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学产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关注焦点和研究重心也在不断转换。考察西方管理学理论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历程,可从中理出其发展的脉络与走向。
一、人性分析:从“经济人”到“社会人”
西方管理学理论演变的历史,也是对人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突出表现是从“经济人”假设过渡到“社会人”假设。
“经济人”时代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所开创的。泰罗重视经济效益,但对人性问题也给予了充分关注,要求雇主和雇员都进行一场“完全的心理革命”,在协调关系和合作中争取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并提出了“工人和管理人员具有共同利益”的主张。
其实质就是从哲学上假设人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愿意为改变经济生活而作出最大努力,在管理活动中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经济刺激,就能发挥员工的最大潜力。后来,一些追随泰罗管理思想的人,如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思夫妇、哈林顿·埃默森等,也都对人性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由于科学管理学理论最关注的是经济刺激,科学管理的实践者最终都未能摆脱“效率专家”的阴影。
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因“见物不见人”而逐渐被人们所厌倦。给管理学理论的更新带来曙光的是著名的霍桑实验,其后,梅奥对“霍桑实验”的结果做了重新解释,对管理中的人性问题做出了新的假设,指出人绝不是完全受金钱驱使的“经济人”,而是在社会不同层面活动着的“社会人”,社会诸关系对其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质上是对人的看法从个人主义价值观向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变说明,人的社会需要重于经济的需要,因此在管理方式上要注重了解人、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随着对管理活动研究的深入,“社会人”这一范畴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马斯洛基于社会中人的自尊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而提出了“自我实现人”假说;雷恩等强调社会中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了“复杂人”假说;西蒙针对管理中人的主体性和决策的重要性,提出了“决策人”的观点;美国的霍夫斯泰德和香港的邦德则强调管理中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的关系,提出了“文化人”的假说。
值得关注的是,对人性的分析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其仍然是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代表有麦格雷戈的“X—Y理论”、大内的“Z理论”,以及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
“X理论”同“经济人”假设一样,要求对人的管理要实行强制,同时麦格雷戈又提出了人是“自我实现人”的“Y理论”,对人的本性持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他的这两种针锋相对的人性假设,都得到了实例的支持;大内的“Z理论”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合作,实质上是人际关系学派管理学理论的运用和发展;“超Y理论”实质上是对复杂人假设的进一步论证。
总之,各种管理学理论对人性的分析和假定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泰罗的“经济人”假说,视野比较狭窄;另一类是梅奥等人所倡导的“社会人”假说,旨在强调人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以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人性,后者的认识显然比前者要更深刻、更全面。
二、科学背景和方法论基础
从机械观到系统观康德说过,没有科学史的科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面对学派林立、日益增多的西方管理学理论,透视其科学背景和相应的方法论基础,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其流变历程和发展趋势大有裨益。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典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所形成的机械论思想占主导地位。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就,使机械论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思维模式。科学管理学理论就是把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引入企业管理的产物。泰罗的科学管理学理论,就是在对时间———动作的准确测量和研究的基础上,要求实现操作方法上的标准化,作业环境的模式化,管理工作的专门化以及实行计件工资等。法约尔的真正愿望是想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来提升管理实践的水平。马克斯·韦伯则追求行政组织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行为科学学派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的矛盾而产生的。它虽然强调“人”的复杂性与社会性,但运用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把人当作一种“刺激———反射”的机器来对待,企图按自然科学的模式构建一种关于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可验证的知识体系,以实现管理中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的科学化。
古典管理学理论和行为科学学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管理活动牵涉因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心理因素的难以精确度量性,使这种线性因果决定论模式在实践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和组织以及环境等都是复杂系统,研究这些复杂系统的复杂行为,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越来越不适用是理所当然的。管理实践在呼唤新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科学和方法论的依据。
系统论是以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产生为发端,迄今仍在不断扩展的一个横断学科群。它们是关于不同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主要概念和主要原则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并上升为一般方法论的范畴。把系统观作为管理学理论基础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凡管理都离不开环境与组织,都可以看成为是对系统的管理。
社会系统学派的巴纳德最早用系统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他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协作系统”,主张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来揭示其本质。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的基础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分析。而系统管理学派更是主张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可见,“丛林”阶段的管理学理论虽然观点纷杂,但大都以系统观为哲学基础,以系统方法为手段来研究管理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化步伐的加速,管理学理论今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有效地处理愈来愈复杂的系统中涌现的不确定性问题。幸运地是,系统科学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和混饨学等新的系统科学理论分支,为管理科学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三、关注重心
