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斯蒂芬·罗宾斯认为,管理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在管理学家们对管理给出的概念中,都涉及到企业组织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而经济学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学科。在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模型中,不仅仅体现了经济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管理过程,带来了企业组织的“绩效”。本文将从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理论发展的影响、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管理过程的影响、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索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管理学发展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几点启示。
一、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管理学发展的影响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本质》一文使得人们可以用经济学特有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去理解企业组织和制度的本质及其内部关系。由此经济学家们纷纷从企业的本质、企业的边界、企业的组织与制度安排方面对企业管理学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1.完全契约理论下的企业管理学
自科斯把企业理解为一种不同于标准的市场交易的契约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詹森和梅克林(1976)等人提出了完全契约理论,认为通过契约安排总可以实现最佳效果。该理论的内涵就是委托—代理理论,核心是如何有效激励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在完全契约理论的框架下,经济学家们研究了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多级科层问题、企业融资问题等,为我们设计出最优的契约来使委托人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代理人,提供了系统思考的可能;也为人力资本理论、绩效评估理论等各类激励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分析基础与框架。
2.交易费用经济学下的企业管理学
威廉姆森等人认为,须在不完全契约框架下研究企业理论,提出最优的治理结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事前和事后交易费用的治理结构[4]。由此带来了人们对业务外包、合资、企业间网络或联盟等企业形式的研究。
3.新产权学派的企业管理学
由于交易费用经济学难以解释企业的规模问题,以格鲁斯曼和哈特(1986)、哈特和穆尔(1990)等人为代表的新产权学派提出了关于企业一体化的理论,认为,最佳产权结构通常要求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安排给投资重要的一方,或投资是不可或缺的一方[4]。由此产生了关于企业的控制权理论、决策理论、授权理论等管理问题的研究。
4.企业能力理论
与新古典经济学和企业契约理论根本不同的是,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5]。理查德森(1972)、普拉哈德拉和哈梅尔(1990)、阿尔钦(1950)、纳尔逊和温特(1982)、科尔曼(1988)、蒂斯和皮萨洛及舒恩(1990)等人对企业能力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扩展。经济学家们不仅提出,在现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持续的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而且还对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
5.企业家理论
在当今所有经济学流派中最推崇企业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并把其放在理论的中心位置的,当数奥地利学派。门格尔(1881)、熊彼特(1911、1942)、奈特(1921)、哈耶克(1937、1945、1968)、柯兹纳(1973、1979、1992)等人从企业家角度研究了企业的本质,认为企业规模是市场协调和企业家协调的结果,并对创业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学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起着不断推动的作用。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不断发现、探索并解决管理学科中出现的问题的同时,经济学的研究也更深入了,所以两门学科是相互促进的。
二、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管理过程的影响
企业管理学自1911年以来迅速发展,不仅形成了包括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等众多分支学科,并发展出诸如权变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流派,管理学家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这里我们以《管理学》中划分的管理五项职能作为分析的对象。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是统一的,也就是说管理过程是通过管理的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来实现的。计划是根据组织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制订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要达到的目标和战略。
组织工作是指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部门,授权给各层次、各部门的主管人员,并规定这些层次和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
人员配备是根据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职务的数量和要求,对所需人员进行有效的选择、考评和培训,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领导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进行引导,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
控制是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对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的工作过程[6]。可见,进行管理的目的是希望企业的种种行为很“经济”,使其活动及组织“有效”而不浪费。
受现代经济学的影响,为了提升管理的绩效,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的研究遍布了整个管理过程。
在计划职能中,人们研究了用价格作为计划工具进行协调、市场制度下信息的传递成本、协作与企业战略、有限理性与私有信息、不确定条件下决策与财务风险评价等。在组织职能中,人们研究了企业边界与企业设计、分权与协调手段、市场失灵与组织、在组织内价格体系的应用、所有权变化与组织的再设计、组织文化与组织发展等。人员配备过程中,人们研究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工作安排和晋升、雇佣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道德风险与绩效激励等。在领导职能中,人们研究了人类动机与行为、风险分摊与激励合同、租金与效率、报酬和激励、经理人和经理人报酬等。在控制职能中,投资与融资的相关理论,融资结构、所有权和公司控制等内容的研究成为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的控制管理的依据与手段。在管理过程中,经济学始终贯穿,为企业组织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分析工具,拓展了经理人的分析视角,为经理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三、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虽然现代经济学是从整个社会经济角度上研究企业的性质、行为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影响及对经济稀缺资源配置的作用,关注的企业是同质的;而企业管理是从具体的企业个体角度,研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外部环境下,如何有效组织、管理、运营一个具体企业,有效实现企业组织目标,关注的企业是异质的[7]。但现代经济学还是对企业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为: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进行评估比较。这五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分析框架的依据。现代企业管理的研究框架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论证问题(研究假设、分析论证)、研究结论与建议。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论证过程。在经济学领域,分析论证越来越倾向于运用数学(包括统计学),将经济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使分析变得具体。同时数学方法还可以把貌似不同但实质相近的问题连接在一起,从而把研究从初步的想法推向深入的探索。近年,管理学科也特别强调实证方法,好的经济管理类期刊上的论文多少都会有数学或实证方面的内容。确实,实证分析使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管理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应范围,给出了一个理论结论成立的确切条件。
可以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虽然不能给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案,经理人通常也不能直接按照经济学方法做出决策,但经济学方法却提供了充分理解现实管理问题和管理行为的效率标准,为衡量管理的绩效提供了度量标尺,以及解决管理决策的逻辑。
四、启示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管理学的影响是多元的,而管理学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学不断地运用其分析工具,增强其对现实管理的解释力。对于经济学界与管理学界的从业者来说,笔者认为有以下启示:
1.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双刃剑”
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门学科,只学好其中之一,对自己的工作或知识系统将是很大的缺陷。经济学界的从业人员如果只知道学好经济学理论,而对管理相关理论不去关心的话,那就相当于只知道“做正确的事”,而不知道“正确地做事”。只知道应该采取措施,至于怎样操作却不知道。同样,管理学界的从业人员认为学好管理理论,那就万事大吉了的观点也是短视的。就相当于只知道“正确地做事”,而不知“做正确的事”。
既然不能保证做的事是否正确,那又何来的效率,更不要说效果了。所以,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就像是“双刃剑”,相辅相成;就像是“孪生兄弟”,与生俱来就是相通的。
2.要锻炼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管理问题的能力
近年,企业流程再造、标杆学习、高绩效团队、精细化管理、柔性制造、客户关系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与日俱增,虽然这些方法的讨论都是关注企业的不同侧面以求增进组织有效运转的,但这些思想的提出无不是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分析法,来验证并推广的。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应对环境不连续变化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大,企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家们、研究者们只有锻炼提升自己运用经济学方法来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本质上对企业管理学变革中的动态问题追根溯源,也才有采用不同的管理范式、战略思维和组织管理,从而使企业产生系统性变革与发展的可能。