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服务营销战略
1、服务营销战略质量的含义
要做好服务营销战略工作,服务企业必须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什么是优质服务?这首先涉及到“服务质量”的概念问题。
服务营销战略质量可以被定义为顾客对实际所得到服务的感知与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因此,服务营销战略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对服务的预期质量和实际体验质量(即顾客实际感知到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对比。在顾客体验质量达到或超过预期质量时,顾客就全满意,从而认为对顾客的服务质量较高;反之,则会认为企业的服务质量较低。
顾客感知的服务营销战略质量包括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个方面。技术质量是指服务过程的产出,即顾客在服务中所得到的实质内容,如商品零售企业的环境服务为顾客提供的安全、舒适、愉快的购物体验,商品服务使顾客获得质优价宜的商品,维修服务营销战略使顾客重新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它也包括服务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性方法、设施、器械、电脑化系统等硬件要素。技术质量可以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加以评估,顾客也容易感知,从而成为顾客评价服务好坏的重要依据。功能质量则是指服务的技术性要素是如何传递的,即服务的生产过程,包括服务人员的态度与行为、企业的内部关系、服务人员外貌仪表、员工与顾客的接触等软件要素。有些服务,顾客无法感知其功能质量,如餐馆的采购、加工、烹饪过程,因顾客并不参与这些作业过程,所以就只能感知其结果,即技术质量。
上述顾客服务营销战略质量与决定它的顾客预期质量和体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函数表示:SERVQUAL分数=实际感受分数-期望分数。这是巴拉苏罗门(Parasuraman)、西斯姆(Zeithamal)和贝瑞(Berry)建立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型。该模型涉及顾客评价服务质量的五个标准,即可感知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可感知性是指服务的有形部分,如服务营销战略设施、服务人员的外貌等,它们一方面为顾客认知企业的无形服务提供了有形线索,另一方面其本身又构成顾客服务的内容,直接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可靠性是指企业独立准确地完成所承诺服务的能力。可靠性实际上是要求企业在服务过程中信守承诺,避免出现差距。这是服务质量的核心,也是有效的服务营销的基础。反应性是指愿意随时帮助顾客并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研究表明,在服务过程中顾客等候服务的时间是个关系顾客对服务的感知、企业形象和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保证性是指服务人员的知识、友好态度以及激发顾客对企业的信心和信任感的能力。当顾客同一位友好、知识丰富的服务人员打交道时,他会认为自己找对了公司,从而获得信心和安全感。移情性是指公司站在顾客立场给予顾客关心和个人化服务,使整个服务过程富有“人情味”。
研究人员可以按照上述五个标准设计问卷调查表。在问卷中,需要把每个问题具体化为几个问题,让被调查者从自己的期望和实际感受两个方面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结果计算二者之差就能得到某项被评价的服务的质量分数。如果推而广之,用计算平均数的办法就可以评估整个企业的顾客服务质量水平。
2、服务营销战略质量管理模式
服务营销战略质量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产品生产模式,顾客满意模式和相互交往模式。服务生产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管理学家莱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服务工业化”的观点。他认为管理人员可通过生产体系客观地控制无形产品的质量,企业可使用现代化设备(硬技术)和精心设计的操作体系(软技术),取代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进行大规模生产。顾客满意模式强调管理者和营销人员应从顾客的角度来看待服务和服务质量,认为顾客是否会选择并重复地某个企业购买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是否会与服务人员合作,是否会向他人介绍这种产品,是由顾客对服务过程及其结果的主观评价决定的。美国服务营销战略学者奥利佛提出的“期望与实绩比较”模式,就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顾客满意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相互交往模式把服务人员与顾客间面对面的交往看成是服务的核心。管理人员应根据人际关系理论、角色理论等相互交往理论,分析面对面服务,指导面对面服务营销战略设计和管理工作。
3、填补“服务差距”——改善服务营销战略质量
服务过程是由一系列前后相继、相互制约的行为构成的。在服务过程中,从决策者对顾客期望的认知到服务质量的规范化,再到服务信息向顾客的传递以及服务的实际执行,服务组织内部存在着四个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极大地影响着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因此,理解这些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服务营销战略质量的影响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服务营销战略差距1: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服务提供者认知之间的差距。
