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管理培训 / 导致培训市场危机四伏的因素

导致培训市场危机四伏的因素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8日 企业管理培训

当前中国经济大形势下,许许多多的企业面临着巨大跳帧。企业的运行开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生产经营困难相对较重的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困难之多和压力之大显得相当突出,企业培训市场也面临冲击,发展趋势严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而培训,作为可以改变企业不利局面的一种方式迅速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因为它的行业特殊性,吸引了大批的从业者,培训行业的进入门槛不高,也因为这样,导致行业没有标准和品牌,龙蛇混杂的现象也很普遍。

那么,到底现在的培训市场状况怎样?

先看看培训市场发展至今所包含的几种形式:

1、公开课

2、企业内训课

3、网络视频培训

其中公开课主要从成功学演变而来,现在又包括大型研讨会、体验式培训、教练技术;而企业内训课主要是通过由针对性的培训与行业经验的结合来授课,包括视频教学、沙盘模拟等等新的方法;网络视频课则以公开课为主,但很好进行了整合与嫁接。

但不管是哪种培训方式,在国内的培训市场中都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危机四伏。

师资整合危机

当下不少培训机构没有师资整合能力,知名老师请不起,没名气老师推不动。而自己机构所拥有的老师名义上挂着专家、教授的头衔,其实只是离开书本没多久的读书人,没有真正经过市场的历练又凭什么去教导别人成功呢?恐怕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笔者认为,能称得上合格的企业培训师是要经过市场充分历练,有足够的经验的人才能够担当的。因为只有真正经过历练的人才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眼光发掘市场的特点及其特有的差异化,才能提出最适合市场也最适合企业的方法、策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以实战、实用、实效为目的。

产品研发危机

绝大多数机构已经习惯了根据课程找老师,先列出个讲课标题(恐怕连大纲都列不出来),然后网上搜索一下,看看有什么适合的老师,只要价钱合适,也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能为企业解决问题,请来再说。至于自己,根本就不具备课程的研发能力,往往东家看看西家瞅瞅,人家弄什么课题,我也弄什么,毫无新意。看着人家国外实行什么拓展训练—空中单杠、信任背摔;室内拓展—魔鬼训练、潜能开发灯活动,自己也赶紧照搬照抄,热闹过后恐怕说服不了任何企业,也解决不了企业的现实问题。

当然一直以来,也有些务实的家伙,在做着各项职业认证的培训,虽然利润不是很高,但只要和相关部门关系搞好能长期取利。

宣传推广危机

打开信箱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传单散落四处,甚至打开邮件也可以见到,多少让人有些心生厌烦,难道宣传的手段只有这样?除了电话、邮件、传单、搞人海战术,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进行其他方式的宣传了。

培训机构有没有想到跳脱以往的宣传方式,进行类似公益冠名活动,或是和一些媒体杂志合作,哪怕只要是培训机构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有个印象,一旦哪天需要的时候,当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哪怕仅仅是眼熟而已。

品牌影响危机

纵观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培训机构,往往都是依靠老师的影响力来招生,根本没有自己的品牌,而老师又往往是从外面聘请来的,讲完课就走,今天请到了有名的老师也许能有学员来听课,明天请的老师不知名,就完全无人问津,人家根本不会在意你是哪家培训机构,名字当然也不会被人记住,其结果是早晚被淹没在市场大潮中。

售后服务危机

任何一个服务行业,服务好是它的首要前提。

培训业也属于服务行业,能够提供给客户什么样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就体现出每个培训机构之间的差异。但是我们国内的培训机构还没有意识到售后服务这一概念,大多数是一锤子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培训完就算万事大吉,结果造成没有“回头客”,客户流失严重。

要知道现在的培训机构这么多,你不行,企业当然会选择另一家,往往就是一个电话分分钟的事,谁会去在意你呢?不形成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口碑,是很难在行业中立足的。

市场需要阳刚式的实战培训

很多企业也常常邀请国内一些知名培训师来上课。

其中包括一些港澳台人士,但他们除了点燃会场气氛以外,过后学员们普遍感到并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收获,正所谓当时心动过后不动,他们在听了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于斐老师所讲的课后,感觉真正抓住了自己的心理,尤其是市场营销这块,好多活生生的事例就来自于斐老师的亲身实践,当然有血有肉,而不是动辄照搬书本顺便拷贝下来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再加上自身添油加醋的口才功夫就来圈钱。

实际上,做培训的宗旨就是要针对企业的短处或不足,有的放矢的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让学员们听完课后立马上手就能运用,这也就是所讲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所举例子都要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认真筛选极具代表性,既要实操性强又能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培训。

大家或多或少参加过这样的娱乐化培训吧?

