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处:eNet作者:方家平
2006年的日历已经越来越薄,薄得只够我们整理思维、总结过去、展望来年了。在这一年里,充满变数的IT业界发生了太多的事,而其中一些事在网络传播的推动下产生出了巨大的“蝴蝶效应”,激发出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表达欲望。因作为个体的网民看问题的视角远近高低各不同,于是对同一事件形成了多元化的判断标准,导致网上有关IT大事的争议声不断。
■一、实名制:该不该?
实名制可以说是2006年网络上最具争议的话题。有关实名制的争议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形成了几个小小的高潮:一是7月份重庆市出台个人上网实名备案制引发不小的争议;二是10月初,信产部计划对手机实名制做出规定;三是10月中旬,信产部酝酿实行博客实名制。
实名制并非今年开始,先期已有一些网站或高校实行了网络游戏实名制、论坛发贴实名制,为什么今年的实名制就引起了网民的非议呢?主要是因为今年的实名制范围在扩大、管理更严格,特别是触及到了正在蓬勃发展的博客,因而争议的产生是必然的。当然,这种争议也是管用的,在对博客实名制的争议之后,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出台后台必实名、前台可匿名的有限实名制。
客观地讲,实名制之所以产生争议,主要是当前推行实名制的时机还不成熟。推行“实名制”有赖于沦理道德回归、公众诚信重建、社会制度改革和法律缺陷修正。只有这些根基打牢之后,“实名制”才能够被所有的社会公众所接受,反之,“实名制”与“匿名制”之间的激烈PK,还会继续。
■二、网吧管理:要不要?
如何加强网吧行业的管理一直是困扰管理部门的心头之痛。为了减少网吧之祸、净化网吧环境,今年网吧管理部门和一些地方纷纷出台了一些创新之举或大胆之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网吧电脑专用标志与山西方山县全城取缔网吧。
致力于提升网吧产业的文化管理部门今年可谓费尽了心机,7月份公布《网吧专用计算机应用标准》,并据此确定了几家较大电脑企业生产的电脑作为网吧专用计算机入围机型,而且还贴上了网吧专用计算机标志。该举措一出,立即就遭到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借管理之名行垄断之实。尽管文化部后来出面解释,此标准与标志并非强制性,而是一种指导性,但谁能保证偌大的文化管理系统里哪个地方不会“拿鸡毛当令箭”强迫网吧执行呢?
10月份,山西方山县全城取缔网吧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上一场针对网吧存废的广泛争论。“这无异于因噎废食。”有网友认为,就像不能因为车祸就取缔汽车一样,不能因为网吧危害未成年人就取缔网吧。而支持方山的网友则为方山的行动叫好:“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能够严格执法的干部。”“取缔的好处大于不取缔的坏处,应该取缔。”
■三、博客商业化:好不好?
如果说2005年是中国博客元年,那么2006年则可以说是中国博客商业化的元年,因为在这一年里,有关博客商业化的人和事层出不穷。8月份,博客网推出新制定的分成方案名“博客金行”,并获得TCL集团、亚马逊、卓越等第一批广告商的3000万元博客广告,于是众博客对分成方案跃跃欲试。和讯博客也在8月份举办了首次博客广告佣金发放仪式,最高额为1000元。不管是3000万还是1000元,博客商业化已经在跌跌撞撞中前行。网名叫keso的博客,据说是国内第一个投放博客广告的,而名博徐静蕾则是博客商业化多元化的实践者,她就创造了广告、音乐彩铃、商品贩卖等多种商业模式。
在博客商业化的躁动之中,网民的态度比较明朗,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5.1%的人反对在个人博客上出现广告,认为“广告会使博客变味”;还有37.3%的人表示赞成,他们觉得“有眼球的地方就有商机”。在IT界关于博客商业化应不应该的话题也存在着争议,支持者认为博客商业化是必然趋势,博客商业化后的物质支持有利于为博客写出更好文章提供精神动力;反对者认为博客商业化扭曲了博客的本质,不利于博客的健康发展。
四、网络“通缉”:道德还是不道德?
网络“通缉”是今年网络流行的重要关键词之一。网络“通缉”是个人借用网络平台(论坛或博客等),揭露那些有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或职业首道德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今年最早的网络“通缉”事件当属3月份的虐猫视频事件:某女郎残忍虐杀一只小猫并以次为乐的视频短片在网上迅速流传并引起网友极度愤怒。随后,网友发挥人、网搜索能力及时发出追杀令,并在短短十数天时间内将该虐杀小猫的主角身份查出。
如果说虐猫视频事件是网络“通缉”发挥正面力量的一次“代表作”,那么接下来一些事件则是颇具争议的了。4月份发生了“铜须门”事件,一名《魔兽世界》的玩家在某论坛公布妻子的偷情行为引发互联网上的舆情地震。尽管所有人物都用网名,偷情的男主角还是被网民挖出了各种资料,在互联网上被扒得精光,各种讨论铺天盖地,最后升级至是否侵犯别人隐私权等道德讨论。
更为热闹的是11月份张钰和饶颖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其博客上公布她们和男人们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这是一种变相的网络“通缉”方式,其动机应该是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关注,形成对“男主角”的舆论压力。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同情她们的人并没有占多数,相反怀疑她们不良动机、指责她们不良作法的议论似乎占优。
■五、域名抢注:投资还是投机?
互联网时代,网络域名炙手可热。今年,有关域名抢注的消息更是不绝于耳,如“中央一套”、刘翔、“十一五”、“福娃”、“八荣八耻”等汇词等都被一一注册拍卖等,而且在全面支持“中文.cn”域名的微软新一代浏览器IE7.0中文版发布之后,这种域名抢注之风还会愈演愈烈。目前域名的抢注已有从英文网络域名发展到手机域名、中文网络域名抢注的苗头。
对于域名抢注之风,社会舆论纷纷扬扬,莫衷一是。或曰:须从制度上杜绝域名抢注,予以限制和规范;或曰:抢注之祸源于域名投资,当予禁止。
抢注域名是投资还是投机?的确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据说在暴利的诱惑下,温州炒房团已经向“域名炒家”过渡,已投入巨资囤积了一批有价值的域名。说实话,导致域名成为一种投资品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被抢注企业或名人自己,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互联网时代所必须的域名意识,适度的抢注是一种有效的域名意识教育。
当然,在域名成为一种资源的情况下,国家也应出台合理的管理法规和交易规则,把域名投机引导为理性投资。不管域名抢注是投资还是投机,信产部11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强互联网域名注册服务管理的通知》,会让让这股风气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