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营销传播创业,言者甚多,论者亦众,但真正理解“创业”之真谛者寡。就其原因,不是对“创业”二字缺乏深入思考,就是关于“创业”说的多做的少,或从未尝试过。在我们看来,创业的一般含义是容易理解的,那就是创业者白手起家,创办属于个人、家族或团队的产业,并使所创之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但若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创业的含义就更为丰富,更有特色,其特色至少有二:一是所谓创业,就是某种体制或秩序“不带我玩”而我在体制或秩序之外“自己玩”的意思;二是所谓创业,就是我对某种体制或秩序不满意从而在体制或秩序之外“另搞一套”的意思。两种意思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导致“自己玩”的原因有别。但两种意思亦有共同,共同之处是:“自己玩”的空间都是体制或秩序之外,即创业者都是在体制或秩序之外寻求生存和发展。
从历史视角审视,历史上的创业与当代的中国营销传播创业,在性质上也有不同。历史上的创业,从经济活动角度而言,数量上星星点点,性质上未成主流;而当今社会之中国营销传播创业,从经济角度看已成社会主流和时代最强音,规模上更非昔日可比。至于历史上政治人物所谓“打江山”式的创业(如刘备、朱元璋等),更与当代我们所谓创业有本质差别。那样的创业不过是极少数人夺取“天下”的政治活动(或阴谋活动),而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业活动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人自我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创新之举。从与时俱进的高度视之,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业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创业,才是真正可以推动、支持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持久力量。而封建历史上那些“打江山”的政治人物的所谓创业活动无一不是以最后走向衰败而告终的,根本谈不上是一种“持久力量”。
显而易见,本文所谈中国营销传播创业,即属于这种“持久力量”的创业。而这种意义上的“创业”才是一个神奇的字眼,才具备神奇功能。
首先,中国营销传播创业意味着创造或创新,其本质是创业者或创业家自己给自己搭建施展拳脚、释放能量的舞台。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也是一个庞大的舞台,只是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是少数人(也就是“体制内的人”),这些人不是“国家干部”,就是“工人阶级(当然包括也‘知识分子’)”,广大农民,还有大批城乡无业人员是无法登台表演的。无法登台表演就意味着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政治地位。怎么办?最后的选择只能是创业——那就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或秩序之外自己干,搞个体、干民企,不一而足。三十多年前的鲁冠球(万向集团老总),当时也在“广大农民”的队伍之中,他当时的理想是进城当工人,也就是想到体制内去谋求发展。但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怎么办?他的选择是中国营销传播创业。先搞自行车修理铺,再办粮食加工厂,均未获成功。最后于1969年集资创办了挂靠“公社”的农机修配厂,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拼搏创新,终获成功。而且他的这种成功,比很多体制内获得成功的人们还要成功。这,就是中国营销传播创业的神奇功能。
中国营销传播创业,它是与就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与中国营销传播创业不同的是,就业不是自己找事做,而是靠组织或别人安排事情给你做。就当时情况而言,若从就业角度看,鲁冠球是不值钱的,或无价值的。因为作为“农民”和初中肄业生的他,传统体制是不承认其价值的。但从创业的视角透视,鲁冠球太值钱了。他一手创办、经营至今的万向集团,2001年实现营收86亿元,创利润近10亿元,创外汇1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如此案例,不在少数。由此观之,“创业”二字神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