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是全球只生产液晶电视的企业。夏普的液晶生产史,实际也是液晶本身发展史。但夏普液晶电视的发展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在2006年痛失全球液晶老大地位。
夏普是公认的全球液晶技术“霸主”,具有长达34年液晶技术开发的积淀。1973年,夏普将液晶应用于电脑显示器,在全球首次实现了液晶的量产化;1975年,夏普着手开发TFT-LCD;1987年,推出了日本第一台液晶电视;1991年,建立全球第一个专门生产TFT液晶的TET-LCD工厂;1998年,在液晶事业前景并不明朗之时,夏普在必须进行二选一的液晶事业和半导体事业的抉择中,选择了前者,进行大额投资;2004年,夏普的液晶技术有了“黑匣子”;至今,夏普在核心技术和上游面板两方面都拥有绝对强势地位。
2006年8月,夏普在日本的龟山工厂开始投产全球首条第8代液晶生产线。夏普的8代线每块母版可切8块46英寸的液晶屏,而其他竞争对手仍是7代线的生产,每块母版可切6块46英寸的液晶屏,夏普46英寸液晶屏的生产效率是当下竞争对手的1.3倍;而在更大尺寸的52英寸,夏普8代线的生产效率更为突出,夏普的8代线每块母版可切6块52英寸的液晶屏,而其他竞争对手7代线每块母版仅可切3块,夏普52英寸液晶屏的生产效率是当下竞争对手的2倍。
正当竞争对手三星与索尼的合资公司S-LCD在其8代线开工一年后2007年8月开始第8代液晶面板的商业化生产之前,夏普则在2006年7月31日迫不及待地抛出了全球最先进的第10代线将于2010年在大阪投产的计划。
据夏普提供的资料,第10代线的玻璃母板规格为2.85米×3.05米,可切割生产的面板数量高于此前任何一代生产线,10代线一块玻璃母板可切割15块40英寸液晶面板或6块60英寸级液晶面板或8块50英寸级的液晶面板。业内将此视为夏普针对S-LCD今年8月投产8代线的反击,试图将竞争对手甩在后面,继续保持最高效的大屏幕生产效率。
在液晶电视制造方面,2008年1月,夏普开发出目前世界上最大尺寸的108英寸液晶电视。
夏普液晶技术犹如索尼凭借特丽珑显像管称雄CRT电视时代一样,成就了液晶帝国的霸业。液晶业务的销售额占夏普整个集团总销售额的半壁江山:2006年度,液晶面板方面的销售额达到了1兆423亿日元(约883亿元人民币),液晶电视方面的销售额则达到了6135亿日元(约381亿元人民币),两项销售额合计1兆6558亿日元(约1028亿元人民币),夏普集团总销售额达到了3兆1277亿日元(约1942亿元人民币)。
但夏普的市场策略却未能与技术领先齐头并进,其液晶全球老大的身份在2006年被改写。
著名市场调研机构iSuppli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从出货量占比看,三星(14.6%)和飞利浦(13.4%)超过了排在第三的夏普(13.3%);而从销售额占比看,索尼则取代夏普,夺得第一。
改变这一竞争格局的主要原因是:三星、索尼等竞争对手早在2005年就通过快速建设制造工厂降低生产成本和提供更丰富的液晶电视产品型号,开始侵蚀夏普的市场份额。虽然夏普在较小尺寸LCD市场仍保持领先,但竞争对手修改了产品尺寸结构,转向主攻高端大屏液晶电视,顺应了消费者对更大尺寸液晶电视的需求。
意识到落后的夏普,开始实施了其全球液晶版图的大动作——建立全球五级生产体制。
五级生产体制是指液晶面板在日本本土生产,整机在销售地组装的生产体制,构建了日本、北美(墨西哥)、欧洲(波兰、西班牙)、亚洲(马来西亚)、中国(南京)等五级体制,力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套完整的产销体系。
其中,2007年7月,夏普在墨西哥的工厂投入运行,面向北美市场组装液晶面板和生产成品机;而同步进行的是,针对欧洲市场的波兰工厂也将正式开始建造;在日本,2007年7月龟山第二工厂三期生产线也已启动。
根据夏普的计划,2007年度900万台出货量中,海外市场将消化掉580万台,约占总数的2/3,其中北美市场,从2005年的160万台增长75%,达到280万台;欧洲从2005年的14万台猛增到220万台;海外其他区域从2005年的30万台增加到80万台。
当然,夏普开出的药力能持续多久,发挥多大的效力,还得时间给出答案。
中国市场营销是夏普海外市场营销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夏普液晶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地位和其在全球的市场地位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
奥维市销咨询公司研究总监盛哲认为,夏普在中国市场营销上需要做的是,要强化营销,做到技术和营销齐头并进。
他表示,夏普在中国应该加大渠道的深度,提升覆盖率。目前来看,夏普液晶电视的市场营销渠道过多倚重特级城市,特级城市的比重占到了50%以上,而三星和索尼目前为30%。夏普的一级城市的占比为30%左右,而二级城市的占比不到10%,夏普要重点解决的渠道问题是加速一级城市和二级城市的拓展。
此外,夏普产品质量和工业设计处于绝对一流的水平,但是需要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