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经营管理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两则”、“两制”的出台;二是统一行业会计制度;三是建立新的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48项审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建立。新准则的颁布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完善经济体制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加强企业监管,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三是提升开放水平,推进中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二、新准则内容的主要变化
新准则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目标更加强化决策有用性。与原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在会计目标上,坚持“受托责任”的同时,更加强调“决策有用性”。
2.报表观念以资产负债表观为核心。新会计准则体系明确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在资产负债观中,报表体系的核心是资产负债表,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收益计量原则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
3.价值属性谨慎引入“公允价值”。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要审慎适度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真实可靠。
4.会计政策自由选择的倾向性更强。新准则给予了企业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利,但企业在进行政策选择时,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5.信息披露强调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新准则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着更新,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会计报表的概念。
6.会计记录增加了灵活性。新准则规定企业经营管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不存在的交易和事项,可以不设置相关的会计科目。
三、新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新准则公允价值的采用,改变了现行制度“只报忧不报喜”的做法,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经营业绩。
在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中已提到,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而且对运用公允价值模式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所以,企业对运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少数、非经常性业务,要适度、谨慎地运用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测算后方可使用。
2.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与原准则不同,新准则在分类上改变了以往按期限划分的做法,而是按照企业经营管理层意图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划分体现着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意图,并且必须有企业决策机构的正式文件作为依据,财务部门不能自行对金融资产进行划分。
同一金融资产划分为不同类别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影响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市价)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计入资本公积,待处置时从资本公积转出计入处置期损益。
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确认
新准则以控制和具有重大影响为判断标准,形成两头成本法、中间权益法的格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母公司个别报表的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上,对合并报表不产生影响。
4.固定资产
新准则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方面的变化对企业影响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房屋建筑物所依附的土地使用权能单独计量的,不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作为无形资产入账。(2)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该变化一方面影响当期固定资产折旧,同时对房屋建筑物来说,通过合理划分可以降低房产税负担。(3)对外出租的房屋建筑物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单独核算,使出租业务的损益更加准确、收入成本更加透明。(4)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扩大,除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两类外,所有固定资产均应计提折旧,当期折旧费用增加。(5)在建工程办理竣工决算后,对原按暂估价值提取的折旧不再调整,当期漏提或少提折旧将会加大以后年度折旧费用、影响损益。(6)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影响外界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
针对以上变化,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做好相关工作:
(1)加强对各类固定资产的清理,财务与资产企业经营管理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密切配合,按照准则要求重新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确认、计量、核算,足额提取折旧。
(2)加强工程项目企业经营管理,及时转增固定资产,及时、足额提取折旧费用。
(3)认真研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房屋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计征房产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173号)的有关规定,对于通知中未列举的事项且与其原则不符的项目,能单独确认固定资产的,必须单独确认,以降低房产税纳税基数,减少房产税负担。
5.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1)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能达到或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可予以资本化;
(2)用于研发无形资产的借款可予以资本化;
(3)符合资本化标准构建期间占用了一般借款的,占用一般借款部分的利息支出应该资本化。
另外,该变化将对企业的筹资模式、筹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需要企业在准确预测利润空间和资金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对筹资方案提前做出合理安排,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6.无形资产和研发费用
新准则在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中,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两种。新准则将研究开发项目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无论是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认定还是研究开发项目两个阶段的划分,各企业均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理筹划,由相关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研究、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按照科学的程序、方法和标准进行认定和划分工作,必要时可以请中介结构进行指导。
7.资产减值准备
原准则和制度规定:企业计提和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另外,除适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和商誉外,只有存在减值迹象时才进行减值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提取减值准备。
8.捐赠资产计入当期损益
原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直接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资产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9.职工薪酬
新准则对企业职工薪酬的核算几乎涵盖了所有人工成本的范围,核算内容更加全面,更加明细。企业为职工发放或负担的所有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的工资和福利都将全面反映,职工的收入水平更加透明。
10.所得税会计
目前企业所得税核算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或递延税款法。根据新的所得税准则,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必须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要认真研究,提前预测所得税核算方法变化对企业净利润产生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模式下,财务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会计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反映”和“监督”,深深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经营管理业绩的影响
1.执行新会计准则将会增加完成各项经营考核指标的压力新准则产生的一些增利因素不会增加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入或减少实际的现金流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会同时增加企业的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增加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基数,导致完成这些指标的压力增大。
2.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企业经营管理层在做出决策时,必须了解不同财务处理方法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以做出符合企业利益的决策。二是需要重新考虑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指导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企业以利润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需要进行改变。三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促进财务和业务的融合,细化内部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信息的共享和信息的集成。
3.要求企业制度建设必须尽快与新准则相适应。
⑴修订会计核算办法。新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及其列报等均产生重大变化,企业的会计核算账户、内容和部分会计处理流程都需要进行改变,要求企业相应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以适应全新的会计核算体系要求;同时,企业需要照新准则体系建立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会计核算办法。
⑵加强税收核算的基础工作。新准则将在收入确认、资产计价、公允价值使用、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等许多方面与税收规定产生差异,企业需分析判断两者的差异,正确按税收规定计算纳税,而且需要按照资产负债表观确认每一资产与负债的计算基础,核算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需要加强税收核算的基础工作。
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新会计准则不仅仅是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披露予以规范,实施新准则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对企业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内控流程实施提出更高要求。按照新准则要求,企业要加快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在决策、风险防范、流程控制、信息传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机制,满足新准则的要求。
4.对财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准则变化多、操作复杂,各级财务人员要系统掌握,正确理解应用,提升综合素质。新准则使会计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结合的更为紧密,财务人员必须要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另外,新准则赋予企业自主决策程度加大,财务人员也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