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选择做企业培训?”记得有三个人问过我这个问题。这句话包含着朋友间的关切与好奇,以及行业外对行业内的不理解,也让我在不自觉中对自己重新审视。
完善自己名利皆淡
“为什么你选择做企业培训?”第一次被问大概是在三年前我刚接触企业培训行业的时候,问我的是一位熟识的朋友老张,他经营着一家规模尚可的公司。
闲聊几句后,道别时,他突然问我:“为什么你选择做企业培训?”我愣了一下,回答道:“为了生活。”
的确,“为了生活”是个不容易出错的理由。回顾自己刚开始接触企业培训行业的时候,内心不免涌现“传道授业解惑”“天地君亲师”这样高尚的使命感,这一点和老张办公室挂的行草——“厚德载物”的心理源点是契合的。
只是我们都一样,在面临行业抉择的时候,无法回避的是对财富、地位、名誉的憧憬与遐想。为此我们想到的多是这样——老张在饭桌上谈到比尔。盖茨的身家、李嘉诚的排名、乔布斯的继承等问题;而我关注余世维的影响力、陈安之的出场费、李践的身份头衔等。除此之外,略显高尚一些的理由就是“完善自己”,想在企业培训中完善一下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说到表达能力,在生产一线做管理的几年期间,工作环境把人训练得紧张内敛,“敏于思、讷于言”大概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带有自我狡辩色彩的谬论。干涩的表达和活跃的思维两者之间隔墙相望,是企业培训帮助我推倒了这面墙。
提到学习能力,家里长辈从小教育“无德无命,唯有读书”,在这样的训导中我终于把书念完。毕业后,偶然在翟鸿燊老师讲座中听闻“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虽然无法对于“修德缮命,顺应风水和积阴功”之说加以妄论,但自己读书也绝非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只有企业培训,以一种外力灌注人生,外显内化,催发讲师重新领悟读书的真谛。至此,将“企业培训”视为笔者安身立命的选择,也不为过。
想一想自己当初进入企业培训行业,举着高尚梦想的旗帜,实则冲着私利而来,动机不纯。最终,内心的浮躁与功利,经过一次次企业培训的洗礼,逐渐淡化。
走下去乐随其中
“为什么你选择做企业培训?”第二次被问是在一年多前的一个夏夜,问我的是从乡下赶来看我的父亲。
父亲曾干过电信所长、当过劳模,多年前病退,选择了现在的田园生活。如今他坐在我面前,头发花白,指缝里藏有污泥,像一把立在墙角的犁头,弯曲而坚硬,安静又沉默。
我问他:“您当初为什么放弃往城里升迁的机会而选择回家种地?”父亲听罢,想了半支烟的时间。“我年纪大了,不想再折腾了。种了两年地我发现自己更愿意与土地打交道。种子撒下去,(是好是坏)全靠自己,除了老天爷谁的脸色也不用看——简单、踏实,还有点味道。”说完他就笑了。
所以,我选择企业培训就像父亲当初选择务农一样,起初的新鲜和胆怯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减退,讲台磨砺了我的身体和灵魂,让我对企业培训工作产生了热爱。
所以我也会告诉父亲,就像他种了两年地才发现这份“简单、踏实、有点味道”一样,做了那么多场企业培训,我越发觉得讲台是一个自我沉淀与提升的好地方。我会对着企业培训书籍反复研读,每一遍都有收获;我会为确认一个新理论去找业内的朋友通过课程开展来验证,哪怕搭上一场酒醉、长久的等待或急促的奔走。每当得到学员们的认可和分享的时候,我就如同父亲蹲在田埂上打量结满果实的庄稼一样,内心充满喜悦。
我们选择一个行业,大多因为生计、未知,或者单一的价值观。在前行中,却因为后知后觉的自我认知和不断的自我改造而改变,对行业的价值理解和个人认可会形成新的价值取向。这种新的价值取向会超越最初的功利取向,会覆盖原本不够纯粹的动机,成为前进的动力。
教化自我知行合一
“为什么你选择做企业培训?”第三次被问源于上个月的一场梦。
梦中,在一次课堂企业培训结束后,有一位老者久久不愿离去,他鬓发如霜,笑容可掬,让人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老者问我:“为什么选择做企业培训?”
大梦未觉,老者已随窗外的清风化去,疑问却留给了醒来的我。床头,摆着昨夜未及收拾的书。这是两三年前朋友推荐的稻盛和夫的《活法》,一直藏于书柜,现在才开始看。
《活法》的开篇中提到“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的问题,书中的答案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稻盛和夫,这位敬畏生命的智者缔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并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力挽狂澜拯救日本航空,而后托钵行缘、剃度忏悔,向世人展示了内圣外王的能量格局与生命体悟。这句话跨破国界与时限,感召着我,完成了我第三次面对同样问题的答案。
“倘若不能带着更加美好的灵魂走,便是这辈子最羞愧的一件事。”这句话今天读来我还是会觉得涵义深厚。对我而言,企业培训,正好完善了我们的内心,重塑了我们的精神境界,这也正是企业培训自我教化的作用。每一个课程,都赋予了我们重新审视学员和讲师自己的机会。一门课程,你讲85次实际上是首先教育了自己85次——是否知行合一,是否在分享与反省中使个人的修为得到成长,是否得到心灵的净化与凝聚。
追求崇高信仰却又不以标榜形式排斥物质、敬仰天地却又保持独立人格,这便是我们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每个人终其一生寻找的“更加美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