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儒家管理哲学之“人性论”

企业培训师观点:儒家管理哲学之“人性论”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如何认识人性决定了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于人性的认识,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孔子的“性相近”论

  孔子对于人性的经典论述是:“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他认为,人由先天遗传下来的本性出生时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形态和本质的差别,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塑造。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经历,人性之间的差距才拉开了。这里强调是人的成长过程和环境要素影响了人性的发展。孔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论语·季氏》)。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交的朋友(及周围的环境)是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另外一句古语也正好印证了孔子的主张,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的人性主张还可以从其儒家管理哲学思想中找到线索。在整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且具有很强概括性的概念就是“仁”。关于“仁”的具体含义,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但从汉字结构上看,“仁”由“二人”组成,总体上是倡导关心人、爱护人、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此外,孔子反复强调以“德”为中心的儒家管理哲学手段,主张通过疏导、示范和感化等方式影响别人和管理老百姓。

  二、孟子的“性本善”论

  孟子对于人性的经典论述是:“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向善的本性,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孟子通过流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善”是人性的本质属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的“仁义礼智”具体指的是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皆有之”。

  对于现实中那些不善的人和现象,孟子解释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就像通过外力改变水流一样,人干坏事不是因为本性的原因,而完全是因为受外界的影响造成的。所以人性的善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三、儒家管理哲学

  尽管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对于人性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但他们在人性塑造的终点上却是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荀子提出,“涂之人可以成为禹”(《荀子·性恶》)。包括孔子的主张在内,儒家“人性论”最终的价值取向却不约而同的指向了人的善行。儒家期望人能够通过影响、教育、教化而最终成就“善”。如此的“人性论”决定了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最典型的儒家管理哲学结构就是社会统治体系,国君是最高级别的经理人。所以,“以人为本”在儒家思想中更侧重于“以民为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统治就会遇到内忧外患。因此,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荀子也认为,“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荀子·君道》)。对于现代组织也一样,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尊重人、善待人”是也“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不仅适用于人们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也适用于协调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经理人与被经理人之间的权力距离相对较大,处于上位者经常是不顾及下级的感受而发号施令,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因此,经理人应该换位思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2.德礼并行。

  对于管理的手段,虽然儒家强调道德教化,但同时也不排斥规章制度①,即德礼并行。“德”是出于自觉、内化于心,“礼”则重于规范、外化于形。孔子认为,当政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众自然就“有耻且格”了(《论语·为政》)。总的来看,儒家管理哲学是主张“以德为先”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礼”的作用在于引导人的行为,平衡各种关系,维持一种和谐的状态。黎红雷教授认为,儒家管理哲学的“礼”说到底也是一种道德性的规范,“礼”对人的外在控制是通过“德”对人的内在控制实现的。德礼并行的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塑造人、影响人的过程,是建立在儒家基本“人性论”的基础上的。没有道德原则,礼仪规范无从树立;没有礼仪规范,道德原则也无法推行。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德”就是企业文化中的精神实质,“礼”就是企业管理运作的模式和行为规范,唯有二者紧密结合,企业管理才能有效率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3.修己安人。

  曾仕强曾将中国管理模式总结为通过“修己安人”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说法之所以能被很多人接受,其合理性可以从儒家的经典论述中找到依据。“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修己”对于经理人来说,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品行,提升道德修养,遵守行为规范,以良好的风范来影响下级,实现“安人”的目的。“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中庸》)“修己”和“安人”是同一过程的两端,前者是起点,后者是终点,“仪正而景正”、“盘圆而水圆”(《荀子·君道》)。“修己安人”不仅充分体现在当今管理实践中,也引起了广大管理研究者的重视:家长式领导研究者把之称为“德行领导”(moralleadership),主管忠诚研究者则把之称为“内化”(internalization)。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论断还充分证明了“修己安人”的跨文化有效性,他认为,“只有那些有能力管理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经理人”②。

  四、总结

  本文深入分析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主张的基本内涵。虽然他们关于人性的出发点不一致,但最终共同指向了以“善”为目标的“人性可塑”方向。基于此,结合现代企业组织的管理实践,本文指出了儒家管理哲学的“以人为本”、“德礼并行”和“修己安人”三个基本特征。本研究对于我国中高层经理人深化传统文化认识、扩展管理视野、提升管理有效性有重要指导作用。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