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企业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企业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一、服务: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
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企业职能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企业必然也应树立“小企业、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共权力,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企业),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2.服务是企业职能的必然选择企业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企业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企业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企业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服务是企业的首要职能。现代西方各国企业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中国行政管理陷入信任危机,引起了国际性的公共管理改革,要求企业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西方各国通过多方面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以企业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中国行政管理,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更何况中国企业本身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最终实现企业职能的方向性选择,就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
3.转变观念:“小企业”与“大服务”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企业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企业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中国行政管理。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中国行政管理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企业就是服务机关,企业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企业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企业的全面干预和中国行政管理控制,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企业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企业能“为民作主”。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自然也不对企业提出什么要求;另一方面,企业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现代企业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企业树立新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中国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企业的权力,主动要求企业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企业、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二、企业该为谁服务
既然服务是企业职能的必然选择,那么,企业到底该为谁服务呢?
1.为公民服务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企业、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企业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企业之间的权能委托,企业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企业。众所周知,企业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赋税支持,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企业为公民服务,反映公民的意愿,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而非企业单方面的“恩赐”。
2.为国家服务中国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执行国家的意志。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任何中国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服务于统治阶级。中国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企业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
在内外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下,统治阶级还要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事务,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企业通过执行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为国家经济文化等发展服务。当然,企业代表国家与它国开展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竞争,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企业为国家服务的应有之义。
三、21世纪中国企业:掌舵而非划桨
“今天我们企业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企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是我国各级企业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掌舵与划桨现代国家的企业,既具有决策与指挥的职责,又具有执行和操作的职责。如果把决策、指挥比作“掌舵”的话,那么具体的服务执行就是“划桨”。掌舵是一种方向性、目标性的引导,而划桨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从另一方面来理解,“掌舵”是企业方针政策等宏观方面的服务,而“划桨”则是具体的服务。
企业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竞争。在企业同类部门中企业雇员以及为企业服务的机构,如印刷、会计、采办、通讯数据处理,车队、修理等之间开展竞争,可以解开官僚主义的死结。二是企业与私营部门的竞争。在一些由企业垄断的服务中,如交通、电信、邮政、水电等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企业垄断,给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迫使服务质量的提升。三是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把一些企业可以撤手不管的服务,诸如清除垃圾、城市环卫、医疗卫生、职业培训等通过招标方式出租或承包给私营部门,实行“有偿服务”,由市场来完成,可减轻企业负担,以便企业更好地“掌舵”。
“三个有利于”是一种实践标准。企业的服务是否达到了这一标准,最终要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企业服务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好处……都主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这是对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服务的最具权威性和决定性的价值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