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可能并不确切知道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因此管理人员认为的顾客期望可能与顾客的实际期望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大小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市场调查。服务企业对市场调查及其他一些不能带来直接利润效果的营销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特别是一些中小服务企业,在确定了经营方向、目标市场、服务范围及价格水平等设计质量之后,几乎从来不做市场调查。在他们看来,由于顾客参与服务过程,因此,只要“操作”出色,顾客就会满意。这种操作导向的服务观念偏离了顾客服务这个中心,使管理者不可能真正理解顾客的期望和要求。
其次是内部纵向沟通,即从服务执行人员一直到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之间的沟通。服务执行人员在与顾客的直接接触中,最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他们掌握的信息要向上逐级传递,直至到达企业最高主管。在这一沟通过程中,只有保证信息渠道的健全畅通,才能使负责决策的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完备的信息,从而对顾客的服务期望作出准确的判断。
第三是管理层次。在服务执行人员与最高主管之间的中间管理层次及其管理人员,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散源。中间层次与人员越多,沟通就越困难,沟通效率就越低,其间的信息丧失率和错误率就越高。
服务营销战略差距2:服务提供者对顾客期望的认知与服务质量规范之间的差距。
服务企业在制定具体的服务质量规范时,会因为质量管理、目标设定、任务标准化和可行性这几个原因,使管理者对顾客服务期望的认知无法充分体现在所制定的服务质量规范上。
首先,服务企业会因为缺乏全面、系统的服务质量管理而使差距加大。许多服务企业容易把管理重点放在节约成本、短期利润等易于测量且效益明显的目标上,而对服务质量管理缺乏必要的重视,致使服务质量管理水平较低。
其次是目标设置。目标设置是一个组织存在的前提,它不仅有利于提升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水平,而且有助于组织的全面控制。大量的事实表明,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司都有一套明确的目标。顾客服务目标需要完整地反映在企业的服务质量规范之中,并以这些目标作为服务质量控制的依据。
再次是任务的标准化。对顾客期望的认知向服务质量规范的转化程度还取决于任务的标准化过程。有效的任务标准化工作将有助于缩小这一差距,否则可能使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且通过服务的标准化,使服务行为有统一的标准,将有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对服务的标准化主要依靠各种技术来实现,如用机器设备取代人员服务,改进服务操作方法,对员工进行标准化培训等。但服务任务的标准化是有限制的,任务的标准化决不能搞“一刀切”,而只能对那些常规性的服务项目和环节特别是顾客不参与的服务过程进行标准化。
最后是可行性问题,即满足顾客一定的服务期望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是否合理可行。如果管理人员认为顾客的服务期望在本公司无条件满足,那么对顾客期望的认知与服务质量规范之间的差距就会加大。
服务营销战略差距3:服务质量规范和服务提供者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
当服务提供者不能够或不愿意严格按照服务质量规范提供服务时,这种差距就产生了。由于它是在服务表现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也被叫做“服务表现差距”。影响服务表现差距的因素包括服务意识、团队协作、员工胜任程度、技术胜任性(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水平满足一定服务质量要求的程度)、现场控制、跟踪控制、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等。
服务营销战略差距4:服务提供者的实际行动与服务提供者沟通之间的差距。
服务组织在广告和促销中作出的服务承诺与实际提供的顾客服务之间的差距,往往是由于企业与顾客间的沟通发生差错或者过分夸大其承诺、滥许承诺造成的。服务提供者向顾客传递的信息会影响顾客的预期,当这种预期得不到满足时顾客就会失望,从而导致公司的形象受损。为了缩小这种差距,一些服务企业采取了低“姿态”的营销沟通办法。日本一位著名的零售企业家曾说:“如果顾客来我的商店购买商品时,把他要购买的商品想得太好,我就一定要想法给他泼点冷水。不然的话,虽然他在我这里购买了这个产品,回去后,他发现这个产品达不到他所期望的好处,他就会认为我们欺骗了他,这就是我们的企业走向毁灭的开始。”因此如果能适度降低顾客的服务预期,实际上就等于相对地提升了顾客的感知质量。
(二)顾客满意服务营销战略
