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事关我们事业发展的全局和生命财产安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和谐烟草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牢固树立未雨绸缪、预防为主的思想,切实抓好应急管理工作。
各乡镇人民企业,县企业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省、市驻景各单位: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升全县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
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企业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
二、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要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职责,配置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各乡(镇)人民企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组织实施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承担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和任务。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县直各部门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组织体系,在县企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基层群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要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要根据实际,积极探索跨区域的单元化应急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明确相关责任。各乡镇企业、县企业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不同特性,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
2、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
力争到2008年底,各有关部门、各乡镇、一条山镇所有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都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编制基层预案要注重针对性,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同时,在基层预案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编制,使预案编制的过程同时成为宣传教育、动员群众的过程。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切实把一个个分散的基层预案衔接好、管理好,使基层预案更加科学有效。
3、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现有力量,以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力量、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保卫人员、志愿者队伍,以及卫生、国土、林业管理等基层工作人员为基础,同时吸收有关专家和有相关救援经验的人员参加,尽快组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确保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能够立即集结到位,并迅速开展有关处置工作。要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的装备,强化训练,加强教育,严明纪律,提升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制定落实补助、保险、工伤、抚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解决队员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4、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县发改局要根据《“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甘肃省人民企业关于做好当前应急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负责牵头编制《景泰县“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抓紧编制完善本乡镇、本部门“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规划,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各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并指定一批房屋结构坚固、抗灾避险能力强、交通便利、有卫生设施的学校、敬老院、村办公场地、老年活动中心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抗御本地区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提升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做好垃圾、污水和路障的清除工作以及饮用水和厕所等的卫生工作,防止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加强电话、广播电视、电网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应急宣传、信息报告、通信、交通等保障能力。城区各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加强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人口密集场所和工矿企业等高风险地区,要重点加强消防、避难场所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并按要求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电信、移动、自来水、电力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提升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并加强日常管理和巡查;建立或设立固定的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宣传教育设施和宣传用品;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与县上的应急指挥平台联网,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有条件的社区可布局一批电子监控设备,随时掌控辖区的安全状况。各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加强学生食堂、宿舍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做到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体系。
5、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工作,研究制定贯彻措施,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相关政策。
一要研究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逐步提升灾民生活救济补助标准。
二要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征用补偿制度,切实解决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经费困难,支持基层应急体系建设。
三要研究完善分散灾害风险、减少群众损失的保险政策,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四要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
五要研究制定关于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
六要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三、主要工作
1、做好隐患排查整改。
开展隐患排查是促进应急管理从被动防范转向源头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乡镇、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是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要逐步建立健全对各类隐患,包括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因素以及矛盾纠纷等的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对重点隐患,特别是存在洪涝、滑坡灾害隐患地区和危险品仓库、出租平房“多合一”建筑等,要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人员,制订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
2、做好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
进一步明确基层单位信息报告的责任,强化群众信息报告意识,做到对突发公共事件早发现、早报告。要针对重点区域、群体、行业、部位设立安全员,并承担信息报告任务,形成以基层群众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安监、煤管、公安、交通、旅游、卫生、建设等县企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安全员的培训,提升安全员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能力。要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报送渠道,各乡镇企业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县公安局“三台合一”应急平台中信息、预警等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和企业延伸,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着力解决边远山区信息报告不畅通和预警信息发布的瓶颈问题,努力构建全覆盖的应急管理工作信息网络。
3、做好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要时,要组织做好受威胁群众的疏散、转移和安置工作。当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上级企业、部门和单位指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组织好基层应急队伍和相关群众,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积极配合专业救援队伍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工作。
4、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工作。
恢复重建是由非常态转向常态的关键一环。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县企业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和制订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并重点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5、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各乡镇和村(社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广泛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知识普及教育,提升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公安交通、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知识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切实提升中小学生自我防范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职工应急培训工作,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建筑施工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农民工及其他外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教育。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切实把应急管理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各乡镇人民企业、县企业各部门及各基层单位要把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企业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到现场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最有利于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应急管理的合力。
县企业各部门和乡镇企业要充分整合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企业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基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配合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工作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队伍联动、信息联动、物资联动。要建立各部门、单位的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做好自身内部的联动工作,加强应急演练,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及志愿者在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合力。
3、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制定应急管理责任制,制定落实奖惩制度的具体措施,行政主要领导全面负责责任制的组织实施,抓好逐级落实工作。县企业有关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奖惩制度的监督检查,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建立规范的评估体系,将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乡镇企业和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激励机制,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在隐患排查整改、信息报告等工作中,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发挥利益机制的作用,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成效。
4、发挥好新闻舆论的作用。
县企业各部门、各乡镇企业及有关单位要提升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水平,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组织新闻宣传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稳定公众情绪,防止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克服或及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及时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在应急管理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要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对舆论反映的问题要深查原因,切实整改,举一反三。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以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充分依靠广大干部职工,以保障国家、企业及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升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逐步建成覆盖行业、企业方方面面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组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应急管理措施办法,建设突发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单位主导、部门协调、员工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