相当一部分的培训师没有在内容上花精力,却在形式上下工夫,尤其是在于培训内容无关的自己包装上下功夫,吹嘘自己忙得很,并且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巡回培训;一个培训主题课程动辄就是两三天,培训过程虽然是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接受培训的人们仅仅是一笑而过,鲜有收获;他们为了迎合培训市场的浮躁心理,挖空心思制造很多噱头再加上花里胡梢、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培训,表面看是让受众远离了枯燥的管理思想诠释,真正结果还是受众远离了培训真谛的精髓,收获寥寥。

社会上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足为怪,因为我们的企业太多地注重形式。

而更多的人员是迫于企业发展需要,在老板的授意下进行学习,这样的人往往追求形式上的宽松而忽视课程的具体内容,他们不会考虑企业目前的需要,也不会考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考虑如何轻松的渡过一个必须学习的时间。

这样的结果是销售的课程更加适合这些人的需要,因为销售的课程中更多的是个人技巧的发挥和能动性的创造,在这种课程当中,充实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个人生存技巧,这样的课程是比较受企业的销售人员欢迎的。

与此同进,这样的课程一经看好,就变成了很多培训公司极力推荐和销售的主流课程,由于这样的课程比较多,造成很多这样的课程当中互相比较,互相拚杀,于是各种策划名目竞相出台,有的打出了培训经理人的题目,有的打出的是培训总监的题目,更多的目标直指企业的中高层,因为只有企业的中高层人员才有可能到外边接受公开课的培训。

于是乎,那些所谓培训大师们就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一个个披着华丽的身份光环,进行着一场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所谓“造富”工程!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培训咨询机构,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内容的提炼上,让内容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在培训过程中引入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从而来帮助和强化主题,让培训不同于讲座、开会等教育方式,从而更能帮助到学员。

好的培训靠什么打响?

在企业竞争日益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培训无疑是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真正将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正规运作,也不满10年的光景,在这期间,我们看到企业无论大小,几乎都进行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尝试,现场技能培训、产品销售培训、人员凝聚力培训、潜能开发培训,甚至也有将企业内训做成军训的。

鉴于企业在培训方面存在的困惑,笔者结合自身丰富的营销实战经历总结出,好的培训必须具备:

度身定做——针对性

每个企业如同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点。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他们通过培训要解决什么难题,这些难题是不是核心问题;员工的综合素质怎样,能不能到达预计的培训效果;企业的领导者希望由培训来传递什么样的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的怎样等等方面。

通俗易懂——实效性

企业汇聚了四面八方的人,受教育的程度、学习的理解力等都不一样,必须根据企业当前出现的相关问题设计解决方案,避免晦涩难懂,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为其提供如何提升技能的方法,如通过表格、工具、制度等的实际运用达到提高相关技能的方法和途径,使员工掌握解决问题要领和关键所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生动活泼——实战性

在企业实施培训培训过程中,安排一些能够开启心智活跃气氛的故事,讲一些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案例,选择本地、本企业的案例,案例越贴近员工越有感染力、发生的时间越近越好,同时要求培训员工进行现场模拟和讨论等互动方法,以此来增强员工的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员工在快乐的培训氛围中掌握知识点,使得他们轻松学习,轻松记忆,这样就可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学以致用——实用性

企业的员工经过培训,在日常工作中时结合培训的内容熟练运用,避免了平时的错误习惯,工作的安排就会更加注重有序性与合理协调性,通过培训后的考核让员工“温故而知新”,使他们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工作之中,同时辅之于竞赛结合的方式,围绕培训内容,开展工作竞赛,如销售竞赛,生产竞赛等活动,这样他们的工作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持之以恒——持续性

企业的人员培训是一个长期性工作,培训无处不在。新员工加入、工作岗位的变化、技术的改进等等都促使我们必须进行培训,使企业由上至下形成统一的观念:培训并不是年轻员工的专利,让员工明白一个共识——“活到老、学到老”。企业应该积极鼓励所有员工,无论任何年纪,都应视“不断学习”为目标,如此能让大家了解并熟悉企业的历史及文化,争取了最大限度地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

相关推荐: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