从协调内部关系到适应外部环境早期的管理学理论是在解决组织内部问题中产生的。泰勒从工厂生产车间入手,通过对劳动过程的改造,使生产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凭经验终生一成不变的手工业作坊式,转变成大工业的流水线作业,使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法约尔是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全面管理一个企业,他系统地总结了管理的过程、职能等全局性的问题。韦伯所提出的科层制管理体制,至今仍然是各种组织和社会建制所广为应用的组织架构。但总的看来,古典管理思想所研究和关心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基本上未涉及组织外部的问题。这一关注重点在行为科学管理学理论那里仍然没有得到改观,只不过关注的内容“由物及人”,发生了变化。
管理学理论“丛林”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管理学理论的关注重心发生转变的产物,即逐渐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主要协调企业内部关系转向如何使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转变的主要原因,除了接受系统观理论的指导,还在于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首先,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资本、原材料、生产的国际化,跨行业、跨地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出现,企业的管理不得不放宽视野,面向复杂的外部环境。其次,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衰落,凯恩斯主义兴起,西方国家的企业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迫使企业经理人不得不考虑如何与企业、法律要求相协调。第三,战后,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也不得不着重考虑与社会各界打交道。最后,随着战后经济的繁荣,市场竞争加剧,如何提供优质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获取最大可能的市场份额,已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由注重生产转向注重市场,是很自然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本管理学理论应运而生,人本管理的基点就是关注人,更重要的是它所关注的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人,而且包括企业外部的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的人(潜在的消费者)。它所追求的不仅是使企业内部的人满意,更主要的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就其本身来说,人本管理学理论就是一种开放性、全面性的管理学理论。
几年前,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管理咨询大会上,与会者对21世纪的管理进行展望。指出未来企业的管理应该做到6S,即CS,顾客满意;ES,企业职工满意;MS,经营经理人满意;SS,社会满意;IS,世界满意;SNS,地球满意(环保)。“6S”论突出表明,管理学理论关注的重心已逐步从协调内部关系转变到适应外部环境上来。
四、研究领域
从经济组织到其它社会建制毫无疑问,管理学是从探讨对经济组织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时至今日,经济组织仍是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逐渐包括其它的社会组织、社会建制,如企业机关、军队、学校等。
人类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组织,一定的社会组织总是伴随着某种形式的管理。但是人类早期的组织是简单的,以自然关系(血缘、地缘、生存依靠)为主要纽带,管理活动主要也是依靠前人的惯例和经理人的经验来进行。西方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以后,机械化、精密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在工厂管理中进行高度的协调与合作。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泰勒以生产为起点的科学管理学理论,法约尔以领导为起点的企业组织管理学理论应运而生。一句话,管理学是在社会组织走向高度成熟后才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管理科学在企业活动中的成功运用,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以致于当时的美国国会也举行听证会,了解分析泰勒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不少人也在不断努力,研究在其它社会组织中如何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最早被人们认可并推行于各种组织中去的是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韦伯所提倡的科层制组织形式不仅适合于企业,而且也同样适合于国家机构、军队、学校等团体。随后,人们研究发现,法约尔所总结的管理的职能和原则,在其它组织管理中也都存在和适用,而泰勒所提倡的科学的方法一样可以提升其他社会组织的工作效率。于是,为研究企业管理而产生的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对社会其它组织的研究中来,管理科学在其它社会组织中得到推广应用,并与各种组织的特点相结合,发展成为管理学的各个分支门类,如行政管理学、军队管理学等。
行为科学管理学理论,把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研究重心,更使管理学具有普适性。“从林”中的各学派大都是从一般的、总体的角度来阐述人类的管理活动。如管理过程学派师承法约尔,从一般意义上来论述管理的对象、职能及原则;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等关系紧密,观点相近,都是以系统方法来理解管理、指导管理;而管理科学学派则承袭泰勒的衣钵,以运筹学、数学模型为手段,以计算机为辅助,从技术角度来探讨管理。而人本管理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推行人性化管理,其研究领域更是走向全方位与多视角。
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管理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有它本身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任何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都具有和遵循的,所以,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从单一走向多样化是其本身的规律所规定的。再者,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遵循认识活动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管理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先从最早成熟的经济组织中总结出一般的管理学原理,用以指导各种社会组织,再从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总结出更为科学的规律……,如此不断循环往复,理论视野不断开阔,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就会越来越全面而准确地抓住管理的本质,使人类的管理活动逐渐走向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