顾客满意战略,又简称为CS战略,是英文CustomerSatisfaction的缩写,最早始于90年代日本的汽车工业,随后日本及许多发达国家的其他产业包括服务业也纷纷引进。这一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为方针,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按顾客的观点来考虑和分析顾客的需求。实际上,顾客满意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思想,无论是50年代的消费者市场营销,60年代的产业市场营销,70年代的社会市场营销,80年代的服务营销,还是90年代的关系市场营销,其核心都是追求顾客的满意。但将顾客满意作为一种战略提出来,却有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正是顾客满意战略的提出,推动了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度、企业经营绩效间的关系,影响顾客满意因素,如何衡量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在实践上,则推动企业将其战略重点由过去的市场份额规模增长,转向了市场份额质量(用市场份额中忠诚顾客的百分比来衡量)的提升。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不仅有利于增加顾客的利益,而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
顾客满意服务营销战略的主要内容有:
(1)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去研究设计产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
(2)不断完善服务生产与提供系统,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安全、舒适和便利;
(3)重视顾客的意见,顾客参与和顾客管理;
(4)千方百计留住顾客,并尽可能实现相关销售和推荐销售(即通常所说的3R——Retention,RelatedSales和Referrals);
(5)创造企业与顾客彼此友好和忠诚的界面,使服务手段和过程处处体现真诚和温暖;
(6)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组织;
(7)分级授权。
(三)服务营销战略组合战略
传统的营销组合理论是以制造业为基础提出来的。由于无形的服务产品具有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点,传统的4Ps在服务市场营销中具有其局限性,因此营销学者在传统的4P(即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P:人员(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和过程(Process)。这样,原来的4P加上新增加的3P就构成了服务市场营销的7Ps组合。
1、服务营销战略产品策略
尽管有不少人为标准化的服务产品策略进行辩护,但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仍然是那些根据其目标市场的需求调整其供给品的服务企业。金融服务便是如此。例如,西班牙的银行分支机构通常要比其他欧洲国家的大一些而数量少一些。西班牙人喜欢使用和持有现金。他们对支票和信用卡有一种厌恶感,因为这两种金融工具都会给税务部门留下稽核的交易记录。因此,在西班牙,最关键的银行服务属性是银行服务的方便性。又如,墨西哥人使用信用卡的购买量很小,顾客需要方便地提取现金。K·玛特能在墨西哥取得比沃玛特更大的成功,据说原因之一是K·玛特在它的商店里设置银行以方便顾客提取现金。抵押条件是金融服务领域体现文化差异的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在美国,典型的银行按揭是30年。在中国,银行为居民购房提供按揭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最常见的是提供5年到20年的按揭。在墨西哥,人们一般用现金购买住宅,因为在那里人们无法为买房子取得银行贷款。在日本,100年的银行按揭是常见的。
旅游服务通常也需要实行差异化策略。随着日本人出国旅游人数的增多且旅游支出的增大,不少国家的旅游业针对日本旅游者的偏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例如,日本人习惯于7到10天的短假,而且一般不在假期安排很多活动。日内瓦、罗马、巴黎和伦敦成了理想的度假之地。“四季旅馆”为了吸引日本游客而专门提供日本人所习惯的枕头、拖鞋和茶水等。
2、分销与促销服务营销策略
针对目标市场对服务的特殊需求和偏好,服务企业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分销与促销策略。据研究,德国人与日本人在对航空公司服务的评价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乘客对飞机能否准时到达预定地点最感兴趣;而日本乘客认为飞行中的舒适与否最重要。因此航空公司的服务和广告需要反映这种差异。
在新兴的巴西市场开拓目录销售市场的一个难题是巴西人对交货准时性的要求非常高。哪怕交货迟到一天,接受目录销售的顾客就会感到不快。他们希望在他们的信用卡账户上的金额减少之前或同时,就能收到商品。巴西人的这种特殊的需求需要零售公司增加额外的人员来处理频繁的购后电话。
3、沟通服务营销战略
服务营销战略的无形性也给沟通带来了较大困难。研究者发现了沟通中存在的四个层次的潜在难题,即语言、非语言行为、价值观和思维过程的差异。在这四种差异中,因语言的差异产生的难题最显而易见因而也最容易克服。如果零售店的店员只说汉语,而顾客却说英语,那么难题显然是十分明显的。然而,如果两个人在“时间观”上存在差异,那么当一方迟到时另一方在心理上产生的反应将不会明显地表露出来。
但是,在国际服务营销中,语言技巧有时也会是关键。许多美国跨国公司如麦肯锡咨询公司专门招募获得过美国工商管理学位的外国人在其国家为麦肯锡开拓市场。这些公司这样做并不只是因为派遣美国人去这些国家需要给他们支付较高的报酬,更重要的是为了向外国客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而且,这样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克服语言的障碍,还在于这些被招募的外国人接受过两种文化的训练,他们可以在两种文化间架起一座桥梁。
