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说起广告,相信没有人会陌生,尤其是在传媒泛滥的今天.想想看吧,电视、报纸、杂志、手机、网络等等躲都躲不过,耳提面命地向你展示着产品、服务、信息。广告的传播已经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户外广告牌鳞次栉比,公交车身涂得花花绿绿,电线杆子上体无完肤…..,说广告无所有在,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尤为广阔.广告业的发展也极其迅猛.只不过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就成长为一个广告大国了.2004年的时候,中国的广告投入就高达2614亿元,蛋糕不可为不大.广告的繁荣是不容怀疑的,广告大国的称呼也恰如其分,但,纵观国内广告的制作,我们离强国还是不相当一段距离的.
最早的中国广告据说是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叫卖,使用的是有声传播的技术手段.卖什么什么来..应当是最初的模式,最多也就是像我们常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再加上一句:快来买哟,不买没有了.这种么喝的广告形式还是很奏效的,说明—–引导—–强调相结合的三句式广告提供了几大诱导的因素,共同促成了成交的实现。
而两千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广告人或者说企业依然没有脱离出来,仍然沿袭着先贤们所创造出来的广告模式乐此不疲。
来看一下电视广告。电视广告,故名思义就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广告宣传形式,它以影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产品信息,并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面刺激来激发观众的购买欲望。电视广告的效果占居优势,所以随着电视产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广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在仍然占居着突出的位置。发展当然值得高兴,但中国广告策划的水平却没有得到进步,相反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创意水平直线下降并达到恶俗的地步。
记得以前电视上播过一个广告,忘记是什么产品的广告了,但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一个外国男人,手里举着产品,嘴里说着OKOK。画外音:XXX,美国人都喜欢!企业的意图很明显,无非就是想用类比(美国老百姓和中国老百姓)的手法说明此产品的高质量或者是高性能高档次。但该广告却让企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看了此广告的大部分人会有这样的质问:凭什么美国人用了,我们就得用啊?美国人都喜欢那你卖给美国人去好了,干嘛在国内卖?美国老百姓的消费品位就一定比中国老百姓高吗?如此拙劣的广告创意,怎么能提升产品的销售量,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呢?
目前国内的恶俗广告何其多,不胜枚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要么不知所云,故弄玄虚,牵强附会:要么直来直去,扯着嗓子在喊大叫;要么就是滥用明星效应。存在如此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如果大胆猜一下的话,不外乎企业想以最低的成本最快地换取最高的回报,广告创意公司只以企业的眼光为标准衡量广告的成功与否。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不要创意,只要完成任务。或许正是这种情况才导致了中国广告创意贫乏的现状。
当下,“山寨”横行以盗版来哗众取宠。有很多企业乐于请“山寨”明星来代言做广告,成本低风险小,更可以制造话题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目的虽然可以达到,但企业的可持续性生存可不能不让人担忧,形象、品牌、影响力等的确不仅仅是“妇孺皆知”就可以概括的。
中国的广告产业如果想要具备强有力的竞争性,提升创意水平,提升制作水平是前提条件。作为广告主和广告人,都有责任为保持广告市场的良性发展作出努力。尤其是在今天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企业还是广告人都要面对的是国际性的竞争,尽快实现与国外高水平的广告创意和制作提升到同一水平上来,争取在中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主动权。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