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险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企业经营战略有效实施等重要作用,因此,是否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是衡量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保险风险管理呈现以下现状,如寿险公司业务核保不完善,承保风险突出;费率厘订过于标准化;投资风险表现突出;资产总量增长但结构不合理;核保核赔制度不完善等。针对内部经营风险可以采取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完善核保制度,强化费率管理等方法。针对外部风险可以采取转变经营思路,加快培养人才,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等方法。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保险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一、保险风险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保险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的技术方法,也可以指经济主体用以降低风险负面影响的动态连续过程,其目的是直接有效地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保险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将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
(一)保险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衡量
保险的风险识别应从风险源、受损标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四个方面入手:
1.通过风险源的识别可以分析出保险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通常包括物质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技术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等几个方面,它们是保险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来自外部,我们称之为非保险风险;
2.通过风险标的的识别可以认识到保险的主要受损标的是金融资产还是人力资本;
3.通过识别各个经营环节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以明确保险的销售、承保、定价、理赔及投资风险与危害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保险的内部经营风险。对于保险而言,风险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企业破产,除此之外,风险还会使保险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丧失额外收益,这种结果也是保险的危害;
4.从危险因素入手,保险可以结合保险经营各环节进行风险分析。承保风险主要来自于被保险人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以及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可保条件弱化的影响日益严重;定价风险的产生主要是违背了保险定价的基本原则,使费率水平不能弥补保险人支付的赔款及营业费用,以及合理预期利润的需要;理赔风险产生了保险理赔过程,包括审核单证,委托理赔代理人,确定赔偿责任和金额,理赔人员素质,通融赔付五个方面可能造成损失;投资风险来自于违背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投资后形成的金融资产组合结构的风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利率风险的影响最大;销售风险对保险的内部经营影响不大。
(二)保险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
保险风险控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保险的风险状况,帮助保险回避风险防止损失,在发生损失时努力减少风险对损失的负面影响。保险内部经营风险可以根据各环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普遍适用的方法是损失防范和损失减少,这一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内控制度的建设;保险外部环境风险也适用损失防范和损失减少的风险控制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合同的限制性条款的使用。保险风险管理最后的步骤就是对风险管理决策进行监控与评价,实施完整的综合风险管理,主要包括:
1.保险必须解决集中控制和分散操作之间的关系,规模庞大组织分散的保险的办法是损失控制由当地部门分散处理,损失融资由总公司集中处理,并且保险风险管理活动是一种综合功能,应当在董事会层次进行监督和协调;
2.监控保险风险管理决策的手段是信息管理,它包括风险交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报告及成本分摊系统;
3.可以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签订合同得到所有必要的服务来实施保险风险管理决策;
4.评价风险管理决策的核心是衡量决策的效果,通常的证据是损失比率的趋势,由于很多综合保险风险管理措施都是一种长期活动,因此对风险管理决策的评价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风险成本是另一个常见的评价标准,保险的风险成本包括因为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必须支付的一切费用,不仅包括直接成本而且包括间接成本。
二、我国保险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我国寿险公司内部经营风险主要表现
(二)我国产险公司内部经营风险主要表现
三、提升我国保险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针对保险可以控制和主动防范的内部经营风险采取的措施
1.加强资产风险的管理,建立宏观及微观风险管理模式,形成资产风险管理体系;
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会议,将资产保险风险管理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开发使用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利用VAR风险分析模型进行资产风险分析。
2.完善核保制度控制承保风险,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展业与管理同步的经营思想,加强业务质量考核,制定与利润相关的考核指标,并把这些指标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完善核保制度,加强核保管理,科学设定核保权限,将核保质量同核保人员经济利益挂钩;提升核保人员素质,实行资格考核;改善核保条件,提升核保技术,提升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工作水平。
3.强化费率管理避免定价风险,建立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险种的业务规模、经营期限、风险程度、技术要求,实施不同的费率管理办法,分别实行标准费率、审批费率、报备费率和自由费率;
4.加强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应提升代理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代理人承保质量的评估体系,建立和强化理赔报案制度,提升全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
(二)针对保险不能控制只能化解的外部环境风险采取的措施
1.经营者要从单纯地追求业务规模、市场份额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要改革目前的一级法人核算体制,对分支公司实行子公司化经营,使其经营结果直接与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2.要加快培养人才,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懂寿险、懂经营、懂管理的经营者,按人寿保险自身的内在规律去经营管理寿险公司。
3.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预定利率、非利率敏感型产品及资产管理型产品,大力发展保障型的产品,提升保险盈利水平。
4.实行财务再保险,提升风险转移的效率,扩大可保风险的范围并将风险直接转嫁到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来增强承保能力。
5.强化内部资金管理,聘请专业人员,增强时间效益意识和资金运用成本意识,采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手段,提升资金收益率。
6.强化业务管理,严格核保核赔,提升业务质量,防范和控制风险,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提升直接盈利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精简队伍,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间接盈利水平;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减少环节,集中管理,提升效益,增加费差益去化解利差损。
7.积极推动长期寿险业务的再保险实施,并对以前高预订利率业务采取措施鼓励退保或转保。
8.充分利用国家降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给予更多的财政、税收、投资的政策支持。
四、我国保险风险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保险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风险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并超越了国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过去那种对各种风险进行分立度量和管理的陈旧方法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现状,也不符合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在国际保险领域,未来保险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当是全面综合的保险风险管理。所谓全面综合的保险风险管理的中心理念是:对保险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连惯一致、准确和及时的度量;建立一种严密的程序用来分析总风险在交易、资产组合和各种经营活动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以及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怎样进行定价和合理配置资本;同时,在保险内部建立专司风险管理的部门,致力于防范和化解风险并且消化由此带来的成本。目前,许多大的跨国保险都在积极推行这一保险风险管理系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对风险的识别、量化度量及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上,而且表现在对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们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上的差距。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人全球经济体系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保险将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因此也就面临着比国内市场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挑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顺应国际保险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的保险风险管理理念和思想体系,积极借鉴国际保险业成熟的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建立和健全我国保险风险防范体系便成为中国保险业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从目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实施和推广综合风险管理系统的条件和时机均不成熟。但是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全面提升中国保险业的风险度量、控制及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保险在这方面的差距,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应当从物质和观念上为今后在中国保险业全面推行综合风险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我们要积极地开展对综合保险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结合国情选择若干家保险进行综合风险管理的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广这一管理理念积累经验。其次,要下大力气,积极做好实施综合风险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开发和实施综合风险管理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各种基本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在综合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同时,还应在保险从业人员中间全面普及风险知识,不断提升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风险的能力。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我国保险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一层面上设立保险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整个保险风险管理工作并同时在保险内单独设立保险风险管理部门或明确某一部门执行风险管理职能,从而在组织上保证综合风险管理系统运行成功并最终实现保险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我国保险业必须尽快转换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努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新体系和新机制。ERM框架强调,认定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是在对八个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有效运行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所作的判断,如果构成要素存在并且正常运行,那么就可能没有重大缺陷,而风险则可能已经被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量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