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一方不能履约或不能完全履约而给另一方带来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处在供应链背景下的企业综合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而且还包括供应链的风险因素给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如信息传递风险、财务状况风险、市场波动风险等。供应链金融,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状况,给企业带来融资优势,但另一方面,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影响因素也更多。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彼此依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涉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在此时,加强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行业风险因素
行业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和监管环境、行业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企业进行行业风险分析,目的是判断企业所属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对经济变化反映的敏感性,行业风险揭示了行业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
(二)企业综合实力
企业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潜力和信用记录。这七个要素科学而全面地反映了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1.企业的基本素质。企业基本素质是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内部条件,较高的企业素质可以保证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新业务、提升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2.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状况的最主要表现,也是企业信用评价的首要指标。企业偿债能力及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逾期债务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
(三)供应链运营状况
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状况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供应链的运营状况良好,交易风险较小,就可以弱化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管理;反之,则加强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管理,使其信用状况恶化。
1.生产绩效。供应链的整体生产绩效评价侧重于投入、产出等量的度量,反映供应链的整体生产能力、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及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主要通过核心企业的产销率、核心企业的产需率、核心企业产品成本、核心企业产品生产循环期和供应链总利润率等指标反映。
2.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反映了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是否畅通,直接影响链中的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存货控制和配送规划等。反映供应链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信息共享程度和信息系统完备性等。
3.竞争力。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评价侧重于投入、产出等质的度量,衡量的指标主要有供应链的品牌竞争力、产品质量竞争力、客户满意率等网。
4.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上下游企业是与被评价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交易伙伴,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密切程度、上下游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沟通水平等指标反映。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成因
(一)宏观层面的成因
供应链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供应商的风险和物流配送的风险、信息传递的风险、财务状况的风险、市场波动的风险及合作伙伴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因素主要对中小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给中小企业带来信用风险管理。
1.供应商风险和物流配送风险。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一般采用的是供应商供货,这就不可能避免的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旦供应商在供货上出现差错(缺货、时间延迟、质量不达标等),就必将导致整条供应链出现危机,供应链上其他环节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同样,生产过剩和运输过程的不稳定在整条供应链中将会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并由此导致供应链物流的中断,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
2.信息传递的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供应链的规模将日益扩大,信息传递延迟以及信息传递不准确都会增加,并使整个供应链陷入困境。例如,牛鞭效应就是信息传递不准确,导致链上各类库存严重积压,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成本增大,运营风险随之增大。
3.财务状况风险。大多数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的大量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随之将给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带来风险。
4.市场波动风险。影响销售的市场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旦出现不可预料的不利因素就可能导致销售下滑,市场出现逆转。企业的集中化经营的风险可能使整个供应链濒临崩溃。
5.合作伙伴风险。供应链各企业之间在技术水平、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和获利多少,以及各个合作环节应该得利多少,其间的平衡决定着供应链的稳定与否。
(二)微观层面的成因
企业微观层面的成因主要包括融资信用不足、偿还能力不足和财务信用缺失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融资信用不足。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程度普遍较低,相当数量的企业或单位信用意识淡薄,不能严格信守合同约定。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一些企业由于没有还款能力,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
2.偿还能力不足。由于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或者自身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偿还能力发生变化,无法在规定的信用期内还款,从而使得信用风险管理增大,这也是企业融资难的最直接原因。
3.财务信用缺失。有些企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为了逃税避税,与审计机构串通一气,制造虚假的财务数据,甚至有些企业通过设分公司,开设多个不同的账户,以达到其套利的目的。虚假财务信息欺骗了投资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大量资金的误投和流失,从而加大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
四、利差期权管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原理
(一)利差期权的内涵
信用利差期权是以具有违约风险的基准债券高于无风险债券的利差为支付依据的期权,即信用利差=基准债券的收益一相应的无风险债券的收益。假定市场利率变动时,风险债券与无信用风险管理债券(如国库券)的收益率是同向变动的,那么任何利差变动的原因必定在于对风险债券的信用风险管理预期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因此,信用利差期权能使信用风险管理从利率风险中分离出来。
(二)利差期权的损益分析
信用利差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赋予协议的买方选择权,到期时买方可以单方面选择依据相应条款和事先约定的利差支付或不支付。信用利差看涨期权买方的到期收入为:
而信用利差看跌期权买方的到期收入为:
其中,ST:约定的利差
MD:信用利差期权合约中基准债券修正后的持续期
信用利差看涨期权的买方在利差扩大时获利,而看跌期权的买方在利差缩小时获利。当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其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将上升,市场价格随之下跌,而与无风险债券(国库券)的信用利差则会扩大,这时风险债券的持有者可买入信用利差看涨期权来对冲由于信用恶化而导致债券价格下降的风险,因为当利差扩大超过ST时,买方可行权,按约定的利差将债券出售给期权卖方,这样就可以对冲由于信用利差变大而导致的损失;反之,当借款人信用等级提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将下降,与无风险债券的信用利差也缩小,这时风险债券的购买者可买进信用利差看跌期权,对冲由于信用利差变小、引起的市场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潜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