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就目前情况看,国际贸易的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教学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更为合理的设置《国际贸易》课程,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便更好的培养适应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合格人才。对于国际贸易的开展、国际物流业的良好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应以适应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根据这一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思考:
1.1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另外,以往的《国际贸易》教学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对外贸业务的总体过程把握不清,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1.2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1.2.1教学改革的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改革其无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问题,使学生提升岗位职责意识,增强专业操作技能的目标。《国际贸易》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程。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可抓住这一时机,先人为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岗位职责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物流工作,特别是国际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
1.2.2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破传统的“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时,及时引入最新的行业资讯,结合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方说:角色扮演、商务谈判、报价模拟等,让学生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同时加强双语教学,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教学,依托行业和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
1.3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
1.3.1教材的选取与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学任务得以开展的依托。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教学时,要根据各自大专院校的培养目标选取教材,或自编教材。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系统的介绍相关的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情况,教材也应进行相应的更新。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针对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教材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特点尤其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此外,各个高校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自编教材,自编教材要注重对国际物流最新动态的一些修改或者增删。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材选取上要注重以现成教材为基点,以自编教材为补充,通过自编教材的不断更新弥补现成教材在一些理论、方法上存在滞后性的缺陷。
2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国际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其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最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进出13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涉及到贸易术语的使用,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各环节,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关、报验等等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国际贸易中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即直接指导对外贸易业务的实践工作。
3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具备国际贸易知识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学生成功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1师资建设
课程讲授效果的好坏,除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有着必然联系外,还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行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分拆为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教师队伍结构
国际贸易课程的授课可以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或是物流管理专业中熟悉国际物流的教师中遴选,由于涉及到跨国商品贸易与流动、报关、报检等相关内容,因此物流管理专业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外,同时要配备相应的国贸教师共同形成物流管理专业完善的教师队伍。
3.2.2教师业务提升
目前教师教授知识内容主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学校安排教师利用一到两学期的时间到相关企业待岗实习,使教师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国际物流活动的具体流程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也可以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假期参加相关培训,不断补充、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升。
3.2.3物流管理专业性人才聘任
由于高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目标的要求,因而可以考虑在校企合作的环节中,聘请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一些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与企业人员面对面接触。这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为符合社会需求。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了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开展的力度上有待于进一步加深。当然,师资队伍建设也不仅限于此,各高校还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课程教学改革
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实行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教学。我们把课程实践分为认知实践、课内实践、综合模拟实践和校外实践四模块。
①课程认知实践模块
认知实践是学生在开始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为了迸一步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较感性的认识,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或外贸型生产企业观摩、见习,了解外贸形势,熟悉主要进出口产品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了解从业人员素质、技能、能力要求。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对该行业有所了解。也可请有外经贸实践经验的实业界人士做报告、演讲,介绍外贸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认识。
②课内实践模块
主要是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当《国际贸易》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或带领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还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
③综合模拟实践模块
《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的素质。
3.3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映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课程综合成绩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本课程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基本知识点(50%)通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来考核;基本技能点(50%)通过案例分析、情景分析来考核。同时也可以辅助市场调研、模拟操作(电子模拟、现场模拟)、企业见习等考核方式以一定比例给予分值,考虑比例,进行考评的主体不仅仅包括教师,可以根据考核的形式包括企业、家长、学生、专家评分等。
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贸易课程要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在设定教学目标、教材的建设与选择、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上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实际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为主;实现课程教学、课程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