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浅谈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培训师观点:浅谈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经年来,我们时常在媒体上看到或听到某煤矿发生透水事件,某地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某大型娱乐场馆发生安全管理事件……..这些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法律而造成的事故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企业安全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安全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安全理念提了出来,并很快得到认可和飞速的发展。如果把安全比作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那么安全文化就是生命线中给养的血液。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形式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

  作为以公路客运为主的交通运输单位,在加大设备硬件投入,提升装备科技含量及其运用水平的同时,该如何通过建设安全文化,有效地抓好以人文的安全生产管理呢?本人认为,从当前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情、理、法三个关键节点,使之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这样就能把安全生产管理不断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推动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一、以“情”凝聚人心,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

  “人心齐,泰山移”。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精神力量气着极大的作用。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一个集体是否具有凝聚力、方向力和战斗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心向背。因而,要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新理念,就必须进一步凝聚人心,增强合力。

  1、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员工的关心之意、厚爱之情,让每个员工都能深深感受到集体的呵护和组织的温暖,进而迸发出敬业爱岗的极大热忱。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就有许多好的做法,如与有思想问题的员工谈心、到有矛盾的员工家去家访、为有困难的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等,使员工“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这些做法都包含着一个浓浓的“情”字。

  2、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搞好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就更应当重视和用好“以情凝聚人心”这一法宝。在实际工作中抓好三个“更多”,一是工作上更多关心,二是学习上更多帮助,三是生活上更多关爱。掌握员工的精神状况,时刻关注员工的忧虑,体察员工的冷暖,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譬如,在员工生病住院是前去探望,员工家庭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分公司有位员工做胃部肿瘤切除手术,在探望他的同时其所在的车队还为他捐款;有位员工的家属患白血病,治疗费用庞大,公司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细微处见真情”,其他员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润物细无声”,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更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3、舆论宣传应具亲和力。宣传、工会、共青团等部门应紧紧围绕“安全就是品牌、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责任、安全就是保障”的主题,多开展一些形式新颖、寓教于乐、职工参与面广的宣传活动,培养员工谈安全的情趣,在广告宣传、标语、安全提示和安全警句中多用“请”字,体现人性化,形成“安全是幸福的,安全是快乐的”主和弦,形成“安全叮嘱”无处不在的立体辐射态势。

  总之,在企业内部,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企业安全经理人只有以“情”为纽带,靠“情”作桥梁,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把员工凝聚在一起,使企业充满活力,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靠“理”统一思想,提升员工安全文化素质。

  “理不讲不清,话不讲不明”、“意识决定形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员工最服的不是权、不是官,而是理,也不难看出员工的安全素质(意识和技能)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决定安全生产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因此,围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思想理论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

  1、我们可以通过读报、通报各类事故、观看安全教育录像等形式,向员工讲清“三个道理”。一是站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站在维护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高度,讲清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道理”,明白安全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之一,理解安全在改革开放中重要地位;二要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安全好、百业兴”这个现实;三是向员工讲清违章违纪造成血的教训这样直观、朴素的道理,从而真正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

  2、我们可以利用组织全员培训、召开班组会与班前后列队等形式积极开展“以人为本”和“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集体荣誉感教育、安全责任感教育,以身边不安全事实、血的教训为反面教材,譬如7.9工伤事故,8.23行车事故等使员工深切感受不安全带来的惨痛代价,充分认识“我”在家庭、企业、社会中的重要性:安全不仅是企业生产的需要,最主要还是自己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安全不仅要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还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关爱生命安全出行》教育片中那个坐在篮球里的小女孩,相信已深深地印在了每位员工的脑海里,违章造成了她一生的伤痛,让每位员工从中体验出“伤亡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弥补”这一观念的深刻涵义;使员工发自内心地重视人生安全,重视安全生产,自主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我们在抓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时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四个环节,一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实效性,不能死搬硬套、墨守成规,也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二要注意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其中必须考虑到企业中部分年龄大、文化层次低的员工的实际接受和理解能力。三要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虽然安全目标一致,但岗位不同,其安全生产的要求就不同,如行车安全是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应该提升驾驶员的安全生产素质,熟练掌握安全技能;当前危险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隐蔽性也越来越强,应提升危检员对危险品的识别能力,把好“人口关”;随着旅客流量的不断增加,形势地不断变化,公共安全等日益成为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的重点。四要提升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集中学习或分散学习,也可以统一培训或专项培训,又可以开展如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周、安全板报、组织演讲比赛、安全论坛和岗位操作竞赛等,不拘一格,从而使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总之,没有具备现代安全文化素质的人作为现代企业的安全生产力,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将不利于道路客运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
三、用“法”规范行为,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的管理与执行,也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发生。因此,安全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必须向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渗透。

  1、向企业安全管理的制度中渗透。一是以我们应以《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法》和《安全管理新机制》为基础,对危险品管理、票据管理、现金管理等各项具体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努力使之物化为自觉行动;二是分解目标,签订安全责任状,将各个层次中经理人与被经理人的责任状和义务进行明确、细化,形成上下互动的安全责任链条;三是要制定出各类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如消防演练、紧急疏散演练等,让广大员工在遇到危急情况时能从容应对。

  2、向企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渗透。俗话说:“只有不到位的管理,没有抓不好的安全”。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把先进的安全文化、多年积累的经验应用到安全管理中,精心组织,把好每一道关,实现对每个人、每件事安全运行的控制。一是改进工作流程,流程的改进不仅能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改善,同时也能促进安全生产。如去年公司对无锡汽车地块进行了流程改造,实施了提前20分钟进站上客,为安全有序创造了条件。二是重视班组管理,实现“安全管理重心下移”,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只有从班组抓起,才能将“安全第一”方针和各项政策法规真正落到实处,筑牢安全管理长城。三是推行安全责任连带制,构筑联动式、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防范体系。通过“安全责任连带制”使员工们在作业时相互关心、相互提醒、相互监督,隐患早发现、事故先预防。

  3、向企业安全管理的考核中渗透。我们一是要把“敢于向问题较真”的理念渗透到安全管理的权过程,切实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做到制度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二是要注重针对性,兼顾系统性、层次性,坚持“自查”与“互查”相结合,日常、定期与抽查相结合,综合与专项相结合。三是要注意“静态”与“动态”相结合。“静态”就是要注意车辆、危检仪、消防设施等设备是否完好,运作是否正常。“动态”管理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抓好“动态”就是要加强现场管理,坚持每日的安全巡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如去年7月29日上午,分公司稽查人员在对开往浦东机场的班车进行检查时,发现一名10岁左右的小孩,正在行李箱内打着手电准备偷窃,稽查员立即采取措施,并报110,及时消除了不安全因素。

  总之,企业安全管理就是要以法规、规章、制度,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企业安全管理中来,建立齐切实可行的新型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周期良性循环发展。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而有效的管理境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只要我们坚持与时具进的精神,在实践中创新,在发展中求提升,我们一定能使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中结出丰硕的果实,为创建发展、繁荣、和谐的企业打造牢固的安全平台!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