非语言行为会影响服务质量。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各种非语言线索的存在,而这些线索主要提供有关我们感觉方式的信号。在服务交易中,顾客的感觉是关键的信息。在跨文化的条件下,这些非语言线索通常比较难了解且容易被误解。笑、皱眉头、沉默的时间、插话、语气、用双手递名片,等等,所有这些非语言行为都能预示服务提供者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线索的涵义的变化很大。在咨询服务中,当日本的客户变得沉默时,并不意味着顾问人员应该说话,日本人可能正需要一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更多的信息。巴西人在空中旅行时打断空中服务小姐的谈话是他们热情的表现,而不是好管闲事或爱出风头。
对服务人员理解顾客非语言行为的能力的训练是保证服务效率和顾客满意的一个关键。显然,服务人员不可能被训练成顾客非语言行为的“词典”,关键是识别出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并制定出适当的管理战略和训练方案。
4、价格服务营销战略
与有形产品相比,服务特征对于服务定价可能具有更重要的影响。例如,由于服务的不可贮存性,对于其服务产品的需求波动较大的企业来说,当需求处于低谷时,服务企业往往需要通过使用优惠价或降价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剩余的生产能力,因而边际定价策略在服务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例如,航空公司就经常采用这种定价策略。就基本的定价策略而言,服务产品的定价也可以采用需求导向定价、竞争导向定价和成本导向定价。
服务企业除了可能需要考虑在需求波动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价格外,可能还需要考虑是否应该在不同的地理细分市场采用不同的价格策略。一般来说,在全球市场中执行统一的服务价格策略是不现实的。在管理咨询服务行业,即使同样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而且为客户创造的服务价值相同,所支付的费用相同,但在不同的国家,其收费可能需要作出巨大的调整。在美国上百万美元的收费项目,在中国可能只能收取数万元人民币的报酬,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目前咨询服务业的市场不成熟,而且咨询服务业本身还十分幼稚。又如在快餐业中,麦当劳在全球市场执行着不同的价格,因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购买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消费习惯上也具有不同之处。
5、人员服务营销战略管理策略
在服务利润链概念中,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取决于服务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而服务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能否让顾客满意,又取决于员工的满意与忠诚。只有满意和忠诚的员工才可能提升他(或她)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由于服务的不可分离性,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往往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服务人员与顾客间在服务生产和递送过程中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着顾客对服务过程质量的感知。因此,服务企业的人员管理应是服务营销的一个基本工具。服务企业人员管理的关键是不断改善内部服务,提升公司的内部服务质量。公司内部服务即公司对内部员工的服务,它的服务质量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服务质量,即有形的服务质量,如财务收入;二是内在服务质量,即无形的服务质量。但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主要还是来自于员工对公司内在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它不仅包括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态度,还包括他们对同事关系的感受。
6、有形展示服务营销战略
由于服务的不可感知性,不能实现自我展示,它必须借助一系列的有形证据才能向顾客传递相关信息,顾客才能据此对服务的效用和质量作出评价和判断。一般来说,服务企业可以利用的有形展示可以区分为三种:
(1)环境要素。空气的质量、噪音、气氛、整洁度等都属于环境要素。这类要素通常不会引起顾客立即注意,也不会使顾客感到格外的兴奋和惊喜,但如果服务企业忽视这些因素,而使环境达不到顾客的期望和要求,则会引起顾客的失望,降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
(2)设计要素。这类要素是顾客最易察觉的刺激因素,包括美学因素(建筑物风格、色彩等)和功能因素(陈设、舒适、标识等),它们被用来改善服务产品的包装,使服务的功能和效用更为明显和突出,以建立有形的赏心悦目的服务产品形象。
(3)社交要素。社交要素是指参与服务过程的所有人员,包括服务人员和顾客,他们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和评价。服务企业通过环境、设计、社交三类有形展示要素的组合运用,将有助于实现其服务产品的有形化、具体化,从而帮助顾客感知服务产品的利益,增强顾客从服务中得到的满足感。所有这些要素,在国际服务营销中,可能都需要根据目标群体的特殊文化,如审美观、习俗、偏好的差异,作出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