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市场营销培训 / 市场营销培训:从小沈阳的红火看跨界创新(一)

市场营销培训:从小沈阳的红火看跨界创新(一)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市场营销培训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儿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

春晚一上一下,人就出名了

………

2009年年度最火的人里,因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参演小品界泰斗赵本山的作品《不差钱》的演员——“小沈阳”绝对算得上一个。一“晚”之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妇孺皆谈小沈阳,其火爆不输北京奥运,其成名速度不亚神七上天,上演了一幕扶摇直上,一步登天的现实剧。

小沈阳成名后,探讨其为何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迅速蹿红的分析与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人说小沈阳的成功是借势,借他师傅赵本山的名气,借央视这个谁上谁红的大舞台。也有人说他是凭自己的真功夫、真本事走红,人家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厚积薄发……,凡此种种,我们皆不可否认,但拨开现象看本质,“小沈阳”现象,其实暗合了“跨界”之道。男儿身的女人装扮、女人腔调、女人手势,模仿其它歌手的唱腔……。由一个男人跨界到一个女人,赢来不断的喝彩,同时也迎来了他的飞跃(出场费由500元直接上升到10万)。演绎了一个“跨界”神话。

“跨界”的前世今生

源起于时尚领域里的跨界风潮,于今已在不同的时尚领地落地里落叶开花,不仅成为了一种时尚观念,更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各行各业之中,跨界成就硕果累累。

审视跨界现象的异军突起,我们不难发现,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当一个文化符号无法足够诠释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再现一种综合消费体验时,就需要另外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化符号联合起来进行诠释和再现。

市场环境下,竞争凶猛,消费者越来越不“安分守己”,不断变化的消费胃口使得当初代表目标消费群体的某种符号特征已经无法再贴近诠释这一群体了,消费者在逐渐失去归属感与认同感,并对原有符号特征变得麻木与无视。为了对目标群体特征做更加贴近的诠释,促使他们重新回到怀抱中来,寻找新的符号特征加入使品牌形象更加成整体和更具张力便成了“失恋”和即将“失恋”品牌的“同一个梦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自身无法突破时,不妨将目光投向周围,跨界,给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和无穷的灵感。

跨界让原本无多大关联、甚至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增强原有物的立体感和纵深感,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跨界通过吸收其它行业的发展元素,汲取其它品牌优良基因,实现了自身从平面到立体、由表层进入纵深、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认可、由感官的实践体验到联想的转变,使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更具张力,让品牌在诠释目标消费群体的情感与价值上表现更加完美。

化妆品行业的跨界“三板斧”

跨界之威,从小沈阳身上,管中窥豹,可见一般。但跨界的影响远不只是如此,鸟巢是跨界的建筑杰作,iphone是跨界的电子杰作,HUMAN车是汽车跨界军用与民用的杰作……,跨界的风潮已经刮遍各行各业,且成就非凡,那么,作为时尚界的宠儿——化妆品行业,在这股风潮之下,其表现又是怎样的一翻风景?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中国的化妆品行业,在本行业内部的跨界已经表现的酣畅淋漓,护肤品、护发品、彩妆品、洗涤清洁品及口腔护理用品等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不但是本行业内跨界风生水起,行业之外,他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与药品、保健品、食品等行业的眉来眼去更是由来已久。

但细心的人还是不难发现,化妆品行业的跨界目光还太狭隘。且在这股跨界风潮之中,已经落后了其它同跑者。

知耻而后勇,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迎头赶上?

首先,我们需要解放思想

跨界,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已经成型的条条框框和固有经验的局限,将目光投向自身之外的事物,抛却“我的地盘”的割据观念,以“拿来主义”的态度,以“不管白猫黑猫”的气势,追求自身形象与消费群体的融合。敢于大胆尝试,敢于追求多样化。在抓住行业本质、清楚自身的文化取向、认真研究目标消费群体的前提下,放开思路、打开视野,凡是能够为自身品牌加分的元素与特征我们就吸纳,跨界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通过强强联手,将具有市场人气和品牌内蕴的新元素转移到自身品牌上从而丰富品牌的内涵和提升品牌整体影响力。即我们常说“宝马配英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跨界虽然是讲究“天马行空”,但也不能乱点鸳鸯谱,在考虑跨界而获得品牌新特征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重新注入的元素和消费者的其它特性产生冲突,造成品牌印象的混乱。很多品牌在跨界时,不考虑自身的情况,盲目嫁接,给品牌造成“四不像”的后果,不但未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反倒闹了东施效颦的笑话,引来目标消费群的厌恶,最后直至被他们抛弃。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