是渠道改良而不是渠道革命(一)

市场营销培训:深度分销是渠道改良而不是渠道革命(一)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市场营销培训

本文出处: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卢强 

自从深度分销成为一个热门以后,它引发的误解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有人认为,深度分销就是要厂家直接去做终端、深度分销意味着批发商过时了、深度分销应该优先于区域市场扩张,等。这些都是关于深度分销的常见误区。深度分销并非一种特殊的销售模式,而是渠道演变进化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1.深度分销是渠道发展演化的高级阶段

  下面我们用“四层次模型”来说明渠道如何发展演化到“深度分销”这个阶段的。“四层次模型”是北京泰然方略咨询公司在长期渠道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提炼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规律性的渠道演化模型,专门用来评估渠道建设质量。这个模型将渠道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个层次,从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由低到高,可以有效评估渠道管理质量,而深度分销是第三、第四层次的渠道所具有的功能,如下图所示。

  高质量渠道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渠道初期的结构总是比较松散、功能比较弱、覆盖率不高、不可能深入到所有有价值的终端。渠道建设的“四层次模型”反映了渠道建设的演化过程,四个层次的质量水平,每一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层次的渠道质量最低、功能最弱,第四层次的渠道质量最高、功能最强。

  一般来说,渠道质量只能从第一层次逐渐发展到第四层次,每一个高级层次都比前一个层次具有较多的功能和效率。

  在第一层次,通常是总代理制,或区域总代理制,这时的渠道只具备最基本的功能,厂家把把产品交给几个大代理商并收回货款,对产品的流向缺乏了解,对客户的需求所知有限,无法将客户需求细分化。在第一层次,厂家没有为渠道提供任何服务。这是一种简单的、松散的、不稳定的交易关系。新生的小企业刚开始做渠道时、以及国外厂商刚进入中国时,建立的渠道一般都是这个样子的,他们不是不想建个好渠道,但是好的渠道需要时间来磨合、细化。

  在第二层次,厂家初步知道了产品的大致流向和各种分销渠道、以及零售终端的销量大小;但是厂家仍然很难从渠道收集大量市场信息,对客户需求只有大概了解,易受大经销商误导。这时的渠道仍然是粗放型的,但是已经为深度分销做好了准备。

  在第三层次,厂家能够跨越一级代理的壁垒,直接从下面各级代理商和零售商处收集各类市场信息,有可能根据不同客户群,分别建设针对性的渠道,厂家有可能为客户提供“按需生产”的服务。在这个层次,渠道变得更加透明,厂家不易受渠道中代理商的有意或无意的误导,对销售的预测更加准确,客户需求比较明晰,厂家有可能利用从渠道收集的信息划分出细分市场,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到客户需求及其变化。第三层次是深度分销的初级阶段。

  在第四层次,厂家进一步提升各级代理商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非常迅速,能够得到很高的客户满意度;有些厂家需要借助信息系统的支持,以建立详细而全面的客户数据库。第四层次与第三层次最主要区别是:渠道达到第四层次后具有了更强的软性力量。厂家要为渠道成员提供较多的培训和服务。再通过渠道成员向客户传递培训和服务,传递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这个渠道的功能就越强,渠道质量就越高,深度分销就做得越好。在这个层次,厂商之间最大限度地建立了相互信任、互利互惠、长期稳定、共同发展的关系。信息流通顺畅,渠道冲突大大减少,渠道效率得到提升,而渠道成本稳中有降。第四层次不仅是渠道质量最高的阶段,也是深度分销的高级阶段。

  深度分销和渠道质量提升是完全同步的,一个企业的渠道至少应该发展到第二层次,才会有深度分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企业在第一层次就试图深度分销,则条件不成熟、跨越太大,很难成功。因为,深度分销在本质上是如何更好地贴近客户、辨识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更多服务,如果企业基本的渠道结构尚未搭建好,根本谈不上深度分销。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也是渠道的竞争,在我国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强势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大形势下,渠道竞争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企业应该及时认识到自身渠道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渠道质量,通过更加靠近消费者的深度分销来抓住消费者。长虹彩电就曾经因为抱住总代理制不放,而给了TCL“以速度打败规模”的机会,后者利用深入中小城市的小区域代理制(相当于第三层次的渠道质量),打败了长虹臃肿、迟钝的总代理制(相当于第一等次的渠道质量)。可以说,正是长虹在渠道进步上的落伍,“帮助”TCL创造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2.深度分销不是“为做终端而做终端”

  深度分销要求企业离终端尽可能近一些、终端的数量尽可能多一些、覆盖面尽可能广阔一些,但是很多企业因此产生错觉,走得太远。有少数企业甚至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做终端,他们完全无视经销商的作用,认为他们这是“搬箱子”、不创造任何价值的环节,这种盲目而偏激的实践使企业付出代价。为渠道扁平而扁平、为做终端而做终端,甚至为做终端而完全抛开经销商,导致销售费用急剧上升,但是业绩却只有微幅上升,无法弥补费用的增量。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曾经想越过经销商的环节,由自己直接掌控终端,但很快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很快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中国到底不是美国。

  宝洁公司也想过自建渠道,直面终端。宝洁曾经花费巨大财力、以卓越的执行能力来实施这个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战略。宝洁曾在一个县城的二十几个乡镇,建立了上千家“宝洁公司会员店”,但最终发现,渠道建设与维护所消耗的资金与资源,远远高于渠道所能产生的利润。最后宝洁还是得选择与当地经销商合作。

  以“两乐”和宝洁这样庞大的销量、充沛的财力和一流的管理能力,都无法支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渠道,无法由自己直接向终端普遍铺货,更何况其他绝大多数企业。

  丝宝公司曾希望通过终端直销来一举做大销量。他们采取“人海战术”,建立了一支规模达7000人的销售队伍,维持这支队伍的各项费用一年就至少需要7亿多元,而丝宝公司的销售额却只有21亿,此外,丝宝公司还要支出广告费用、运输费用、差旅费用等,这样高比例的销售费用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财务负担,所以在短暂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就销声匿迹了,但是企业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

  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抛开经销商、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把终端做好,并且取得良好的业绩的。郎酒集团模仿玛氏公司“直面终端”,仅仅半年的时间就无以为继;更早一些的上海轮胎抛开经销商,建设专卖店,在一年之内,企业的销售就“崩盘”了。

  如果我们对照渠道建设的四层次模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经销商来做终端,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技术支持、一定的财务支持和有效的信息管理,来实现对终端以及客户的有效控制,这样既能真实把握客户需求,又能充分利用经销商的资源。经销商的价值是不可缺少的,即使以直销著名的戴尔公司也有自己的经销商,他们要求经销商不能做分销,只做服务。所谓服务,就是包括售后维修、系统集成等对客户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与单纯销售共同有机构成了直销模式下的深度分销。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