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满足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重点以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的发展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一个新专业。它主要培养基层商业银行、证券、保险营业机构经营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金融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何做好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建设,从而适应基层商业银行、证券、保险营业机构经营一线人才需要,是一个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发展空间广阔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紧跟国内金融业大变革、大重组的时代步伐,进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教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今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新的特性:一是金融业发展的产业化、信息化,使金融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中的核心战略产业;二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发展很快;三是金融从业人员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等特点。高职教育主要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正在规划建设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投资、资产管理、会计事务所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办公集聚区,项目建设包括金融服务核心区、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孵化基地和金融商务区综合配套设施等,以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陕设立总分支机构,着力打造辐射西北的金融商务中心。西安市企业提出力争到2020年,使西安金融商务区成为西安国际大都市的金融核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服务支持基地、中国西部金融创新实验区。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商业银行竞争发展过程中,业务结构的不断调整会促使人员更新的速度加快,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业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这就为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上的越来越务实,使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得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欢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面向业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使学生不仅具有熟练的岗位业务技能,同时又在业务一线能够安心工作。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科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挑肥拣瘦,高不成,低不就。中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还好,但整体素质差距较大,高职学生上岗适应快、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安于本职工作。与本科学生比,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明显占优。与中专学生相比,具有很强的后续发展能力,不但能够熟练地从事各项银行技能工作,同时还会理财、懂营销。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为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是非常成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盲目轻视理论教学高职教育
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不能不顾专业特点而盲目地一刀切。目前我国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教师过于重实践轻理论,实践教学丰富多彩,理论教学有所偏废。学生只注重就业求职所需的各类资格证的认证考试,忽视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与探讨。学生只简单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技巧,知识没有真正扎实掌握、融会贯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成为一句空谈。
2·师资队伍的“双师”化虚而不实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学需要一支既熟悉现代金融业务,同时又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素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即真正的“双师型”、“复合型”教师人才。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还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需求,教师中绝大多数出身于高等院校,他们是有雄厚的理论素养,但金融行业的实践运行能力很弱,无法跟上当前日益发展的金融业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思考
1·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的切入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必须准确定位,融入行业,强化职业素养,推动学生就业。依据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熟练柜台业务操作,懂得金融营销理念,会理财,善管理,并且具有一定后续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
2·以岗位职业标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应基于一线综合岗位业务流程,以培养学生实际业务岗位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为着力点来设置课程。可以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两类课程。基本能力课程应该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中文输入、电脑传票技术、点钞技术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素养,为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3·将“双证书”思想贯彻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之中
金融行业对于从业人员要求有比较严格准入资格,相关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比如现在的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理财规划师认证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等等。如果学生能够在就业时已经具有一项以上资格证书,势必会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因此,适度对“证”施教,即通过对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组织实施教学,是对双证制的完善和发展。它不仅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要求教学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使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高职教学的一种“内置”行为。在教学计划制订阶段,对“证”施教的主要要求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互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互相接轨。
4·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理论课程是“书本上的实践课程”,必须要强化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时不能盲目的实行“一刀切”,对所有专业都实行一样的改革方案与模式,而应结合专业特点实行灵活区别对待的原则,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问题上不能强求一致。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在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和放松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因为它是“书本上的实践课程”,技能的基础就是理论,理论知识欠缺就无法进行实践教学。一方面,继续加强金融专业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如点钞、翻打传票等的培训,在课程考核上向相关内容倾斜;另一方面,将课内教学与实验教学适度融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绝大多数都是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内容实质上都是各项业务的介绍与讲解,是“书本上的实践课程”,且业务涵盖全面、广泛。如商业银行业务的报表编制与分析、贷款发放与清分、抵押物保管与处置、资产的保全等等,将这些后台操作类业务以案例分析、业务模拟、实例演训等形式加以考核,使学用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
5·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推进“探讨式、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思辨能力。应创新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配备大量图文并茂的案例,主动设置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养
在教学中应强化基本的道德修养,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多地进行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其次,应该加强学生的金融服务意识培养,从专业知识、文化技能、礼仪修养等多方面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
7·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引进人才
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建设和发展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重要保障。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是从教育部暑期师资培训基地速成的,与真正具备实务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复合型教师有相当差距,无法同时承担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工作任务。为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积极引进相关人才,特别是从金融机构引进资深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对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高级管理人才不但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有着雄厚的学习背景,同时拥有丰富的金融实践业务经验,对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层次与水准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对金融发展趋势的把握,确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拓宽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金融服务意识,构建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真正做到“高素质、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