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的激烈动荡,各种销售管道的绩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纷纷追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式获得更高的经营业绩。
在营销的理念上也逐步开始由传统市场导向的4P理念落实到消费者导向的4C理念:强调更为精准的对消费者的了解与洞悉、更为低廉的消费者支付或购买成本、更为便捷的购买方式以及更有直接有效的沟通来开展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信息与通讯科技的发展,大大改变了销售管道的形态,使得企业的营销方式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工具得以精确的投资估算和量化,提升营销的准确性,并提升营销的投资回报(ROI)。在消费者环境以及大营销环境变迁的形势下,由于符合科技优势以及现代人追求快捷、方便的消费形态,加上成本低、效率高的特性,电话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电话营销的应用贯穿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宣传、销售、客户调查与分析,甚至再开发等各个环节。
电话营销市场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通常从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前导性的功能—营销第一步是要接触客户,电话是最有效率的选择;二是量的提升—电话营销市场能够充分补足营销人员在面对面的接触量上之不足,这种方式可以节省时间、体力、金钱花费,是最经济的一种营销模式。电话营销市场的最主要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大数法则原理,也就是以量取胜。
1、世界各地电话营销市场方兴未艾
美国电话营销市场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目前是全球电话营销目前最发达繁荣的国家,据美国直销协会(DirectMarketingAssociation)统计:美国电话营销从业人员650万人(最高时期占总就业人口的3%),从事电话营销市场服务的企业8万多家;美国2002年电话促销方面的开支为803亿美元,2006年电话营销市场开支增至1048亿美元;美国本土通过电话购物的人员最高占总人口的45%;美国本土电话营销相关产值高达5千亿美元。根据英国电话营销协会CCA统计数据:英国注册的电话营销中心超过5000家,电话营销就业人口35万人;在苏格兰,电话营销市场属于当地企业重点扶持的产业,电话营销人员超过4.6万名。台湾地区电话营销始于1988年左右,电话营销市场初始被运用在信用卡的销售上,后来是保险行业;由于绩效相当好,后来慢慢扩及其它金融产品与其它类型的商品—台湾已有超过20种行业单用电话行销即获得高产能与高绩效。
中国香港的外包式电话营销经过10年多的发展已经成熟起来。香港外包式电话营销服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7)属于简单的电话营销服务;第二阶段(1998~1999)属于传统呼叫中心服务;第三阶段(2000~)属于多媒体电话营销市场中心,并提供CRM全套服务。银行、保险和电信行业是香港外包式电话营销服务的最大客户来源;新行业—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市场(.com公司)造就了电话营销服务的新市场。香港市场现在有各类外包式电话营销市场中心几十家,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电信巨人,代表是香港电信;第二类—由寻呼台演变,代表是润迅(香港)公司;第三类—传统电话营销市场公司演变,例如iCcare和800Teleservices属于最专业的外包式电话营销中心;第四类—数据库公司和技术公司演变,代表是DataTrade。
2、中国电话营销市场已经形成产业链
电话营销市场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已经从狭义的电话营销市场转向了广义的电话营销市场。电话营销市场所涉行业包括电信、金融(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邮政、物流、电视购物、互联网、IT、消费电子、消费品(服装、食品、化妆品、保健品)、零售业、交通旅游(航空、订房订票、城市交通)、汽车业、传媒(广电、报业、网络媒体)、公共事业(电力、自来水及燃气)、烟草、石化、制造业、医药卫生、统计调查等和外包式电话营销市场中心、中小企业,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呼叫中心应用(公安、税务、工商、市长热线、社区服务、城建、劳动保护、海关等)。同时,中国以房地产等行业为代表,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中介服务机构和产品代理公司。
电话营销市场业务包括呼入业务和呼出业务;从面对的对象来看分为两类:一般消费者(个人)和企业。面向一般消费者(个人)的呼入业务包括:商品或服务的订购受理,旅馆、机票预约以及包含投拆处理的客户服务;面向一般消费者(个人)的呼出业务包括对商品或服务的推销、市场调查、市场测试、催缴费用等。面向企业的呼入业务主要是商品或服务的订购受理及客户服务;面向企业的呼入业务呼出业务主要是推销、销售支持等。
由于中国市场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绝对海量的用户群(超过5亿手机用户),建构了有利于电话营销市场的生态环境(因为电话营销市场以打手机的方式接触客户是最有效率的),中国电话营销潜力巨大,即将呈现爆炸式增长。电话营销市场以广义的概念在中国各个行业的应用中不断出现—呼叫中心、电话营销市场中心、互动营销中心、互联网/多媒体/虚拟呼叫中心、多媒体客户中心等众多的应用范畴和产品特征。
例如:销售慧智(SalesWiz)就属于远程互联网呼叫中心的一种:用户接入互联网,就能成为远程座席,可以给客户打电话、发短信、发传真、发邮件,同时还融合CRM思想、整合办公自动化OA和工作流技术等。互联网呼叫中心充分体现了“网络+电话+传真+短信+工作流+CRM”融合后的营销模式,这种介入传统行业或其他行业的代理推广,有可能如入无人之境的打开一个个空白,创造新的销售奇迹。
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电话营销市场产业的发展轨迹,中国电话营销市场即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包含着电话营销市场的设备/系统供应商、第三方服务平台提供商、产品与服务的代理销售公司/机构、数据库信息供应商、咨询培训机构、通过电话营销市场推广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与企业、行业标准推广与认证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终端消费者等,电话营销市场健康、有效产业链的形成,将有效的促进中国电话营销市场产业的发展与飞跃。
3、电话营销市场产业迎来
第二个高峰期中国电话营销市场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电话营销市场中心以呼叫中心为主要表现形式,目前进入快速发展和繁荣时期。Frost&Sullivan(中国)咨询公司与CTI论坛的调查数据显示:1998~2001年间,中国呼叫中心总体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40%,国内呼叫中心产业处于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资金投向呼叫中心行业,希望通过提供外包服务赢取利润。2004年中国呼叫中心席位总数为14万个,从不同行业呼叫中心席位数量看,电信行业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制造企业占6.5%,企业占5.65%,银行占5.58%。
2004年中国呼叫中心投入205亿元,从不同行业呼叫中心投入绝对值看,电信行业占据42.4%,银行占21%,外包式服务占12.9%,其他行业市场份额均低于5%。
2005年中国主要行业的大型用户呼叫中心需求比例平均为8.5%,其中需求比例较高的行业有交通、企业、电力,这些行业大型用户呼叫中心需求比例超过了10%。另外,烟草、汽车制造、流通和钢铁企业呼叫中心需求大致在7~8%左右。随着中国呼叫中心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呼叫中心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呼叫中心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呼叫中心坐席的增长速度从2001年的20%逐渐下降到2005年的8%左右,但这并没有影响呼叫中心的整体市场优势,2004年呼叫中心的市场份额达到172亿元,2005年全年的市场份额达到192亿元。
2006年开始,中国电话营销市场产业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这是因为在大型企业用户呼叫中心应用的带动下,呼叫中心的中小型企业市场逐渐成熟,需求将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中国呼叫中心市场增速从2005年的8%快速攀升到2008年的17.6%。特别是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从经济、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为全社会带来的巨大的拉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